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易老,人终有暮!
此时此刻,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当生命进入最后一程,
该如何让人有尊严且安详地离开?
每个人临终前,想到的都是爱,
而关怀是爱在临终前,最温情的承载~
安宁疗护: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下面这张照片是一位重症肺炎患者,在ICU病房住院半个月,生存期仅剩下24小时到一周的时间,为了不让亲人遭受更多痛苦,家属决定放弃医治,选择“安宁疗护”,与其他科室不同的是,“安宁疗护”不以治愈为目的,更多是帮助终末期患者控制疼痛和不适症状,减少过度医疗行为,让患者走的时候不是浑身插满管子,而是有尊严地离开。
在拔管27分钟后,老人离开了人世。
这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十分平常的一幕。进入这里的患者,大多数都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程。
赵先生88岁的母亲,患乳腺癌晚期,下面这张照片是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时,来不及告别的画面,那天正好是重阳节的第二天。
癌症晚期和慢性病终末期患者,是安宁疗护中心收治的主要对象。从盛夏到寒冬,记者纪录了三个不同家庭,在面对亲人人生最后一公里的故事,他们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和他都正在经历,在记者看来,最温暖的记忆,往往是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接受、陪伴、离开。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和结果,而是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生命尽头这场渐渐远去的目送,便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告别。
●老刘一家和他的前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他是老刘,今年70岁,北京人,前妻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经有七八年身边离不开人,虽然离婚了,由于孩子要上班,一直都由老刘照顾。
老刘以前是个活跃的人,前妻生病后,老刘放弃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老马和他的妻子(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他是老马,今年80岁,过去也是一名医生,妻子患阿尔茨海默症14年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多年来,夫妻二人总是相互依靠,相互陪伴。
●王益昆和他的母亲(脑梗)
下面这张照片,是家属王益昆和医生徐斌最近一次看望王益昆母亲。
老人遭遇了两次脑梗,是安宁疗护中心收治时间最长的患者,从2017年1月入院,他的母亲在这里度过了四个生日,这也是医生徐斌看护时间最长的一位老人,在老人的儿子王益昆看来,真正的临终关怀是一个相互陪伴的过程,虽然她的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但是老人的爱一刻也没有停过。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病人,见过各种各样的场面,在这人生的最后一公里,医护人员既看到挣扎的痛苦,也触摸到人性的善美。安宁疗护中心的患者,大多数生存期都在半年以内,几乎每天都有一到两名患者离世,直面死亡是医生们的一堂必修课。
据昆明市去年的户籍人口统计数据,在全市583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13万,平均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部分失能、失智老人和晚期肿瘤患者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如何让疾病终末期的老年患者离世时走得舒适、安宁、有尊严呢?
作为云南省最早实施安宁疗护的三甲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安宁疗护实施规范,这个规范的出台,填补了云南以往缺乏安宁疗护服务标准的空白,为临终关怀的发展和完善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记者手记▼
新年伊始,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你无法放下。去年后半年过得太沉重了,沉重是因为未知和恐惧。人们往往对生的过程充满喜悦,对死的未知和恐惧而忌讳言说,我也不例外。
什么是生命的死亡教育?第一次听到“安宁疗护”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个地方是不是在安宁市,其实这样想法的人并非我一个。刚开始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要拍什么,怎么拍,完全是懵的,好在我是一个喜欢用蛮力的人,既然没有想好怎么拍,就只有老老实实地纪录,心情总是沉重的。每次前往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之前,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因为那毕竟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心里希望最好永远不要面对。
好在我跟拍的这三个患者都还健在,我希望她们好好地活着,这对于活着的人同样重要,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家属。这让我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即使是癌症晚期和慢性病终末期患者,来到“安宁疗护”的患者未必就早走,甚至还可以回家,不好了再来。
作为记者,最担心的事情是不让拍摄,不管是患者还是家属,这次的拍摄尤其顺利,这让我更加敬畏生命,带着深深地敬意对他们每个人说声谢谢,我认识的,我不认识的,不管活着的还是已经离开的,为每一个生命喝彩。北京老爷子对爱情的忠贞和守望,马医生对爱人半个多世纪的陪伴,还有徐斌医生口中的四哥王益昆告诉我的,临终关怀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陪伴的过程,好医生和好患者原来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彼此的珍视中获得的,这种超越医患关系的友谊,甚至已经变成亲情。正如徐斌医生说的,老人把他当做家里的第五个弟弟。在五年的陪伴中,超越无效医疗的陪伴,活出了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徐医生说,在他们科,你看得见家属的真心,以心换心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
医生也会哭,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那天徐斌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他说他最不愿意看见小患者住进“安宁疗护”,医者父母心,看着他们离去,救不回来,他们也会哭,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不舍。他又再一次跟我回忆起很多年以前收治过的一个患白血病的小男孩,那天他们科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一直在捏皮球抢救(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最后还是孩子的父母说,算了,徐医生别捏了,你们已经尽力了,放弃吧!至今,那对夫妇都没有再要小孩,徐斌也会关注他们朋友圈,看他们过得怎么样,牵挂是最好的疗伤方式。徐斌说在“安宁疗护”不仅仅是治病,还要治人。
当然,“安宁疗护”毕竟是人生的最后一公里,去年,他们科平均每天要走一到两名患者,我一直敬佩这里医生和护士的强大,因为就我而言,这半年我真的压抑,送别不同患者的离开,体味自己的生死教育。每次拍摄、整理素材和写稿,对我都是一种煎熬,我甚至觉得我这次可能真的做不出来了,直到今天节目得以呈现。正如乐观的万焱医生所说,我们谈论生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活得更精彩。于我而言,我已经经历了一次老年,老年的孤寂,老年的无助,老年人更需要你的呵护和陪伴,有一天可能我们也会失能失智,需要别人照顾,需要陪伴,如果有一天不得不和亲人告别,我希望他们能好好地活着。
我想:这才是“安宁疗护”,没有终点的守候。希望每一个生命都不要轻易地推开这扇门,我其实还没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因为还没有经历,不知可否?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加珍视生命,在乎那些活着的人,和他们直面死亡的勇气。有同事问我,我是怎么度过这段时间的,确实不容易,我拍得不容易,那些身处其中的人又何其艰难,在一次次和死亡的擦肩而过中,等待生的喜悦。
请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对死亡的纪录,是我最深的记忆,即便痛苦,即便沉重,也要前行。对我而言,那些温暖的记忆,恰恰是在人生的最低谷。
死亡咖啡馆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宁疗护心理支持,人文关怀的一项特色服务,会定期邀请患者家属和不同医务人员,通过真实案例,思考人们普遍忌讳的死亡话题。
主持人有这样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让“死亡”在线,将“最后一刻珍贵,渗透进生命的每时每刻。”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了解临终关怀,或是“安宁疗护”的开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
YNTV2
今天(1月9日)18:15分,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封面——与生命的告别》
敬请收看 !
编导:陈俊
摄像:杨纪星 金继坚 李锋 王杰
剪辑:陈俊 马垠 熊震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