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丨一款16年前的老游戏,为什么会有2000万玩家?

杂谈丨一款16年前的老游戏,为什么会有2000万玩家?

首页模拟经营北漂模拟器更新时间:2024-05-06

诚然,对于大城市里打工仔而言,现在并非最好的时代。即使我们的国家已经如此强盛,新闻里的各项经济指标疯狂攀升,歌舞升平。

但是绝大多数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追求幸福和理想的年轻人们,却依然被贴上“月光”、“踌躇”等标签,日复一日地在做不完的工作里辗转。全力以赴换来的结果,显得乏善可陈。

那么,错的是人,还是时代?今天,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探讨打工仔如何实现梦想的游戏。

《北京浮生记》

游戏发布在2001年,但截至目前,却有不下2000万的忠实玩家。

它是由一个在校大学生用最基础的程序写成,整个游戏大小不过700K,却在互联网匮乏的年代一炮走红。

那个年代,游戏大抵都围绕幻想生根,内容充斥着异次元的世界与对抗。

而这款描述北漂生活的小游戏,却致力于现实。

《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平民游戏挑战英雄游戏”的文章,赞扬它代表了游戏生活化,把绚丽的电子游戏归还给了生活。

某种程度上,这款游戏让很多刚刚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人,真正认识到了游戏的魅力。

以往的独立游戏作品,往往都是昙花一现,活跃的周期很短,难以对后世产生太大的影响。《北京浮生记》则不同。

距离发布日至今,已经过了16年,这款游戏的核心玩法依然再被无数手游页游模仿。

随便百度一下,就能看到无数名为“XX浮生记”的类似作品,建构或许有所不同,但内容大多都大同小异 - 屌丝逆袭,追求梦想。

不同于以往,《北京浮生记》的故事非常简单。

主人公是一个北漂,孤身来到北京。为了偿还欠下村长的5400块高利贷,他要在40天内往返地铁站,倒卖各种货物,赚大钱后返乡结婚。

游戏的玩法就是简单的物品倒卖。

每个地铁站都有不同的物品,包括国产香烟、劣质白酒、盗版VCD等等,不同的站点,物品的价格也不一样。

玩家要做的就是买进 - 卖出,利用手上仅有的2000大洋称霸京城。

买卖物品的价格并不是随机的,每当玩家选择了某个选项后,就会弹出消息:

哪个物品啥时候涨价,市场信息全在这里。

当然,偶尔还会出现一些随机事件,给玩家带来健康、金钱上的损失,比如:

讽刺感十足。

另外,除开物品买卖外,游戏还有银行、医院、邮局、房屋中介、算命五大设施,每一种作用都至关重要。

银行用来存钱,每隔一天就能获得1%的利息,虽然不多,但可以规避风险,比如这些大概率发生的事件:

医院用来看病,增加健康值,在脏乱差漫天飞的外城区,打工仔的生存乃是第一要义。

如果健康值过低,很容易牺牲在理想的街头。所以,就算花点钱也是值得的。

由于欠债和存款一样,都有利息,所以如果不及时还钱,欠款会以飞一般的速度增长。

所以邮局就是拿来还钱的。

5400块欠款,到最后一天涨到了24万

房屋中介比较特别,可以理解为仓库租赁。

初始的出租屋只有100的容量,生意做大了以后,很难满足货物的存放需求,所以适时要租新的房子。

切记不要带过多的钱,否则会被中介黑掉不少。

算命比较类似抽奖,2000一次,得到不同的BUFF加成,比如:

如果没有2000还去算命,就会得到印堂发黑,霉运当头的诅咒。

《北京浮生记》的所有玩法逻辑,仅限于此。但简单的游戏背后,是粗犷且野蛮生长的现实。

每一次物品的价格涨跌,全数依靠社会上的流行变迁。标榜着不良风向的XX晚会、某某专家的另类言论、不法医院的秘密报告,这些充斥着虚假谎言的信息,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民众的精神诉求。

游戏里那些时而发生的阻碍事件,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凸显。

其实,我并无意评判这些东西有怎样的现实寓意,但是,平心而论,它又是否真正映照了一个,躲藏在光明背后的真实世界。

比起游戏而言,它应该说是一部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浩大的精神需求和理想追溯,只是试图表现出身边那些鲜为人知,又时时刻刻发生着的小人物故事。

一个画面简陋、性能粗劣的小游戏,却赢得了上千万人的掌声。或许只是因为,那些沉沦在北漂生活中的人,在这款游戏里看到了自己。游戏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第九艺术,也许不是因为多精良的画面和强大的宣传团队,有多少不断加入其中的玩家。而是因为,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在书写现实和汇聚情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