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是我对家乡的记忆。即便是到了今天,大多数乡亲们盖了楼房,电也通了,乡村公路也通了,听说还搞起了红色旅游开发,可,仍是人去楼空路人稀,往昔一村子人穷欢喜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有人说我忘本,白眼狼,众叛亲离,儿不嫌母丑,狗还不嫌家贫呢,你倒好,动不动就要逃离家乡,家乡这不好那不好,可别忘了,那也是家乡的山水把你喂养大的。
的确,家乡的山水把我喂养大,我怎么能忘本呢!几十年来,虽身在他乡,可我始终心系着家乡那方故土。
一
我的家乡地处川北南充乡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
惟有经历过,才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好上中学,学校离离家有6公里多山路,由于条件有限,初一、初二学校都不能提供住宿,只能走读,只有到初三,学校才无可奈何把初三的各班教室当寝室来安排住宿,课桌拼拢当床,两个男生一组,下晚自习后,拼桌当床就在教室里睡,第二天早上早自习前将教室恢复原状上课,各班女生呢,统一到一个教室里,也是两两组合拼课桌当床睡觉。
也就是说,初一初二阶段,无论天晴下雨天,还是酷暑严寒天,你每天都得早上走路去,下午放学走路回来,且还不能迟到早退,中午自己带饭盒拿米啥的,在学校蒸一顿饭吃,学校提供统一蒸饭,蒸饭费2分钱一顿,每周家里都要为我准备1角钱的蒸饭费,就为这每周1角钱的蒸饭费也愁苦了家里的父母。
那时,家乡还没有通电,晚上照明就一盏煤油灯,点灯的煤油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为了省着油用,每晚我们做家庭作业、煮晚饭,一家人围着一盏煤油灯,一灯如豆,光线暗淡,土墙壁四面漏风,一股风来,微弱的灯苗随时有可能被风吹灭,灭了点,点了又灭。夏天蚊虫多得撞脸,叮咬起手脸腿大包小包的,冬天寒冷,冻得小手肿得像包子一样,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出大学生来?
读书,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放学回到家里,趁天还没有暗下来,要帮着家里干些家务活,砍柴割草,力所能及。周末,要跟着大人下地干农活,我很纳闷,农活永远也干不完,可家家户户仍没过上好日子?你还能安心学习吗?所以,当年,从我们农村能考上大学的农家娃寥寥无几。
当年,还没有外出打工一说,每个队的人都多,大人每天都在忙农活,小孩子有时聚在一起疯闹,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家家住低矮四面漏风的土墙房,点煤油灯,都穷,贫富差距也不大。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延续多久?
我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二
80年代末,攀钢一纸轮换政策,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和父亲轮换进攀参加了工作,跳出了农门,逃离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家乡……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山村,村里一大批人外出打工,绝大多数通过努力也挣到了钱,落后的山村面藐得到了逐渐改变,村里通了乡村公路,电也通了,也重新修建起了楼房,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生活。
曲指算来,我也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已到了退休年龄,本打算退休后,回老家觅一方净土安享退休生活,可是,乡下老家客观现实令人望而却步。
农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但凡能跑能动的,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之人,村里离乡镇又远,虽通了乡村公路,但你得有交通工具,村里没有医疗设施,就算镇上有,设施条件也比较落后,一旦有个病痛,有点钱的人家可转到市里、省里医院去治,条件不好的,就任其发展,能拖多久就拖多久,说句不好听的话,人死后,连喊人抬丧的人都找不齐,有些老人死在家中数日也没人发现。
农村大面积农田撂荒严重。春播秋收一派繁忙景象没有了。
只有等到每年过年前后半个多月,乡村里很热闹,大批打工的人回来了,乡村里恢复了点烟火气息,可好景不长,还没等到正月十五,基本又人去村空。
农村空气是清新,有楼房住,就算你每月有退休金,面对如此境况,你又能在乡下呆多久呢?
三
一个人,无论你跑多远,有多富裕,还是贫穷,无论你官居高位,还是一事无成,家乡,永远都是每个人的根和魂寄托所在地。
国家乡村振兴建设,道路任重道远。如果有一天,美丽乡村建设起来了,各种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了,与城里相差无几了,养老机构也健全了,我想,大批外出漂泊的乡里人就会回到乡村,种花弄草,修身养性,或找三五儿时同伴、旧友闲聊,安度晚年,毕竟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