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童话都是一个自带柔光的词。公主和王子都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恶毒的后妈和巫婆总会受到惩罚,争议总会战胜邪恶。只曾为《海的女儿》抱不平,却从未质疑过童话的美好。
直到看过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之后才是醍醐灌顶、泪流满面,童话骗人竟是如此彻底!
他说:"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愿望。童话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
所以那些从小听的那些童话,大多都是被心怀好意的大人们一代又一代,重度PS过的!
以《格林童话》中的《亨塞尔和格莱特》为例,樵夫、妻子、一双儿女,这个看似完整幸福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饥荒来袭,食不果腹,饿得辗转难眠的樵夫满脸愁苦地问妻子怎么办,妻子的答案特别快准狠,非常断舍离:把俩孩子都给扔了!
假如你也是个纯良的读者,一定对妻子的话惊讶万分,毕竟是你孩子啊。紧接着,故事第二段做了交代:"两个孩子听见了继母对父亲说的话……"这个不经意中传达的"母亲是继母"的信息,是不是让你长吁了一口气,安下心来接受故事的任何走向?
但在这个故事最初的版本里,母亲就是亲生的!不止如此,白雪公主那个恶名远扬的母亲、想毒死最美的女儿成为"天下第一美"的王后,原本也是生母。
心理分析认为,我们在考量"母亲"这个问题时,总是存在着正负双重性。然而人们却只肯承认母亲的正面性是母性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和社会,它的负面性潜藏在人的无意识中,隐隐威胁着我们——口口相传的童话故事,泄露出这些无意识的担忧。
好心的人觉得,亲生母亲扔孩子甚至*孩子,这多不人性啊!出于一片善意,把生母默默改成了继母,讲给孩子听……继母这个黑锅啊,一背就是千百年。和她一样脸谱化的负面形象,自然还包括童话中反复出现的森林里丑陋的老巫婆、披着羊皮的大灰狼以及伪装成糟老头子的恶魔等,他们各自映射着微妙的心理学动因。
大多数的童话把所有的角色脸谱化、刻板印象化,同时也一笔带过了很多细思恐极的细节。
比如,灰姑娘的水晶鞋要是真的合脚就不会掉了。
王子为什么会吻白雪公主的尸体?
而仙女是因为被牛郎偷了衣服才留下来跟牛郎结婚,偷衣服还是在牛的教唆下*,仿佛拐卖妇女到穷乡僻壤并让她逃不走,却还要写成唯美相守的爱情故事。
再比如,小时候看丑小鸭,明白人要自信要有追求,因为丑小鸭都可以变成白天鹅。长大后我明白,丑小鸭之所以变成白天鹅,只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白天鹅。
小时候看电视剧,老爱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成人的世界很复杂,当你回看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的时候,你真的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其实并不是说童话故事写的不好或者刻板,大量的阅读开拓心灵,促进思考,体会美丑,只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马上六一儿童节,祝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永葆童心,附上咪咕阅读送绘本福利活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