33.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14年—前1224年),埃及法老(公元前1290—前1224年在位)拉美西斯二世,也许不是古埃及文治武功最盛的法老,却很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他也是古埃及中王国以后在位时间最长的法老(当然,还是难以同第六王朝的佩皮二世这个人精相比),也是最能享福的法老。古埃及在第十八王朝初期重新完成了统一,进入了新王国时代,一连数位法老都热衷于开疆拓土,埃及的战车向北踏向叙利亚、巴勒斯坦,向南达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亚境内)。但到了第十八王朝后期,由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引起了国内政治纷争,同时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埃及在北非的领地逐渐失去,军队也失去了借战争升官发财的途径,法老的威信跌入低谷。公元前1320年,军队总司令霍连姆赫布夺取政权,建立了第十九王朝。由于得国未正,他非常需要借战争以确立自己的威望,于是,在他手里,埃及由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展浪潮。到他的第二个继承人、自称为“帝国的再生者”的谢提一世手里,收复了西亚的大片土地,在对赫梯的战争中也暂时占了上风。这就是拉美西斯二世时代到来之前的国内形势。国际上,富饶而又缺乏一个主导力量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成为各方争夺的重点,南面的埃及、北面的赫梯、米坦尼,东面的亚述和巴比伦都在对它虎视眈眈,这个地区成为中东的“火药桶”。拉美西斯于公元前1290年继承了正处在上升阶段的埃及,他雄心勃勃,决定建立一番超越前辈的功业,准备吞下叙利亚—巴勒斯坦这块肥肉。他在尼罗河三角洲营建了新都培尔—拉美西斯,因为新都的位置更便利于向北发展。他还组建了阿蒙军团等四个兵团,总兵力约3万人。但他的主要对手、已修炼了五百多年的赫梯王国也不是吃素的,其国王穆瓦塔鲁同样血气方刚,迁都于靠近叙利亚的达卡什,以便于南下作战。双方摩拳擦掌,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多灾多难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上方。年轻气盛的拉美西斯铁了心要发动这场战争,他首先进行了一次预备性远征,夺取了沿海的腓尼基地区,以便于获得制海权。公元前1286年雨季过后,拉美西斯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而与此同时,赫梯国王穆瓦塔鲁在情报战上占了上风,得悉了拉美西斯的进军路径,便在卡迭什郊外布下天罗地网。拉美西斯亲率最精锐的阿蒙军团前进,在卡迭什郊外遭到两个赫梯细作的蒙骗,以为赫梯大军还在远方,就一头撞进对方的陷阱里面。经过死战,阿蒙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拉美西斯幸运逃脱,并在增援部队的帮助下,获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代价惨重。而赫梯一方最引以为豪的战车兵也几乎全军覆没。
此后,拉美西斯又发动了几次入侵叙利亚的战事,虽有斩获,但规模不大。此时,叙利亚东面的亚述正在崛起,成为赫梯的心腹之患。于是,赫梯国王赫吐什尔(穆瓦塔鲁之弟)向埃及提出和约,拉美西斯同意,于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发生了。公元前1269年,埃及和赫梯缔结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国际和约。和约包括序言和九个条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双方建立永久的和平,互不侵犯;(2)两国国王要执行各自条约的义务;(3)两国结成军事互助同盟,在其中一国面临第三国威胁时,另一国应倾力支援,同时,如果其中一国国王面对内部危机,另一国也应予以支援;(这一条至关重要);(4)两国互不接纳对方国亡命者的政治避难,已接纳的应引渡给对方;(5)神对违约者惩罚,对守约者加恩。通过这个条约,两国划分了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势力范围。为了巩固同盟关系,赫梯国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拉美西斯为皇后。拉美西斯对这个和约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个和约是对方首先提出的,而且对方还将其公主作为“和亲”的使者送来了,这个和约也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以对付国内国外的敌人。实际上,当时赫梯王赫吐什尔面临的形势比拉美西斯要严峻得多,其东面亚述帝国的气势咄咄逼人,北面卡斯恺部落的威胁越来越大,国内的反对派也在蠢蠢欲动,而拉美西斯的敌手还相对较远。因此,和约对赫吐什尔同样是一个胜利。总的来说,条约的规定对双方是平等的,唯一受到不平等对待的,是被瓜分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人民。不管如何高地评价这个和约的历史意义都不为过。这个和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永久同盟、互不侵犯、军事同盟、引渡政治犯、划分势力范围等,足以成为后世国际和约的蓝本。这个和约也暂时稳定了中东地区的政局。拉美西斯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对赫梯的战争和和约。但他巨大声名的获得还有更多的来由。他在位长达67年,有过8个正式妻子和近百个妾,生了100多个儿子、50多个女儿。他的妻子之一纳法塔莉皇后被誉为埃及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拉美西斯在埃及留下50多块记功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埃及最南端的阿布辛贝城郊外的阿布辛贝大神庙。拉美西斯二世活了90岁,传位于第13子麦尔涅普塔赫。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巨人。他死后不久,古埃及帝国在“海上民族”的打击下瑟瑟发抖,开始了漫长的衰落过程。34.萨尔贡大帝
萨尔贡大帝,阿卡德国王(公元前2371—前2316年在位)位于今伊拉克南部的两河流域一直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考古学发现的增加,古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比古埃及文明还久远的,对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世界上古文明的中心。因此,作为统一了两河流域的第一位帝王,萨尔贡理当为本书的重要角色。萨尔贡的发迹史是一个近乎神话的辛酸故事。他出身于两河流域南部偏北的基什城邦,可能是一个私生子,被狠心的母亲丢弃在幼发拉底河边。这个弃婴后来被一个好心的园丁收养,长大后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以其出色的技艺,被征用为宫廷园丁,并兼做国王的厨师。两河流域南部诸城邦的争霸战争把这个臣仆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其时,两河流域南部(又称巴比仑尼亚)逐渐又分化成南北两个部分。南方称为苏美尔,最强大的城邦有乌尔、乌鲁克、拉格什、乌玛等;北方后被称为阿卡德,最强大的城邦就是萨尔贡所在的基什。公元前24世纪初期,各城邦之间的争战不断升级,眼看非决出一个霸主不可。乌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看来很有希望成为这个霸主。他打败了拉格什等城邦,大有统一南方之势,又出兵北方的基什。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手足无措,很快就吃了败战,国家危在旦夕。于是,公元前2371年,宫廷园丁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刚开始,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并迁都于该城,国号也就改为阿卡德王国。