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由人,最后一程怎么走?自己说了不算

生死不由人,最后一程怎么走?自己说了不算

首页冒险解谜最后一程更新时间:2024-07-27

很多很多年前,看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讲的是新旧时代,为人民而死的人,虽死犹生。剥削和压迫人民即便活着,生也是死了。诗人的笔触,带了时代的印记。他诗中的生与死,更多是带了哲学意味的社会评判。

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生和死,谁说了算?医生吗?

最近看到不少文字,介绍预先遗嘱,或者,叫对自我临终的预安排。即有些老人或不那么老的人,在健康状态或者神志清醒状态下,对自己的人生最后,做事先安排。譬如要不要抢救,抢救到什么程度,丧葬形式等。更多进一步的安排,属于深度考量。包括财产分配、家人安置、身后事如何处理等。

我不知道能做好身后事安排的,都是些什么人。想来,得有文化、有财产、有真正的智慧才行。人生的去处大家都一样,却都希望与众不同。“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自古困惑着人们。无论生物学,还是哲学。

像安乐死,在全世界范围内,能真正实现的国家,不过极少几个。虽然讨论起来,都热热闹闹。为什么?不只是伦理学原因。中国人的最后一程,相比全世界,有更多的说道,更多的无法掌控。

人的死亡,有三个阶段。医生宣布临床死亡。不过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作为主角的逝者,没有任何反应地躺在那儿,任由他人盖棺定论后,烟消云散。那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当所有知道、记得这个人的人,都没了。才是彻底地死亡,真的死了。

想不起谁说过:一个人死了,对这个世界来说是他死了。对他来说,却是他和这个世界都死了。是啊,身后的种种,还有关系吗?假如能做到,在生命结束时少些遗憾,便是人生不错的结局了。

相比不一定贫困的农村,城市,尤其大城市人,有可能做到吧。对于疾病有治疗,对于绝症有姑息治疗,有专门的疼痛科。很多终末期病人,疼痛难忍时,能得到分级治疗,控制疼痛。更大的城市,还有临终关怀机构。

对自小从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中国人而言,这些所谓的“姑息”、“缓痛”、以及“临终关怀”,虽然迟了,终究还是有了一点。孔夫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生有来路,死无归期。

不知身后事,恐惧死亡是必然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可是,好死是怎样的死法呢?医院越盖越大,越来越多,是不是就表示有机会好死了?似乎不是。有多少倾家荡产治病,最终人财两空的家庭啊。死了的没有好死,活着的也不能好好地活。这是很多因病致穷家庭的状况。

这些,说的还是城市,或者与城市周边的近郊。假如深入到乡村里,不需要太远,只要交通不便,再加上一点点的迷信,生病的人,会是什么待遇?假如不说,打死都想不到!

说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九十岁的老人,一辈子生了三个孩子。那里有浓浓的佛的气息。那里人几乎个个信佛。区别是,有人一辈子吃斋念佛,有人一十五吃斋。念佛是生活的常态,阿弥陀佛几乎不离口。其中有人,一辈子没走出过三乡五里。他们的世界和人生,就是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

他们病了、老了,怎么死?这位老人年轻时做了太多重活累活,老了后诸病缠身。最严重的类风湿,让他时不时痛不欲生一段时间。变形的手指不能再干活,自己弄点吃的都困难。逐渐从家中的壮劳力,变成只能吃不能做的“累赘”。

有儿有女,应该吃喝无忧。十年前一次半夜起夜,一跤摔断三根肋骨。以为会死了。晚辈中一人找了个算命的算了,说命不该绝,至少还有四年寿命。送到村镇医院挂几天消炎药,弄点药回家吃几天。慢慢养吧。

一段时间。肋骨真的养好了。他没有在算出的四年左右死掉,到现在还活着,十年整了。不过,这十年的生活质量,一言难尽。身体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痛。类风湿基本靠熬。偶尔衰弱到吃不下喝不下,到卫生所打几天葡萄糖,缓过来再熬。

时间到了今年春天,疫情导致交通几乎完全中断。老人又病了。到五六月时,几乎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算命的再度出招,活不过几天!到医院,医生说,别治了,回家吧。

等死这个词儿,出现在他生命中。“老衣”翻出来,等咽气。偏偏这口气,两个多月后还吊着。没有营养、没有药物、不能自己起身自理。但是他活着,毋庸置疑。

知道这个故事,很伤感。假如好好治疗,假如精心护理,假如有足够的营养支持,这位老人不但能活,还能活得不错吧。此刻,只能躺着,在吃饭的时间,被喂几勺粥汤。成人纸尿裤包裹了褥疮的臀部,生不如死!

李后主感慨一句“无限江山”,生生断送了性命。再好的江山,生死不由人,要他作甚!能好好活,痛快死,五福的“善终”,不容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