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29日电(记者解园)驱车从太原市区向东出发,才钻进东山没多久,一座具有北方特色的村落便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余音绕梁的古琴声声、穿着汉服合影留念的游人……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
眼前这个地方叫小窑头村。说起村里的变化,71岁的老村支书李麟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回忆道,历史上,村子因为盛产煤炭开了不少煤窑,是远近闻名的产煤大村,“靠挖煤虽能填饱肚子,但环境破坏严重,大伙儿的生活质量一直上不去。”
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2005年开始,村里的煤矿开始关停,周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也被陆续清退……然而,环境虽有了改善,但村集体经济断源,村民一下没了收入,人们整天唉声叹气,整个村子都死气沉沉。
彼时,刚担任村委会主任的贾志明面对眼前毫无生气的小窑头村一筹莫展:到底做点啥才能带领村子走出困境?发展方案几经易稿,一直没有形成定论。就这样,村子的窘迫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两位非遗传承人的入驻。
2015年,两位非遗传承人在村里租下了两个院子并把工作室搬了过来。他们的入驻,开始吸引一些同行前来交流,为几近“空巢”的小窑头村注入了久违的人气。
这细微的变化,被贾志明捕捉到了。他开始思考,村里空院那么多,为什么不吸引更多非遗传承人入驻,形成规模效应?
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他们认为小窑头村交通便利、村落风貌保留较好,是块可以好好打造的文化“璞玉”。
“多年来,非遗项目大都散落在民间,生存状况不好。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开辟一个保护非遗项目的场所,让传统的手工艺人体面地生活。”太原市杏花岭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文盛说。
很快,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村容村貌改造工程和签约工作有序进行,到2018年小镇开张时,共吸引21位非遗传承人入驻。
走进今天的小窑头村,穿梭于一座座风格独特的传统院落,古朴厚重的清式传统家具、惟妙惟肖的贾氏泥塑、悠悠不绝的古琴声……让人沉浸在文化的盛宴中。
“入驻小窑头村后,政府在政策和费用上给予了实质性帮助,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我们的影响力显著上升,经营状况也越来越好。”非遗传承人张浩说,原来制作一张古琴平均售价在七八万元,现在几乎翻了一番。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表示,非遗小镇的设立不仅对保护、宣传非遗项目大有裨益,各项目之间相互借鉴,也有助于创作力的提升,形成裂变效应。
小窑头村的“蝶变”也让村民们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转变。李麟说,过去冬闲,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和串门,而现在,大人们没事就领着孩子观摩老师授课,妇女们还学起了刺绣、剪纸,村里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
如今的小窑头村已经开始“出圈”。每逢周末,前来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一年下来收入能有10多万元。”经营着一家民宿的村民马月仙说,自己已经72岁,要说种地,什么活儿也干不了了,而靠开民宿,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贾志明补充道,对于搬出去的村民,光靠出租院子就能平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60万元。
“随着村容村貌的持续提升和更多非遗项目的入驻,我们未来将拓展文化研学、乡村旅游等更多内容,把小窑头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文化‘高地’!”贾志明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