萨尔贡登基后很快显示出了他的军事天才。国家在他手里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于是,两河流域南部形成了两大强权对恃的局面,萨尔贡同对手卢伽尔扎吉西举行了多次会晤以解决国家边界和势力范围问题,均未获成果。一场战争终于不能避免,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苏美尔多数城邦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萨尔贡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一代枭雄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被活捉,并被用套狗的牵到神庙前献祭。乌玛国倒下之后,其他苏美尔的城邦已无力同萨尔贡对抗,乌尔、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先后被阿卡德王国所征服。除此之外,萨尔贡还远征东方的埃兰,北方即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甚至小亚细亚和黎巴嫩山脉地区。萨尔贡先后出征34次,所向无敌,被称为“真正的王”,“宇宙四方之王”。除了战功无敌之外,萨尔贡还有一个为历代帝王所难以企及的优势——在位时间长达55年,有足够的时间来经营他的庞大王国。萨尔贡的终身事业和爱好就是征战,在此过程中组建了一支5400人的核心军团由自己直接指挥,这是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在这个国家机器支持下,萨尔贡建立了两河流域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自称是女神伊什达尔宠爱的人,“使全国只有一张嘴”。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以王族子弟为总督,阿卡德贵族为统治骨干,并吸收一些归顺的当地贵族担任官吏,以缓和与被占领区之间的矛盾。这已具备了行省制度的雏形。园丁出身的萨尔贡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立了规模巨大的灌溉网络。他还十分重视商贸,统一了王国内的度量衡,他发动的一些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商路的畅通。他的时代贸易已达到印度河流域。通常认为,萨尔贡时期的国家机构尚不完善,中央集权制度还未最后完成。但他的实践,为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但苏美尔诸城邦素来缺乏统一的传统,作为一个颠覆了原有政治格局的人物,萨尔贡的统治并不稳固,许多原有的地方贵族都在蠢蠢欲动。萨尔贡晚年,国内曾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这位“宇宙四方之王”被围困在首都,虽然最后镇压了起义,但已元气大伤。阿卡德王国在萨尔贡死后又延续了110多年,最后被游牧民族库提人所灭。阿卡德王国的历史不长,但作为第一个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国家却意义深远,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要求有大型水利灌溉系统的出现,而这只有统一的国家才能完成。在它之后,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君王都把统一两河流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个又一个统治范围不断扩大的帝国出现在这块古老的文明中心上,直至后来洲际大帝国的出现。35.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古巴比伦尼亚帝国的第一任国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尽管他的帝国掌控了整个两河流域,他的继承者却无力保持他的伟业,帝国最终走向衰亡。汉谟拉比以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而闻名,在现代被誉为古代立法者。汉谟拉比法典是信史的第一部成文民法典之一,刻写于超过2.4米(8英尺)高、于1901年出土的石碑上,核心论点是报复主义。
继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之后,两河流域在公元前18世纪又一次统一在一位帝王手里,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上古两河流域文明的全盛时代,不仅因为政治军事,更因为一部人类法制史上的瑰宝——《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入侵者阿摩利人便在两河流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了下来,在接受了先进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的同时,也为之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它向新的高度发展。几百间,阿摩利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比较著名的有马里、伊新、拉尔萨等,众城邦间在交往中争斗,在友谊的掩盖下充满着利益纠纷,直到汉谟拉比打破了这个平衡。
汉谟拉比是巴比仑城邦的第六任国王。巴比仑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但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巴比仑才成为一个强国。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埃什嫩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巴比仑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仑文明”。
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以及为此服务的庞大而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保障这一切的一支常备军。他给予士兵以份地,提高士兵的地位,并将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这些措施他的前任萨尔贡、乌尔纳木都曾经实行过,但汉谟拉比做得更加完善,他的国家被认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样,他的统一比前两者更为稳固,古巴比仑王国的国 也比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更长,文化也更加繁荣,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上古文明所难得的高度。
但真正令汉谟拉比名垂千古,历经三千多年之久仍然家喻户晓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并非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在他之前的乌尔第三王朝时代,已经有了一部《乌尔纳木法典》,但《汉谟拉比法典》的完整程度远过于后者。据说因为汉谟拉比日理万机,应付不了每天要处理的大量案件,就让人把法律条文全部搜集起来,编成了法典,刻在石柱上以晓谕天下。
这部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更接近于一部民法和刑法。综观这部法典的全部条文,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1、遵循“以牙抵牙,以眼还眼”的原则。打瞎别人的眼睛,就必须被打瞎眼睛作为处罚;被别人打断了腿,就可以打断别人的腿作为补偿;甚至害死了别人的儿子,则他自己的儿子也要被处死。
2、上面条款适应的范围只限于身份相等的人之间。法典将人分成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几个等级,上等级的人相对于下等级者享有更多的权利和承担更少的义务,犯相同的罪时处罚也较轻。
