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性异化的防止和应对
显然,人性虽善,但却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异化。那该如何有效防止和应对呢?对于人性异化,只有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防止。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不仅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及人性有准确把握,还要对人的*及满足有清醒认识。只有根本认清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协调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只有彻底认清人的利人本质及人性本善,才能有效防止利己论的误导,彻底铲除为恶者的精神依托。只有根本认清*的绝对无限性和个人能力的相对有限,才能使人们明白放纵将使自己永远无法满足,只有合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太强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从而自觉将*控制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其次,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就个人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认识和修养,学会掌控*,而不是让*掌控自己。对社会而言,则要加强做人道理的普及和教育,倡导利人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要构建一个公正合理、惩恶扬善的社会。只有在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人们生活才能乐观幸福、积极向善。而且,不仅要大力扬善,也要能及时惩恶。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正合理。这就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让人性异化者的损人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受到应有惩罚。只有确实构建起能够惩恶扬善、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人性异化的大范围出现才能得到有效防止。
至于如何应对人性异化,前人早已给出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处世原则。它反映了前人对人性的精准把握,是我们处世时应有的态度和原则。前半句体现出对人性的总体把握,表明人是利人的,害人违背人的本性,不能有害人之心;后半句则考虑了现实中的人可能发生人性异化,指出可能有坏人,要注意防范,以免被其所伤。显然,先人们早就对人性有总体把握,既看到人性本善,也注意到了人性的可能异化。我们只要理解和把握好这句话,就足以使我们在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大到国家富国强兵和处理国际关系,都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当然,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中已出现了普遍的人性异化和道德沦丧,那仅有上述原则就不够了。在面对普遍存在的潜规则时,我们除了要展开积极斗争外,在力量不足时,还要学会适应它来保护自己和利用它来发展自己,为将来改变它而积蓄力量。因为,在一种恶已成为普遍现象时,其背后必然会有着较强的反动力量,我们在与其斗争时便要掌握技巧,在形势有利时,要不失时机地与其进行斗争,但力量不足时也要学会保护和发展自己。总之,要根据力量来抉择,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在特殊条件下,也让好人有好报,避免“良币”遭“劣币”所驱逐①。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利人类,相对的利人类,我们需要辩证来看。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发展,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环境,能改变它之前只能是先学会适应。否则,其便无从发展,反而会加重不公,对社会带来更大伤害。所以,这种发展虽不理想,却是无奈之举,是从减少损失而言的利人类。
例如:在特定条件下,一个地方形成了黑社会,在我们无力与其直接斗争时,为了减少损失,便只能是先交保护费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认同了它的存在,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先来适应它,一旦条件成熟,就要不失时机地铲除它。因为,谁也不会愿意只有在向黑社会交过保护费后,才能过上正常生活。这就如同在存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不具备防护条件时,我们只能是先无奈地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然后才可能去治理污染一样,不可能大家都憋住气拒绝呼吸。
而对于那些已处于异化中的人,当然是需要及时悬崖勒马,有效纠正错误。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其实,身处现实中的我们都难免会犯错,只要能够勇于承认,及时纠正,就不失为一种善。就像每个人都会生病一样,只要能得到及时治疗,就都能恢复健康。当然,如得的是癌症或者说已铸成大错,则在身体上虽已无法康复,但却能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求得内心安宁。
结语:
到此,人性善恶就一目了然了。之所以众说纷纭,完全是由于将着眼点仅放在个人身上。由于个人兼具利己和利人两种属性,而利己又可能引起恶,便有了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7]135,我们不可能仅在个人身上就认清人的本质。只有把着眼点真正转移到人类身上,才会发现人性只能本善。这样一来,我们便重新阐释了由孟子提出的被传统文化所一直推崇的“人性本善”观点。先人们虽没能给出最强而有力的说明,但其思想的光辉却一直在照耀着我们,这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张奇伟.亚圣精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焦国成.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刘保强.马克思人的需要本质思想再探索[J].学理论,2017。
[9]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崔雪茹.合理利己主义辩难[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12](英)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蒋柯.趋利避害——自然选择塑造的领域特殊性归纳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5]刘霞.评有关功利论与道义论之区别的三种流行观点[J].哲学研究,2013,(12).
[16]甘绍平.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8]孙志海.论抽象的人性理论何以可能与为何必要[J].哲学研究,2013,(7).
[19]陈志尚等.人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0]王金发.细胞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①经济学中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里借以指社会中“坏人淘汰好人”的现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