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被人们所关注,大家在为被顶替者惋惜的同时,也对那些顶替者深恶痛绝。
而近期也公布了部分事件的处理结果,一个个顶替者被处理,一个个顶替者的“爹”被处理。
梳理这些新闻,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这些事件中,顶替者父亲的角色和作用。
顶替者陈艳萍,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舅舅是一位官员,他们帮助陈艳萍打通了所有顶替的环节。
顶替者陈伟,他的父亲在得知女儿未达到分数线后,开始冒名顶替的运作,并最终实现。
被顶替者苟晶,顶替她的,是班主任的女儿,而班主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无疑,父亲们都是这些顶替事件的始作俑者。
孩子虽然都是“坑爹”者,但可以说,这些被坑的爹都是自食恶果,自己坑了自己。
这也就引起了这样一个反思:
到底什么样的爹才是好爹?
在这个坑爹案例不断上演的时代,父亲们到底如何自保,才能具备“反坑爹”能力,不让孩子成为“坑爹者”?
要知道,父亲不是要成为孩子祸害他人的帮凶,而是要成为孩子健康人格的铸造者。
作为一位合格的父亲,真正要做的,不是用龌龊的手段亡羊补牢,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好一个父亲的榜样。
这让我想起了古代一位先哲和他的父亲。
他是一位官二代,父亲是高干,衣食无忧;他曾沉溺过佛老,还进过监狱。但最后他没有成为高俅的“高衙内”,而是成了举世闻名的圣人。
这个结果,可以说离不开他父亲的教育与引导。
他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谁?
古代评判圣人的标准,有一个叫做“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能同时做到这三点的,古往今来,有两个半人,一位是孔子,一位就是王阳明,而大家所熟知的曾国藩,只能算是半个。由此就可见王阳明的成就与地位了。
王阳明开创了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除了中国外,还远播到韩国、日本。我们所熟悉的“知行合一”即是出自他口。
他虽是文人,但打仗却十分在行,曾平定为患江西等地几十年的匪患,并且仅用四十三天就带领一批所谓的乌合之众平定了宁王之乱,要知道,宁王为这次叛乱准备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王阳明的这些成就,与他父亲王华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为此我们总结了他的几个“反坑爹”法则。
法则一:作个好爹前,先作个好人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三十六岁时高中状元,最高做到过南京的吏部尚书,可以说是高干了。
王华从小就有着高尚的情操。
在他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在河边玩,看到一个醉汉来洗脚,洗完脚以后,就把一个包落在河边了。王华跑过去,打开一看,里边有不少金子。那时候也没有警察叔叔站在马路边,等你去交钱。怎么办?王华怕有人给这些金子给抢去,于是把它们先放到了河里,坐在河边等着别人来找。
一会,之前的那个醉汉果然哭着回来了,王华迎上去,问他说:你是来找金子的么?接着便把金子的位置指给了他。
那个醉汉高兴坏了,拿出一锭金子要酬谢王华。王华说了一句:不取尔数十金,乃取尔一乎金?
你那几十锭金子我都不要,会要你这一锭么?
此人听后十分惭愧,但又不知道怎么感谢好。于是跟着王华回了家,把他们家里的人都拜谢一遍,才离开。
我们常说,由小见大,小小年纪就懂得拾金不昧的王华,长大后依旧践行着他的德行。
在王华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才华就已经闻名乡里了,一次一个富翁邀请王华到他的宅子做客,到了晚上,一位美女突然出现在王华的卧室,王华非常惊讶,就像唐僧遇到了要逼他成亲的女妖,避之不及。
这时,美女说:勿惊讶,我乃主人之妾也。因主人无字,欲借种于郎君耳。
王华听后更加惊讶了,他答道:蒙主人厚意留此,岂可做此不肖之事。
于是美女拿出一把扇子,说,此主人之命也,郎君但看扇头字当知之。
王华仔细观瞧,扇子上写:欲借人间种。
看罢,王华先在后面加了一句:恐惊天上神。
之后王华就像取经的唐僧一样,正义凛然的拒绝了美女,并且把他呵斥了出去。
这个故事来自《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虽然可能有杜撰的成分,但是也足以说明王华的品格,古人讲的“慎独”精神,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王华从小就养成了高尚的德道。
我们常说,正人先正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底气,王华才能够教育好儿子。
法则二:身教言传王华是一位典型的文人,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且对家里人也甚严。
他不是像高俅那样,放纵着高衙内,不仅对王阳明十分严厉,而且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对王阳明耳濡目染。
他是如何教育王阳明的呢?