3、强调国家对臣民的严格控制。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逃跑的奴隶和庇护他们的人要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直到处死等。
当然,这部法典中也有一些比较“人道主义”的条款,比如规定债务奴隶为他的主人劳动3年后可以恢复为自由民。但总的来说,这部法典充满了专制的味道。
汉谟拉比在位42年,公元前1750年去世。在他死后,古巴比仑王国又延续了150多年,至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人所灭。
《汉谟拉比法典》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上古中东地区的法律体系,但随着古巴比仑文明失去了光彩,《汉谟拉比法典》也在历史上一度湮没。现代多数国家的法律主要受罗马法和英国自身发展而来的法律体系这两大源头的影响,而从具体条文和基本精神来看,《汉谟拉比法典》对罗马法的影响不大,也许不宜过高估计《汉谟拉比法典》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
36.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亚述)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亚述国王(公元前745—727年在位),他无疑是世界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进行的军事改革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军事改革。他的改革加强了亚述的国家实力,也加快了征服步伐,使西亚北非诸文明第一次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亚述帝国尽管已消失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但它给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洗不掉的,3000年前轰鸣的战车踏遍西亚北非,所到之处是一片狼籍,在此基础上崛起了铁器时代第一个大帝国。亚述帝国位于今伊拉克北部,与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比邻的有利地理位置,使它较早地吸收了文明的光辉,从公元前2500年前后开始,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公元前935年,亚述进入新帝国时代,而此时中东诸文明都呈衰弱之势,而亚述却异乎寻常地强大起来,在尚武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范围达到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巴比仑尼亚等地。公元前8世纪前半叶亚述由于内乱使扩张的步伐停下来,直到又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出现。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早期经历鲜为人知,他大概出身于行伍之中,在内乱中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掌握了军权之后,于公元前745年夺取了王位。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和他的前辈和后继者一样,以穷兵窦武著称,使他名垂千古的,在于他的改革。首先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他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骑兵、轻装骑兵、攻城兵、工兵等,成为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在作战技能上也有创新,由于亚述四周的对手大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镇较多,攻城战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时期,亚述军队使用了“投石机”、“投石锤”等攻城器械,这是军事史上一大创新。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军队还广泛使用一种充气皮囊用于渡河作战。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时代,铁器在亚述广泛使用,与青铜器相比,整整领先了一个时代。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训练和不断的实战锻炼下,他的军队成为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师。在军事改革的同时,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发动了新一轮的对外扩张,每年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几乎成为惯例。他打败了亚述多年的劲敌乌拉尔图,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他利用巴比仑王位的纷争,将自己的傀儡扶植上巴比仑的王位,进而吞并了巴比仑,亲任巴比仑国王。亚述在西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已无可动摇。但在征服过程中,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感受到了被征服民族的强大反抗力量,用于平定已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远比征服新的地区更费力。这是亚述的野蛮政策所受到的报应。亚述对被征服地区一贯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赤地千里,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引起激烈的反抗。这一切使提格拉·帕拉萨三世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改变了对征服地区的政策,创立了一套新的统治方法。他不再试图将被征服地区的人*光,而是将他们分散到其他地区,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混杂居住在一起,可以带上部分财产,在新的地区获得部分土地,但归属于亚述人的奴隶主,并由亚述帝国所派的官员统治。这既保存了生产力,又消除了被征服民族集体起来反抗的隐患。这种政策,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首创。而客观上,对中东地区人种和文化的交融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元前727年,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去世。他的后继者继续了征服事业,又征服了以色列、米底,公元前671年征服埃及,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包容了多种文明的大帝国。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无疑是世界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进行的军事改革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军事改革。他的改革加强了亚述的国家实力,也加快了征服步伐。亚述帝国的征服,使西亚北非诸文明第一次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后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更大范围的征服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文明最领先的地区,这些征伐很大地改变了文明的状况。