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平方米”中有诗歌和故事,也有社会与世界。
文 | 黎河
王阿婆失明多年,晚期白内障、几乎90度的驼背,腹部有大肿物,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就在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迟疑是否做手术时,王阿婆说了一句话:想亲手给自己做一件寿衣,这样“去了那边才能见到她的亲人”。
尽管王阿婆在手术后一个星期就去世了,但她请联络员带话给陶勇,“这些年她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很孤独,很想回家,谢谢我帮她找到回家的路。”也正是这些经历,让陶勇觉得“从那以后,我比以前更勇敢了”。
眼科医生陶勇讲述王阿婆的故事
在“慢直播”中,
进行不间断的人格对话
近日,陶勇走进位于国家图书馆的“一平方米”朗读亭,不仅带来了一首宫城道雄所作的《音的世界》,还讲述了自己从医之后的一次生命与理性抉择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许多反响,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中也被许多青年当做素材。坐在朗读亭的陶勇,离自己在办公室被恶意砍伤手还不到一年,但他依然温柔乐观。王阿婆的故事中曾慢慢地拨开心中的迷雾,让他看到人间那束温暖的曙光。幸运的是,这温暖的曙光,也随着《朗读者》照耀到更多的人身上。
眼科医生陶勇为失明女孩读诗
简单的一平方米,既有朗读,又有对话,既有深情的告白,又有自我的反省。好像时代中喧嚣的声音都一并散去,我们也开始停下脚步,缓缓地吐出自己心中潜藏的词句。
72小时,从日出到日落,从黑夜到黎明,不停地有人走进朗读亭。
连续三天,《朗读者》第三季“一平方米”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武汉江滩三阳广场、厦门环岛路音乐广场三个地方的朗读亭,进行了72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并通过3座城市公交车顶镜头,实时传送城市街景慢直播信号。
厦门环岛路音乐广场朗读亭
已在东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吴桂春借柯灵《书的抒情》,回应了他“除了打工,就是阅读”的生活,“书是我的恩师。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接纳了我……书是我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
著名“跑马拉松抗癌斗士”贺明的儿子贺帅接过父亲的生命棒,几乎哽咽地读完葡萄牙诗人若泽·路易斯·佩肖托的《祭父书》,“……这个世界太小了,……如今,你是河流,是堤岸,是源泉;你是白昼,是白昼的黄昏,是黄昏的太阳……”
董卿倾听贺帅延续父亲的“跑马”精神
正是这种独特的直播方式让它不再是一档节目,而变成一种持续流动的景观。通过高频率的互动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表达,让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不仅是朗读,更能够进行对话,更深刻地传递出彼此对生命的理解。
就像《朗读者》节目中曾经的感悟,既要热爱生活中快乐的一面,也热爱生活中苦难的磨练,才是真的热爱。从最初棚内演播室的经典文本朗读,到切实落地辐射更远,《朗读者》通过一平方米的慢直播不仅提供了许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灵魂的机会,也将发散出更自觉的、让人“朗读”的人文内涵与社会价值。
中国人不善表达,但“一平方米”循循善诱,好像给亿万观众做了一个示范:原来我们每个人可以这样直面自己的声音和心灵,也能够这样在别人的声音和故事中感慨与流泪。
从自我的“回声”到千万人的“群响”
“我的爱人,我的心都碎了。太想家了,要是有你在一起,或许会好很多,很多。”作为《朗读者》武汉之行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人民英雄”张定宇轻声哽咽地念着给妻子程琳的书信,坐在对面的董卿早已湿润了眼眶。
作为回应,程琳也走近朗读亭,一字一句地读着席慕蓉的诗作《点着灯的家》:“其实 我们 / 所求卑微 不过只是希望 /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 在每个温暖的节庆里 / 在每张泛黄的相片里 我们 / 都能紧紧地搂着他……”在武汉直播节目中,“张定宇曾为妻子写下100多封情书”的内容,一上线就成为第三季朗读者的爆款。有网友表示,“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真实真挚且平凡。”
张定宇曾为妻子写下的100多封情书
鲜活的个体故事在“一平方米”里尽情书写,“朗读者”们也都带来了不同层面的对话。
如陶勇医生对受伤后职业价值的思索,“我想挑战疑难,想通过目光,把希望和光明带给所有的人”。他温润又坚强的人物性格,他真实又自觉“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不仅帮助他走出被恶意的伤害,也让其他人被这种自我积极反馈的路径所感染;
如工作中感染病毒的彭银华因抢救无效牺牲,新手妈妈钟欣握住他们女儿的小手,朗读了一种期待,“和你一样我也不懂未来还有什么,我好想替你阻挡风雨和迷惑,让你的天空只看见彩虹,直到有一天你也变成我。”
董卿探望抗疫烈士彭银华妻女
除了仔细聆听自我的“回声”,直播中更有许多普通人的“群响”,不仅有基层公务员罗颂华带来的原创诗歌《76天的等待》,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胡轶朗诵的《给孩子的诗》,还有大学生、退休干警、消防员、医护人员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走进朗读亭。
72小时内容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B站等各个平台累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573.6万,切条短视频播放量达6109.5万,节目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达到8.2亿。
《一平方米》新媒体72小时直播节目在线数据报告
节目在创作上的升级,恰恰折射出了这类优质文化节目盛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人们有对现实生活最基本的困惑,也有对情感哲思最核心的需求。通过节目的示范,在寻求一种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被鼓励向世界积极迈出新的一步。正如《朗读者》第三季先导片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过困境,迎来希望;走过沉睡,迎来苏醒;走过分隔,迎来拥抱;走过摧折,迎来挺立;一直走,总会有光。”
在平静波澜中“创新”,
文化类节目要集聚力量
在前两季节目中一般只出现在开头的五分钟,“朗读亭”以更具规模化的态势走进大众意味着什么?
于行业而言,文化类节目发展到今天,《朗读者》似乎在每个阶段都处于引领创新的角色。从演播室到朗读亭,从节目到直播,从室内到户外,再加上未来将要推出的半纪录式户外文化类节目《一万公里》,带领观众走出演播室,走向城镇、乡村,奔向中国的各个角落,聆听故事,解读乡愁,去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朗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了最大程度的扩展,其所做的努力都有开创性的价值。
于社会而言,《朗读者》通过某种独特的视角实现对世界的记录,并成为再现真实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平方米内,我们通过声音听到与看到凛冽冬日中曾发生的种种温暖,是时代风雪之上最坚定的信念。于是,节目的服务性和引领性被不断放大,既能在不同屏幕端口满足人们获取故事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引导大众提高自己对文学、时事或根本价值观上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水平。
武汉江滩三阳广场朗读亭
相较于其他文化类节目更显繁杂的节目模式,在各种戏剧、歌舞、游戏中试图嫁接传统文化与流行,《朗读者》反而越做越简单了。
从这个角度看去,《朗读者》对“朗读”这一具体形式的深度关注,才成就了“一花一世界”的美好精神花园。也正是这样,我们也发现了文化类节目新一维度的思索——我们可以用某一种媒介实现对最普通人的观察和捕捉,也真的可以在最简单的行为中发掘出最闪光你我,让世界感受到更足量的温暖,这便是“朗读”这个IP不断变化,但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近的原因。
在平静中见波澜,在平凡中显深刻。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这“一平方米”的朗读亭,当我们因为看了这些朗读和对话后也开始慢慢寻找自我与世界的新连接时,《朗读者》的社会意义得到进一步凸显,使其形态上又不仅停留在直播中,这些影像、声音和故事都能够重新组合,成为有价值的知识或情感片段,让文化节目也能多元参与社会进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