1.身教
(1)在外,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趋炎附势
王阳明35岁时,因为上疏为同僚讲情得罪了太监刘瑾,被廷仗四十,打入诏狱。
诏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锦衣卫监狱,进了里边很少能有活着出来的。
史书中是这么形容诏狱的:*人至惨,而不丽于法。
因此,进了诏狱的王阳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这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同朝为官,为礼部左侍郎。
所谓,“爱屋及乌”,对王阳明非常的怨恨的刘瑾,在收拾了王阳明后,也想把他的父亲一并处置了。
但当他知道王阳明的父亲是王华时,改了主意。
原来,刘瑾在发迹之前曾在王华的一位同乡门下学习过,因此早就听闻王华的孝友忠信,非常倾慕。
于是,刘瑾私下找人告诉王华:若一见可立跻相位。
也就是,你只要见我一面,宰相的位置就是你的(这时明朝已废除宰相职位,这是代指位同宰相)。
要知道,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太监当道的时期,这个诱惑是很大的。
只要见见刘瑾,趋附于他,王华不仅可以高官厚禄,而且还能救出自己的儿子。
但是王华拒绝了。我不稀罕。
之后刘瑾又许以官职,但是王华仍旧不为所动。
刘瑾一看,这是油盐不进呀,就想把他搞掉。
但是研究之后发现,这个老头儿太清白了,竟找不出一点劣迹可以当做理由,最后只好找了一件不相*事,以此为借口,让他退休了。
得接到消息后,王华没有抱怨,而是说了一句:“吾自此可以免于祸矣”。坦然回家养老去了。
这样的凛然正气,不趋附于权贵无疑影响着王阳明。
在江西期间,当地的土皇上,对朝廷有着异心的宁王朱宸濠多次拉拢王阳明,想让他为己所用,但王阳明都断然拒绝了。而当宁王叛乱,王阳明又不顾个人安危,最早组织起了一批人对付朱宸濠。
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的浩然正气,为王阳明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2)在家,孝敬父母,发自肺腑
公元1489年,按照惯例,负责给皇帝讲课的王华,该升迁了。
但这时候他闻之父亲病了,于是马上就要辞官。朋友们都来劝他,现在正是升迁的好时机,等噩耗来临,你再辞官也不晚。但是王华说,
“亲有疾,已不能匍匐归侍汤药,又逐逐奔走为迁官之图,须家信至,幸而无恙,出岂晚乎?”
在王华的心中,父亲比官位可重要多了,孝可以说是深入他的骨髓。
而对待他的母亲,王华更是无微不至,满满的都是爱。
王华的母亲高寿。当他的母亲一百岁的时候,王华也七十多岁了。但是他每天还像孩子一样,在母亲身边逗她开心,帮她按摩。你能看到两位老人都像孩子一样,说着笑着,享受着母子深情。
王华对母亲的爱到什么程度呢?
有时候,亲朋好友邀请王华乘船出去玩,刚出去没一会,他就开始想念母亲了,于是就赶紧掉头回去。
对母亲,他就是这么依恋。
后来,母亲去世,王华伤心之至,病倒了。等到出殡的那天,王华光着脚跟着灵柩,哭了数十里,病情更加严重,后卧病数年。
在这样的影响下,王阳明也是十分孝顺。
在进了诏狱之后,王阳明死里逃生,最终被贬谪到贵州。而在去贵州的路上,刘瑾还是不想放过他,一路派人追*,要斩草除根。
在一次侥幸逃脱之后,王阳明就想,干脆不去贵州了,直接跑掉,隐遁江湖,让刘瑾找不到我。但是这时有人提醒他说,你要是跑了,万一刘瑾迁怒于你的父亲怎么办。
王阳明陷入了两难,不跑,自己可能就会死在半路上,跑了,父亲就可能面临危险。
在这样极度的困顿中,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词: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最后,为了父亲的安危,他决定不跑了,而是继续前往贵州。
而在祖母去世,父亲病重时,王阳明又多次上疏请求回家省亲。
他在其中一篇奏疏中是这样说的:
臣之痛苦,刻骨剜心,忧病缠结,与死为邻,已无足论;而臣父衰疾日亟,*床席,思臣一见,昼夜涕洟,每得家书,号恸颠殒,苏而复绝。夫虎狼恶兽,尚知父子;乌鸟微禽,犹怀反哺。今臣父病狼狈至此,惟*臣一归,而臣乃依依贪恋官爵,未能决然逃去,是禽兽之不若,何以立身于天地乎!