不过,亚述帝国的征服是历经许多代人不断积累的过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只是其中的关键性的一环,而亚述的尚武精神和军事传统由来已久,并非来自于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后来波斯帝国的各种制度受亚述影响的也不多。因此,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影响也不宜被高估。最后,亚述帝国灭亡于内乱。每次大征服结束后都有争夺王位的内斗。公元前671年亚述王以撒哈顿夺取埃及首都孟菲司,这是亚述扩张的最大版图。然后其子亚述巴尼拔即位,这个老而不死的统治者在公元前635年等到了诸子争位骨肉相残的一幕。公元前629年,内乱中的亚述治下埃兰、巴比伦、西徐亚、米底诸民族起而相攻。迦勒底人攻陷巴比伦并建立新巴比伦尼亚帝国。前626年西徐亚人横扫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同年老国王亚述巴尼拔在风雨飘摇中死去,亚述开始崩溃。前616年米底开始进攻其首都,4年后亚述首都尼尼微落城并被平毁。首都丢失三年后帝国灭亡,其残军在新首都哈兰企图复国,公元前610年哈兰在攻击中部分变成废墟,米底和新巴比伦尼亚终于在前609年迫使亚述军队投降,多年的民族压迫政策反弹到了施暴者后裔的身上——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亚述从此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彻底消失了。37.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公元前630-前562),新巴比仑国王(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王国开创者那波帕拉萨之子,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大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新巴比仑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历史上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帝王,他的著名除了“巴比仑之囚”之外,就因为那座虽早已烟销云散,但仍令后人无限景仰的、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他那原为米底公主的王后思念家乡的山林景色,不喜欢巴比仑的平原水乡,终日愁眉不展,这位善解人意的君王便仿照米底特色,为她建造了这座“空中花园”,以搏美人一笑。实际上,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建筑上的作为绝不止于空中花园。巴比仑城的宏大和坚固都展示了他的时代建筑的最高成就,这座全盛时容纳了25万人的都城被规划得十分整齐。还有那座令上帝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也建于他的时代。不过,由于大兴土木导致两河流域的森林砍伐过度、生态环境恶化,也许是导致两河文明衰落的一大原因。尼布甲尼撒二世因为建筑上的成就而名垂千古,但他在军事政治上的作为对历史的影响更大。公元前七世纪后期,曾经的军事巨人亚述帝国终于在内忧外困中奄奄一息了,被它征服地区的人都想向它插上一刀,最后以来自巴比仑的一刀最为致命,巴比仑的反抗运动就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父亲那波帕拉沙尔领导的。那波帕拉沙尔来自巴比仑的迦勒底人,他被亚述任命为巴比仑的镇守大将,面对巴比仑此起彼伏的反抗运动,他毅然站在家乡人民的一边,并联合东方的米底王国,给予亚述以反戈一击,前612年攻陷了尼尼微,灭掉了亚述帝国。那波帕拉沙尔和米底王瓜分了亚述的江山,那波帕拉沙尔得到了西半部,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仑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从少年开始随父南征北战,在继位之前就曾亲自指挥过卡尔赫米什战役,重创了埃及军队。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其时他面临的形势是,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臣服,但富庶且贸易发达的地中海东岸地区,包括犹太王国和腓尼基诸城邦,在埃及和巴比仑之间犹疑不定,而埃及虽已如即将落山的夕阳,但仍有实力染指西亚地区,尼布甲尼撒的野心和能力,注定了他必定精神百倍地加入到这场争霸战争中。尼布甲尼撒首先同东面的米底王国结盟,以免除后顾之忧,为此还娶了米底的公主,于是有了建造“空中花园”的故事背景。后来尼布甲尼撒还不放心,为防御米底人,在两国边界处筑起了一道长城,这可能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长城了。于是,尼布甲尼撒便大胆向西发动一次又一次攻击了。他即位之后便迫使这一带承认他的宗主权,但由于埃及插手,使得他们背叛了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于是在公元前587年发动了战争,攻占耶路撒冷,扶植了傀儡齐启德亚统治犹太国。但埃及人不堪示弱,于公元前590年发动了一次远征,又迫使犹太国、腓尼基城邦中的推罗、西顿等臣服。尼布甲尼撒闻讯大怒,特别对齐启德亚的背叛最为切齿。他又在前580年再次发动了巴勒斯坦战争,围困耶路撒冷半年之后攻陷,将这座圣城劫掠一空,大批居民被迁到巴比仑,包括被弄瞎的国王齐启德亚,史称“巴比仑之囚”,直到新巴比仑灭亡之后才得以返回故土。尼布甲尼撒进攻推罗,围困了13年之久,最后达成和议,推罗保持自治,但承认尼布甲尼撒的宗主权。外约旦的许多小王公也向尼布甲尼撒称臣。尼布甲尼撒还曾利用埃及的内部纷争入侵埃及,但未取得成果。公元前562年,耀武扬威40多年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终于闭上了他的眼睛。他的时代也是巴比仑文明最后的辉煌了,他死后才23年,新巴比仑王国便被波斯所灭。从此,这块不再富饶的土地便一直处在异族的统治下,直到20世纪的伊拉克王国。新巴比仑王国虽短命,但它的经济十分繁荣,出现了著名的埃吉贝商家,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军事、政治、建筑上的成就已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38.欧麦尔一世
欧麦尔一世(592—644年),阿拉伯哈里发(634—644年在位),来自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氏部落哈希姆族,是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信徒。欧麦尔拥有铁一般的意志,与先知共同经历过“出走麦地那”、“壕沟之战”等重要考验,常常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扭转局势。他和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被称为“先知的两大辅弼”。公元7世纪刚刚开始它在历史上的印迹的时候,一位伟大的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使阿拉伯半岛这个一直很接近世界文明的中心,却相对默默无闻的贫瘠地区成为最具活力的沸腾之地,他在向世界传播真主福音的同时,冲出贫瘠的阿拉伯半岛,征服了半个世界,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远改变了古典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但穆罕默德世代所领导的区域尚不具备一个国家的特征,到了他的第二位继承人欧麦尔手里,一个生机勃勃的阿拉伯国家就呈现在世人眼前了欧麦尔一世,全名为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是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信徒。他和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被称为“先知的两大辅弼”。632年先知去世之后,在欧麦尔的支持下,阿布·伯克尔成为第一任哈里发,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欧麦尔成为第二任哈里发。这两次平稳过渡,维护了阿拉伯人的团结,为接下来的大幅扩张打下了基础。欧麦尔即位之后发动了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东路大军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利德将军的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雅穆克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扩张*。叙利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此东进可以进军波斯,北上可以进军中亚。
