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未看此花时全文解释(观我往旧同我仰春全文解释)

汝未看此花时全文解释(观我往旧同我仰春全文解释)

首页冒险解谜时之心更新时间:2025-03-31

汝未看此花时全文解释,观我往旧同我仰春全文解释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的意思是“你没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尚不在你的世界里。当你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就在你的世界中显现了。于是你就知道,这朵花(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在你的心外面的,而是由你的心创造的。”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阳明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

阳明是从认识的根源出发,即从人类认知的基础来看待心物关系。

反过来讲,如果全体人类从未见过花这种物,花这种物也就不会进入人类心(意识)的范围,也就不会有对花这种物的认识、继而产生知识,不会有花这种物所衍生的各种文化,当然,更不会有人来问相关花这种物的问题。

人类对外部世界某物(对象)的认识,是从感官开始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辨别滋味、身体感知冷热软硬等,感官获取的信息汇集,在个体生命统觉的处理下,以“意(识)”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切认识的根本,也是知识、文化产生的根源。

意指向的对象即意向对象,并不是独立于主观(心)之外的客观物,而是客观物被人类感官投射到心(意识)中的映像。

如果人类认识的只是客观物在心中的映像的话,但并不是说这个映像就可以完全被主观(心)决定。由上述“意”的结构可以看出,这个映像是心(主观)和客观物在意向活动中共同构成的,既有主观的成分又有客观的成分,因此,“认识”是一个主客共构的过程,并不否认客观物的存在,客观为主观提供散殊的素材、内容,主观为客观提供意义、价值等认知。这就好像两人晚上一起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是客观的,因此两人都能看到,并可以对其进行讨论和交流,但月亮在两个人心(意识)中的呈现却是主观的,会有不同,假设其中一位是诗人,那么月亮会呈现出诗意,如果另一位是音乐家,那么呈现出的则可能是优美的旋律。

心学不是什么“唯心主义”,不是要去强调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存在。

既然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物在心中的映像,那么这个映像(物)自然不在心(意识)之外,映像(物)的性质、意义、价值等(理)自然也不在心外,故而说“理不在心外”、“物不在心外”,用更强硬直接的表达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