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老李
邓连朝
冀南新县李家庄,有个出名的馋嘴,他姓李,具体叫什么,谁也记不清了,人们只记得他的外号馋嘴老李。
老李的外祖父是乡间厨师,四邻八家甚至三乡五里谁家有了红白事,都请老李的外祖父当大厨。老李从记事开始,一直跟着外祖父走动家串西家当大厨。无论到谁家,主家为了表示谢意,都拿出好吃的招待老李。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嘴馋的坏习惯。生活条件好的时候,还没什么,一旦经济拮据了,老李的馋虫无法解决。听说谁家煮肉了,就假装串门子玩,以尝尝的名义,从肉一下锅开始就用筷子夹着吃。那时候条件都不好,满打满算就买个资金二斤肉,因此不等着煮好,就会被吃掉一大半,疼的人家不得了。因此谁家买肉了,都不敢声张,煮肉都不敢白天煮,跟做贼一样,弄到深更半夜才煮。
老李吃不上邻居的肉了,就开始向可以入口的动物入手。偷鸡摸鸭这事不敢干,就捉鱼摸虾,没有鱼虾弄泥鳅河蚌,甚至青蛙也不放过。地里的蚂蚱树上的蝉,都是他的美味。由于小时候常年跟着外祖父看他做菜,他就尝试着把这些肉按坐席的做法摆置着吃。本来肚里就素,自然吃起来美口香甜。有时候他还带到学校里吃,同学们出于好奇,也纷纷讨要品尝,当然也是大快朵颐,不禁由衷称赞。这样谁家来客人了,他们就让家长请老李出面炒菜做饭,为了贴护着吃顿好的,老李自然是乐此不疲。作为受益者的宾客,品尝到老李做的饭菜,连连称赞。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发展到红白事上家家都请他当大厨。他利用各家各户的吃菜当试验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厨艺。别人看电影看里面的故事情节,他专捡里面的饭菜看,一次没看清,就出村接着看,然后想法设法加以实验。
有次县里来人检查工作,在他们村检查完都到了午饭时间了,大队*安排人买了食材,顺便把在公社中学就读的老李看了过来,帮着做饭。检查团带队的县农工部部长老张夹起一筷子菜往嘴里一放,用牙一嚼,惊喜交加,边吃边赞不绝口,不等吃完就让人把老李喊了过来,问了一些有关烹饪的问题,当即决定让老李转学到冀南新县,以便随时到县招待所帮忙。在县城读书和在县招待所帮忙期间,他除了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外,还从图书馆里专门借了烹饪方面的书籍,看了一本又一本,什么八大菜系之类的他都背下来了。在充足的食材和各种烹饪理论指导下,他的厨艺进步得更快了。省里地区的领导来了,点名让他帮厨。
不知不觉中学毕业了,老李被留在县招待所,成为一个正式国家职工。后来一个省委领导相中了他的手艺,利用职权把他挖到了省委招待所。在那里他开阔了眼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和进步。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成了家。下班后,干完家务,就盯着电视上的烹饪栏目看,然后在招待所里反复试验,厨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快来看,咱村的馋嘴老李上电视啦!”电视上参加厨艺比赛的老李,在主持人的现场主持下,做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最后脱颖而出,以绝对的优势独占鳌头。当节目主持人让他发表学习厨艺过程及获奖感言时,他讲了跟着自己从小受外祖父的影响,丝毫不避讳地说了小时候嘴馋如何如何,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如听天书,感到匪夷所思。
获奖后的老李,人们雅称他李大厨,享誉全国,蜚声海内外。一些外宾点名吃他做的饭菜,京城国宾馆,多次邀请他帮厨。退休后,他回到县城来了家饭店,生意很火,日进斗金,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亨。
“什么李大厨给咱们村盖教学楼,专门成立烹饪培训班,每周亲自到这里上一节烹饪课”村党支部*喜出望外地边接电话边对村两委学说着。很快大街小巷传遍了李大厨盖楼办烹饪班的消息。
“吆喝,这不是馋嘴老李吗?混得还真不赖!”老李下车后跟儿时的伙伴打闹成一片,大家仿佛都回到了童年。
“什么菜什么切法,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老李边演示边讲解,不时还请人上去品尝,慕名而来听讲的人把培训班挤得找不下了,只好改成在校园里授课。
不知道是谁泄露的消息,各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先后赶了过来,李大厨的名号再次传播开来。更有人发到了快手抖音上了,点击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李大厨和他的饭店火的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