公元7世纪时的亚洲地图,你或许不知道,强盛的大唐帝国和新兴的阿拉伯帝国还曾有过一战,大唐先胜后败占领叙利亚以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一路无阻。637年,卡迪西亚一战,力挫波斯军队,占领伊拉克。嗣后,阿拉伯人深入波斯腹地。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波斯军队,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由阿穆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是捷报频传。640年攻入埃及。以后在科普特人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胜利。642年占领开罗,整个埃及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欧麦尔为何能够取得这么顺利的战绩?首先是冷兵器时代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传统优势;再是一直欺压着阿拉伯人的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当时刚好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彼此间均已筋疲力尽。但宗教因素更为重要,伊斯兰教这冉冉升起的新月使刚刚由统一的信仰组织起来的阿拉伯人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而欧麦尔给予新征服的地区的人民以相对的宗教宽容,但规定改信伊斯兰教者可以免除人头税,这使得阿拉伯征服者比较能得到征服地区的支持。说到此,还必须说说欧麦尔的国内政策。他可以说是阿拉伯帝国的真正奠基人。他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铸货币,全国流通;置金库,平衡收支;设年俸,按等级分配;置法官,以健全司法。在“新领土”上,凡波斯和拜占廷两国王公贵族的土地,逃亡者、阵亡者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成为穆斯林大众的土地。当地居民仍操旧业,耕种土地者,缴纳土地贡税(海拉吉),不奉伊斯兰教者,并征人丁税(吉兹亚)。禁止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外夺取或购买土地。官兵必须远离城市,住扎兵营,以保持阿拉伯人的战斗力。后来的伊拉克库法城和巴士拉城,埃及的福斯塔特城,都是“帐幕兵营”发展起来的。欧麦尔还首创伊斯兰历法(希吉莱),以穆罕默德迁麦地那之年(622) 为伊斯兰纪元之年。这些政策,与阿拉伯成功的征服活动密切相关,许多都成为阿拉伯帝国长期的根本制度。644年,正当欧麦尔的事业如日中天,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之时,欧麦尔被一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奴隶刺死。39.穆阿维叶
穆阿维叶(600—68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661—680年在位),伊斯兰历史上政绩最为突出、地位最为显赫,然而争议声最为剧烈的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之一。穆阿维叶,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奠基人之一,倭马亚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如此显赫,然而后世的穆斯林对他却是骂声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要从他同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女婿阿里的关系来解释。穆阿维叶是麦加贵族领袖阿布·苏夫扬之子,苏夫扬曾经是穆罕默德的敌对势力的首领,后来在穆罕默德不可抵挡的兵锋之下投降,皈依了伊斯兰教,并获得先知的赏识,成为伊斯兰教早期高层*之一。穆罕默德逝世后,苏夫扬凯觎领导权,但最后是众望所归的先知岳父阿布·伯克尔当上了哈里发之位。苏夫扬为此悻悻地留下一句话:“这是一个错误,需要流血才能洗清这个错误!”穆阿维叶少年时曾参加其父反对穆罕默德的行动,并继承了其父的野心和权谋,他们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政客。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与穆阿维叶同属于倭马亚家族,他在位期间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的挑战——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阿里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阿拉伯骑士,一生在战场上几乎从未遭遇到败绩。先知曾在送他宝剑的同时送了一句话“除脊柱剑外无宝剑,除阿里外无豪杰”,又将女儿法蒂玛加给了这位勇士。656年,哈里发奥斯曼被刺*,阿里继立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年在位)。阿里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他不但根子红,而且勇敢、慷慨、宽容,但他的宽容只给了他赏识的人,他是个狂热的伊斯兰教徒,在位期间为数众多的基督徒被*害,而他对伊斯兰内部意见分歧者的不宽容则造就了一个坚定的反对派——哈瓦立及派。此外,阿里被指控参与了谋*前任哈里发奥斯曼的阴谋,这成了反对派攻击他的绝好借口。时任叙利亚总督的穆阿维叶利用阿里的统治出现动摇之机,对他提出了挑战。657年,穆阿维叶以为奥斯曼复仇为名向阿里的地盘进军,双方在隋芬展开激战。穆阿维叶眼看难逃败势,关键时刻,穆阿维叶的得力助手阿穆尔向阿里提出以《古兰经》来裁决纷争,那位有勇无谋的豪杰竟答应了,使得穆阿维叶逃过了一劫。此后,穆阿维叶避免跟阿里直接对抗,转而向西发展。当时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本·阿布·伯克尔是首任哈里发的儿子,也是阿里的亲信,被指控为谋*奥斯曼的凶手。穆阿维叶以此为借口,出兵埃及,击败并*死了阿布·伯克尔。掌握了叙利亚和埃及的穆阿维叶实际上已经成为阿拉伯世界势力最大的人。661年,阿里被哈瓦立及派刺*,穆阿维叶依靠强大的实力,被推举为哈里发,并以武力胁迫使阿里的长子哈桑主动放弃他的继承权。为了稳定局面,他假意同意阿里的次子候赛因·宾·阿里在他死后继承哈里发之位,但在位期间积极培植自己的儿子亚泽德的势力。680年,穆阿维叶死,亚泽德攻*了候赛因·宾·阿里,继承了哈里发之位,从此,穆阿维叶的后代世袭为哈里发,一直延续到750年,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伊斯兰教的中心也从阿拉伯半岛移到了叙利亚,大马士革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但帝国内部仍有众多阿里及其后代的支持者,反对穆阿维叶这个出自先知敌对派系的人建立的王朝,他们被称为“什叶派”。750年,什叶派与另一个伊斯兰派系阿拔斯派合作兴风作浪,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穆阿维叶从此被描述为一个利用阴谋诡计篡夺领导权的小人。