从他的奏疏中,我们能体会到王阳明对父亲的那种深情,如果没有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的话的。
有句古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动。
这其实不是在说遗传的因素,而是父母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候都是不知不觉的。
所以唯有以身作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除了以身作则外,王华也对王阳明的行为不断匡正。
2.言传
王阳明家庭条件优渥,在小时候不太听话,而且颇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十五岁那年,王阳明就到居庸关游历,怀抱经略四方之志。在边境折腾了几个月之后,王阳明听说有地方作乱了,好几次想上书朝廷,发表平乱方略。
此时,王华站出来了,不是鼓励他,儿子,有志气,老爹帮你。而是严厉斥责他“狂”。
被训斥的王阳明最后不得不打消了念头,把心转到了读书上。
王阳明不仅在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教诲,即使他贵为伯爵时,王华仍旧不忘教育儿子。
在挫败宁王之乱后,王阳明衣锦还乡,朝廷来了旨意,封他为“新建伯”,并赏赐王华羊肉和美酒。
宣旨的官员来到王阳明家乡这天,正好赶上王华的生日。
儿子如此争气,对于一位父亲而言,这可以说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可以大肆的感受一下众星捧月的感觉。但王华却十分清醒,就在大家都争相向他敬酒时,他却当着当家的面,对王阳明说: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惧也”。
也就是提醒王阳明福祸相依,不要高兴的太早,要有恐惧之心。
王阳明听后,跪倒在地说:
“大人之教,儿所日夜切心者也”。
在人生的顶峰,王华没有忘乎所以,而是为阳明先生泼一盆冷水,告诫他始终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可得意忘形。
之后王阳明果然受到了排挤,极不如意,而王阳明都能潇洒应对,除了他的修养之外,也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诲。
其实很多孩子捅了娄子,摔得很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大人惯得,甚至是家长的唆使。
可以说,前有王天一,今有陈艳萍。
孩子不知道轻重,大人也失了分寸,没有了做人原则,最后是害人又害己。
我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王华的严厉教导是对王阳明最好的爱。
法则三:父子同心1519年,江西的宁王举兵叛乱,王阳明承担起了平叛重责。
此时,宁王朱宸濠把王阳明当作是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派人暗*过他,可以说王阳明的处境是相当危险。
而此时,王阳明远在家乡的亲人也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于是,有很多人劝王华,说王阳明与宁王对着干,恐怕宁王会玩阴的,悄悄派人来*他,不如及时离开家乡躲避。
王华笑着说:
“吾儿能弃家*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吾为国大臣,恨已老,不能荷戈首敌。倘不幸,胜负之算不可期,犹将与乡里子弟共死此城耳。”
也就是说,我儿子都能弃家*敌,我怎么能先跑呢?我要是年轻几岁,也要上阵*敌。现在虽然不能斩*逆贼,但是我与自己的儿子坚定的站在一起。
你就坚定的干吧,父亲做你的坚强后盾,与你共进退。
父亲理解儿子,儿子也理解父亲,并且两人都秉持着大义,这才是父与子最好的关系。
而这样的关系,其实也是父亲长期教育,影响孩子的结果。
这就是王华“反坑爹”的故事。
官二代王阳明,没有成为“王衙内”,离不开王华的悉心教导。
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王阳明,助他成长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圣人。
而我想说,这样的爹,才是真正的圣人。
这才是“反坑爹”的正途。
古语讲,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些安排子女顶替别人上大学的爹,就歪了,他们能培养出心正、行正的子女么?他们能不坑爹么?
一个好爹,不是能为孩子安排什么好的未来,而是能够以身作则,让优秀的品格传承下去。
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的为之计深远,不是发现孩子分不够想放办法冒名顶替,让他们昧着良心上个大学,找个好工作。
而是在他小时候,多陪陪他,多关心关心他,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帮孩子建立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和人格。
这才是一个好爹应该做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