但无论穆阿维叶受到了后世多少非议,他对先知的事业在世界上的发扬光大有着巨大功劳却是无法抹*的。他在担任叙利亚总督的时候就创建了阿拉伯海军,夺取了塞浦路斯岛,并在655年“船桅之战”之战中重创拜占庭水师,确立了阿拉伯人在地中海上的优势。继位之后,穆阿维叶便从东西两线扩张,团结在真主旗下的顽强的贝都因人依然是势不可挡。在东线,阿拉伯帝国的大军从波斯继续东进,攻陷了喀布尔,征服了今阿富汗一带,然后挺进中亚大草原。在东南,部分阿拉伯军队已进入印度河流域。在西线,继续使拜占庭在狂风在战抖,662年攻入小亚细亚,669年和674年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面对这座世界史上最难攻克的城市,两次均无功而返,在678年签订了体面的和约而退军。伊斯兰的信徒随着阿拉伯的大军向世界各个方向扩展,伊斯兰教义以其简明、有力和强调入世的特点在所到之处赢得了大批的信徒,令中东、中亚各地众多原来的宗教趋于消亡。在四大哈里发时代后期,地方总督、*官、法官等国家行政职务已经形成。穆阿维叶上台之后,继续完善国家官僚体系,并加强哈里发本人在政治、军事、宗教三方面合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哈里发的民主选举终为倭马亚家族的世袭制所取代。穆阿维叶设立了为自己服务的各部大臣掌管各方面事务,在地方上,他将全国分为9个省,每省设总督(成为埃米尔),由自己亲自任命,每省同时设税务官掌管财政,直接对哈里发负责。穆阿维叶时代,贵族会议和部落代表会议仍然存在且有较大权力,行省总督也有较大的独立性。穆阿维叶时代的中央集权远未达到波斯帝国或拜占庭帝国那样的程度。完善的国家官僚体系、常备军等要到阿卜杜·马立克(685—705)时代才基本确立。穆阿维叶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时期。穆阿维叶对历史的影响还有一点:由于他的夺权造就了什叶派,后来什叶派在一千多年中一直在伊拉克和伊朗广泛传播,并在16世纪的伊朗取得了正统地位,延续到现在。40.曼苏尔
曼苏尔(707-775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754-775年在位)曼苏尔原名艾卜·哲尔法尔·阿拔斯,曼苏尔是他功成名就之后获得的“胜利者”的美称。他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因为营建了巴格达这座“神赐予的城市”而名垂千古。实际上,神赐给他的不仅仅只有巴格达这座都会,还有高贵的出身和绝好的历史机遇,使他比较顺利地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荣誉。曼苏尔出身于显赫世家,来自于古莱氏族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五世孙,在伊拉克拥有大地产。阿拔斯在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之后归顺了这个生机勃勃的政权,但经过近百年的变迁,这个政权逐渐变得腐朽、残暴,哈里发一代不如一代,穷奢极欲,不断加重税收负担。于是,这个帝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教派斗争被唤醒了。倭马亚王朝出自原本同先知敌对的家族,夺取了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其子侯赛因的地位,成为世袭统治者。阿里的后代认为哈里发之位应由他们继承,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什叶派,一直在伊拉克、波斯等地从事反倭马亚王朝的活动。在四大哈里发时代还形成了一个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也是倭马亚王朝统治者的死敌。而倭马亚王朝不成熟的宗教政策也为之造就了众多的民间反对派。他们原本许诺不分民族只要皈依伊斯兰教就可获得与阿拉伯人同等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未兑现,波斯广大民众在成为穆斯林之后仍然被迫缴纳各种高额捐税。而异教徒在帝国之内的命运则更加悲惨。这样,在阿拉伯人、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中,形成了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合力。最先发难的是刚被征服的中亚粟特人,他们的反抗持续了10年之久,接着哈瓦立及派在北非发动起义,也持续了两年。给了摇摇欲堕的倭马亚王朝致命一击的正是阿拔斯派。一个出身微贱的波斯释奴艾卜·穆斯林成为他们的代理人,在呼罗珊地区积极煽动波斯人起来反抗,747年以减轻捐税为号召发动了起义。曼苏尔及其兄艾卜·阿拔斯、其叔父阿布杜拉等阿拔斯家族的成员逐渐走上了前台,成为起义的领导者。749年,艾卜·阿拔斯在库法被拥戴为哈里发。在阿拔斯派、哈瓦立及派、什叶派等众多敌对势力的分进合击之下,倭马亚王朝终于在一声叹息中结束他们的统治。艾卜·阿拔斯成为帝国新的统治者,是为阿拔斯王朝的开始。艾卜·阿拔斯十分残暴,他被称为屠夫,对已穷途末路的倭马亚家族成员斩尽*绝。他的残暴看来将引起新一轮内乱,幸而在位四年就死去。这样,年已47岁、拼*一生的曼苏尔终于熬到了哈里发的位置上,但他同无数王朝第二代君主一样,还要面对一系列的考验之后才能安享太平。首先是他的叔父阿布杜拉,阿布杜拉在王朝的建立中的功绩与曼苏尔不相上下,也一直窥伺哈里发之位,但曼苏尔有他的王牌:首义功臣兼王朝头号猛将艾卜·穆斯林。艾卜·穆斯林在尼西宾战役中打败了阿布杜拉,终于助曼苏尔坐稳了大位。艾卜·穆斯林对曼苏尔可谓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艾卜·穆斯林,就没有他曼苏尔的阿拔斯王朝。艾卜·穆斯林累官至呼罗珊总督,他还曾于751年在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高仙芝的军队,确立了阿拉伯帝国的中亚霸权。但历史上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宿命还是掐上了这位奴隶出身的高傲将军。当曼苏尔强令他移驻埃及时不愿从命,于是曼苏尔以此为由*害了他,除去了最大的心腹之患。艾卜·穆斯林的被*还引发了辛巴德派反抗运动,但很快被曼苏尔镇压。曼苏尔有其兄艾卜·阿拔斯残忍果决的一面,但更擅于谋略,充满智慧。他并没有因为除去了两位开国元勋而陷入困境,这充分显示出了他的实力。他采用武力为主,招抚为辅的办法,先后平定了辛巴德派、波斯拉万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等的反抗。与曾经的同盟者什叶派的斗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最后斩*了阿里的两位玄孙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可怜的什叶派徒为他人作嫁衣裳,继续以民间反对派的身份延续下去。于是,曼苏尔在这场群雄逐鹿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曼苏尔”原意就是“胜利者”。曼苏尔向历史这个裁判表明了,他不仅是一个打天下的高手,也是一个治天下的能手。他奠基的阿拔斯王朝持续了500余年,延续到1258年。这个王朝的长寿,同曼苏尔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曼苏尔在阿拉伯尖锐的教派斗争中崛起,在早期的动乱岁月中果断地剪灭了众多异教派,使它们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在兴风作浪。坐稳大位之后,曼苏尔竭力培植哈里发本人的绝对权威。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已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全国必须在星期五的聚礼日为哈里发本人祈福。还有众多的御用神学者到处宣传阿拔斯王朝万世长存,不可更易。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同波斯有莫大的关系,这个王朝的政体也更接近于波斯的专制主义。哈里发本人除了拥有绝对专制权力之外,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地产。官僚体系更加完善;常备军制度也发展成熟,不再以阿拉伯人为主,而是以波斯呼罗珊人为核心的多民族的军队;税收方面从倭马亚王朝时的以人头税为主该为以土地税为主。一个权力过大的首相(维齐尔)的存在,为后世哈里发的权力被架空埋下了伏笔,从这一点看来,阿拉伯的君主不如中国的君主精明。阿拉伯帝国的法制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法律条文要根据《古兰经》来确定。曼苏尔给后人留下的制度上的遗产大多已经不再具有价值了,但他主持下营建的巴格达至今仍是两河流域的大都会。巴格达原来只是底格里斯河畔一个村庄。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废弃了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大马士革,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新都。曼苏尔看中了巴格达这个位置,从758年开始,就在这里营建新都。总共动用了10万工程人员,花费480多万第尔汗和四年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巴格达之名意为“神赐予的城市”,而它的崛起也确实有如神助,不到半个世纪,巴格达便从一座村庄摇身一变而成百万人口的大都会,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还获得“博物之城”的美称。历史上有一些帝王对于某座城市的兴旺发达有着巨大作用,如君士坦丁大帝对于君士坦丁堡,查理四世对于布拉格等,但曼苏尔对于巴格达的作用更为突出,因为在758年之前,并没有决定性的因素预示这个地区会兴起一座都会。41.萨拉丁
萨拉丁·尤素夫·阿尤布(1138-1193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开国君主,1171-1193年在位),因在阿拉伯人抗击十字军东征中表现出的卓越领袖风范,骑士风度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在埃及历史上被称为民族英雄。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主要是夺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这里的争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此外,他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夺取了叙利亚等地,使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到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萨拉丁在他死后的800年中,为全世界穆斯林所崇拜和基督徒所尊重,他的人格和作为,确实也不愧于英雄的称号。萨拉丁时代的中东是个是非之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一样,各派势力林立,明争暗斗,错综复杂。派系虽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阵营:基督教阵营和伊斯兰教阵营。在西欧的十字军一波又一波如狼似虎地扑过来之后,他们终于在地中海东岸稳固地占据了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几个小王国,其中以耶路撒冷王国最为强大。伊斯兰教阵营方面,当时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是伊斯兰世界传统上的共主,但早已衰落,不足以驾驽各地诸侯。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绿衣大食”)就尊崇什叶派,拒绝承认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权威。在中东,还存在众多突厥人的政权,占据今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的努尔丁王国赞吉王朝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萨拉丁出身于库尔德人家庭,但以其超越民族的功业和胸怀被中东的所有穆斯林认同为自己的前辈。他的父亲是努尔丁王国属下的一个小领主,最为贵族子弟出身,萨拉丁从小在伊斯兰教经学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逊尼派信徒。萨拉丁的叔父施尔科是他成长的引路人,从叔父身上,萨拉丁学到的不仅有军事指挥的技能,还有为人出事的方式。26岁那年,受宗主努尔丁的派遣,他同施尔科出征埃及,近三年的战争虽以失败告终,但已经练就了这位未来英雄的一身本领。耶路撒冷王国异教徒的威胁,使属于不同教派的埃及法蒂玛王朝同努尔丁王国紧密团结在一起。1168年,受埃及邀请,施尔科和萨拉丁成为法蒂玛国王的座上宾,第二年,施尔科被任命为首相,但不久病死,萨拉丁继之为首相。其后的两年是萨拉丁接受严峻考验的时期,他上台之后,立马改组王宫卫队、培植同族亲信以代替旧官吏,坚决镇压了内外交结的叛乱,击退了十字军的入侵,同时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收获了民心。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少数教派信徒,利用他的才智终于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一身事业的根基。两年后,萨拉丁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埃及的军政大权,法蒂玛末代国王病死,萨拉丁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自任第一任苏丹,并改旗易帜,尊奉逊尼派,承认巴格达哈里发的权威。经过数年的经营之后,萨拉丁已经建立了一支穆斯林世界最强大的军队。萨拉丁原来的宗主努尔丁企图控制萨拉丁,向他索取贡赋,遭萨拉丁婉言拒绝。努尔丁恼怒之下准备攻打埃及,但关键时刻他又适时地病死。这下轮到萨拉丁向他的故土发展势力了。萨拉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以钱财收买为手段,加上有效的心理战的办法,基本上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等叙利亚的大城市,虽然在此过程中遭到著名暗*集团阿萨欣派的两次未遂暗*,但没有妨碍萨拉丁建立了一个包括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北部、内志、也门的大国,对死海附近的耶路撒冷王国形成了包围圈。接下来,便是萨拉丁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了。1187年,萨拉丁成功的将耶路撒冷城内高傲的骑士们从防守森严的城堡里诱出*,并在海廷将其包围,切断了水源。在西亚干旱的天候下,没有水的基督教骑士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委靡不振,最终溃逃。失去了主力的耶路撒冷城防军对于萨拉丁来说就不再成为什么大问题了,经过13天的围城战,将耶路撒冷国王俘获。耶路撒冷时隔88年之后重回真主安拉的名下,城内的基督教教堂全部更换成了清真寺。这场巨变在穆斯林世界引起了一阵阵欢呼雀跃,也给了西欧基督教世界以极大的震撼,教皇乌尔班三世一惊不起,到上帝那里控诉去了。西欧各国均积极组织十字军,由此形成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是历次东征中最有名的一次。德皇红胡子腓特烈首先出发,但征途中淹死在一条小河里,随后到来的法王腓力二世因不满十字军领导权落在其宿敌英王理查一世手里而丢下军队独自返回。英王理查一世,因其蛮横和好战被称为“狮心王”,同萨拉丁的较量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阿卡一战,围城近两年,狮心王动用了巨型攻城塔和投石机,还有海军配合作战以保证补给,终于赢得了最后胜利。接下来在雅法与萨拉丁的军队展开激战,两位统帅都亲自投入了战争,并均因此负伤病倒。最后狮心王获胜,终于进逼至耶路撒冷城下。萨拉丁坚守不出,看来将演变成要打持久战。此时,由于两人都面临国内叛乱、后院起火的严峻形势,无心继续撑下去了,终于达成了和议。和议的主要内容是,穆斯林占有巴勒斯坦内地,基督徒占有沿海一带。耶路撒冷仍归萨拉丁所有,但向朝圣的基督徒开放。而萨拉丁的弟弟娶了理查的妹妹为妻,则成了两大宗教之间的一段佳话。和议达成后,狮心王回国平乱,而耗尽心力的萨拉丁则于第二年病逝于大马士革。历史上的萨拉丁,除了出色的战绩之外,他宽厚和慷慨则更为人所称道。在攻陷耶路撒冷之后,他没有妄*一个人,还主动释放了所有战俘。这与88年前十字军攻陷这座圣城和狮心王攻陷阿卡之后的暴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场上,他还曾向负伤落马的理查赠送了好马。他的慷慨更为突出,他死后私产只有“一个半金币”,财富都用于赏赐部下或购买敌方土地了。萨拉丁在内政上的作为比较容易被忽略。他关心教育,开办学堂,款待伊斯兰教的学者,委托他们撰写解释伊斯兰教义的著作,学校里不仅讲授伊斯兰教法,也开设哲学、天文学和数学。他重视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对外贸易,还建造了著名的萨拉丁城堡。萨拉丁死后,阿尤布王朝一度由其子弟瓜分,但不久被他的弟弟阿迪勒重新统一。这个王朝寿命不长,只延续到1250年。而他为真主争得的耶路撒冷,除了1228-1244年曾短暂落入基督徒之手外,一直为穆斯林所有,到1291年,十字军留下的余脉被全部驱逐出巴勒斯坦。萨拉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主要是夺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这里的争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此外,他在埃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并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夺取了叙利亚等地,使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到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但萨拉丁的名声高于他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基督徒的耶路撒冷王国孤悬于穆斯林的汪洋之中,即使没有萨拉丁,也终难以持久。阿尤布王朝历时不长,在中东地区过于频繁的政治变迁中,萨拉丁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实际上只是昙花一现。42.奥斯曼
奥斯曼(1258-132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1300-1326年在位)奥斯曼也许是历史上名声最响的帝王了,他的名字成为土耳其帝国的国号延续了600多年,这个庞大的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扼住大陆交通的咽喉,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中的一支,一个在世界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中饱经沧桑的民族,从中国北部到中亚大草原再到伊朗高原东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他们成为真主安拉的子民。后来在“上帝之鞭”蒙古人的逼迫下,他们大约400户人家在首领厄尔图格鲁尔的带领下迁到了小亚细亚,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找到了安家之地。当时,控制小亚细亚大部的是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罗姆苏丹国,罗姆苏丹给予同种的奥斯曼人以慷慨的待遇,将小亚细亚西北部同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索古德地区分封给了厄尔图格鲁尔,作为藩属以拱卫罗姆苏丹国。厄尔图格鲁尔就是奥斯曼的父亲。1290年厄尔图格鲁尔死,32岁的奥斯曼继承了首领之位。当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奥斯曼的国家蒸蒸日上的同时,他的宗主国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一再打击下分崩离析,1308年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在关键时刻,奥斯曼接过了土耳其的大旗,1299年宣布独立建国,自称埃米尔,1300年又自称苏丹(意为最有权威的人),这就是600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源头。奥斯曼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组织者,在他领导下奥斯曼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他成功的原因除了个人的才能之外,还有以下几点:1、他举着圣战的大旗,以神的名义,将宗教的和半宗教的团体凝聚在自己旗下,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他对圣战中立功的人慷慨地赐予土地,从而得到人心;3、他胸怀广阔,除了土耳其人之外,还接纳了大量其他民族的穆斯林战士,甚至能容纳非穆斯林。奥斯曼因为其才能和气度得到德高望重的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谢赫的赏识,娶了他的女儿马勒哈。这场幸运的婚姻大大帮助了奥斯曼的霸业,因为谢赫的声望,更多的穆斯林战士投奔到奥斯曼旗下。谢赫在奥斯曼即位之时,曾向他赠送了宝剑“胜利之剑”,此剑后来成了奥斯曼历代君主即位时受赠的圣物。
奥斯曼一直避免向他的前宗主国罗姆苏丹国开刀,罗姆苏丹国灭亡之后,由于国力尚不够强大,出于策略,他又承认统治波斯的伊儿汗国为宗主国,曾代表小亚细亚各公国向这个蒙古朝廷纳贡。奥斯曼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异教徒的拜占庭帝国。千年古国拜占庭此时已如身患痼疾的老人,它的军队主要是雇佣军,又不再有东征的十字军给它支援,在真主名下团结一致的奥斯曼人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奥斯曼先后占领的拜占庭城市有厄斯基色希尔、莱夫凯、卡加希萨尔、伊内格勒和耶尼谢希尔等地。他因为在1301年在巴法埃农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军队,而取得了“贝伊”的称号。他占领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美朗诺尔城之后,将该城改名为卡加希萨尔,并迁都于此,作为进一步前进的据点。接着,奥斯曼将目标指向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最后的据点——布鲁沙,只要拿下了布鲁沙,通向欧洲的马尔马拉海峡便展现在眼前。这场围攻战进行得非常艰苦,前后持续了9年之久。在即将破城之时,奥斯曼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1326年,奥斯曼给他儿子乌尔汗留下了“要公正、仁慈、珍视学者、保护人民”的遗嘱之后,就撒手人寰了。乌尔汗攻占了布鲁沙,并迁都至此,将奥斯曼的遗体葬于此城,布鲁沙从此成为奥斯曼人的圣城。乌尔汗在位时期,奥斯曼国家继续发展壮大。奥斯曼帝国从创始人奥斯曼到第10代苏丹苏莱曼大帝,300多年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中间虽曾被帖木尔打败过,但上升趋势不变),他的后继者中乌尔汗、穆拉德一世、穆罕默德二世、谢里姆一世、苏莱曼一世都是不世出的优秀统帅,使帝国的领土如气球一样越吹越大,直至灭了千年古国拜占庭,傲视三大洲。奥斯曼统治期间,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从游牧走向定居生活。从历史来看,在奥斯曼时代,他的国家尚为一个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小国,而且刚刚进入稳定的国家阶段。那个地跨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他的后继者们不断努力的结果。当然,没有奥斯曼这个开创者,就没有后来的这一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