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中国历史上以严刑峻法、酷吏闻名,那当秦朝的公务员是不是很不好混呢?马上来看看秦朝的公务员手册,原来想抢铁饭碗,真的是难如登天啊!
在秦朝想找一步登天的捷径?也不是没有,不过一句话,少数。第一个途径是去当「守书私卒」,也就是直接跟着高级官员当学徒。当年商鞅没发达时,曾给魏国丞相公叔痤当中庶子,李斯也曾当过相邦吕不韦的舍人,不过前提是这几位自身能力也了得。
另外,游说君王也是个可能的捷径。从秦惠王时期开始,苏秦、张仪、公孙衍、范雎等大批六国士子相继透过游说君王当上客卿,不过他们之后一般要领兵征战,经受严峻战争的考验,张仪、范雎都是历时数年立下军功,才被拜为卿相。
「官二代」同样可以享受优待。「任子」制度允许一定级别的官员保举子孙为官,不过目前来看,这些高官子弟恐怕不大可能直接当官,而是先要担任「郎官」,类似君王的贴身卫队,包括中郎、侍郎、郎中等。
李斯就是在吕不韦的推荐下,「任以为郎」。他的儿子李由,蒙武的儿子蒙恬、蒙毅,王翦的儿孙王贲、王离,很可能都是这样先在「郎官」位置上任职,再视表现进行提拔的。
你没有干爹可认,就只好靠著名气或人缘来快速当官了。如果在家乡名气够大,十里八村人人都知道你满腹经纶或乐善好施,那你有望透过「征召」或「推择」的方式走上仕途。
前者是官府听说你的能力后,主动提拔,据说创造了隶书的王次仲曾被征召;被评选为泗水郡第一的萧何也被征召过(但萧何拒绝了)。
问题是你有这二位的本事吗?更不幸的是,这种方式有时候有风险。秦朝最有名、规模最大的一次征召活动是在刚统一天下之后,始皇帝从民间聘请了七十余位博士,十几年后他们的命运……你懂的。
「推择」与「征召」相反,是地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到了汉朝演变为「举孝廉」,不过它的标准主要是家财和德行两项,其实说白了只有家财这一项,因为只要舍得花钱、肯做点修桥、铺路等慈善事业,买个好名声不是什么难事。但以你那点儿微薄收入,不比年轻时的淮阴侯韩信好多少,他就是因「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这些途径对你来说都不行,还是像RPG(角色扮演游戏)里的勇者那样,老老实实地一点点升级吧。
如何成为公务员,秦代公职人员手册
长话短说。十几岁时,你立志要走上仕途,并准备为此奋斗终生。不过先别忙着展示决心,你得先看自身条件是否满足为吏要求。综合秦简记载,秦朝对公务员主要有以下规定:
有前科的不能录用。《内史杂》禁止任用犯过罪的人当吏员,「令赦史毋从事官府」、「下吏能书者,毋敢从史之事」、「候、司寇及群下吏毋敢为官府佐、史及禁苑宪盗」……曾因渎职等罪名被撤职,并永不得起用的「废官」也不能再混进公务员队伍,否则任用他的上级就要「赀二甲」。
有些职位对年龄、爵位也有要求。如《内史杂》规定:佐助长吏的吏员必须由「壮」(三十岁,一说二十岁)年以上的男子担任,没有爵位的「士伍」不能被任命。
籍贯也形成限制。《置吏律》规定:如果官员调任别处,不得将原岗位的部下也调过去,这项规定显然是为了防止结成新的山头,也必然涉及籍贯的限制。
对于学历、能力的要求,自然是最核心的了,为此你必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官方设立的「学室」中进行学习。
最后,还有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那时的《为吏之道》、《语书》等教材已经列出了「良吏」的种种标准。不过从常理讲,没有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公然标榜自己是坏人吧。总之,满足全部条件的你成功混进了体制,被「除」为吏。
那个,请问公务员的薪水、福利有多优?
当上公务员之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每月薪资能拿多少钱?这话一开口就暴露了你穿越者的身分:
第一,那时的报酬不是按月领,是按年领。
第二,那不叫薪资,得叫「秩」。
第三,你领到的不是钱,当然更不是古装剧里动不动出现的以「两」来计算的一枚枚银元宝,而是以「石」为单位的——小米。
白银直到明代才开始自由流通,你很熟悉的「秦半两」铜钱虽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很普遍,但财政收支等方面仍习惯以粮食为等价物,「秩」、「租」、「税」等字之所以用「禾」为部首偏旁,正有此意。人们将收入称为「稻粱」 ,陶渊明自称「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源于此。
「斗食」能有多少石粟米?从字面上理解是每天一斗粮食,「岁奉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按每天一斗两升换算,一年是四三.八石。
墨子大师在〈杂守〉中算的帐是:「斗食,终岁三十六石。」即使按一年三十六石粮食来算,这一待遇比起普通民众也相当优厚了。
李悝估算当时普通人平均粮食消耗量为一人一月吃一石半粮食;《仓律》中,劳动强度极大的刑徒是每人每月两石粮食。这样一来,一般人一年想维持温饱,至少需要十八~二十四石粮食。
「少吏」不仅没有体力劳动者那么辛苦,年秩也超出这个数目很多,由是观之,秦朝给公务员的待遇着实不差。
假如能混成「长吏」,你的官秩可以达到二百~四百石之间,也会有资格配上官印。(级别较低的官印印身是铜铸的,外形又圆又薄,很像一枚硬币;背面则像一枚钮扣,一个小孔系着黄色的绶带,就叫铜印黄绶。)
古装剧里那些方方正正的官印都是明清时期的,而秦朝全是这种样子的「硬币」。稍微动脑子就不难理解,秦朝的书写材料既然是细长条的竹简木片,如果盖上大印,印文怎么可能显示完整?传说苏秦佩六国相印,如果都是小砖头般的相印,腰恐怕都直不起来吧?
这些官印按官职高低分为不同档次,秦朝没有相关记载,继承秦制的汉朝是将官印和绶带按材质和颜色来区分官阶高低,最低的是铜印黄绶,高一级的是铜印黑绶,再往上是银印青绶,再再往上是金印紫绶,各自对应的官职后面会讲到。你问金印紫绶再往上是什么,想自己也弄一枚玩玩?……再往上那是传国玉玺,谢谢。
公务员的其他福利也不少。首先是拥有休息日,秦朝虽没有休假制度的记载,汉朝倒是有,《史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意思是官吏可以专门休息一天,用来洗澡。
这个理由如今听起来很无厘头,但在当时很合理。古代卫生条件相当有限,很多人家不能保证经常洗澡,以至于身上长虱子不是新鲜事,「扪虱而谈」的典故就是这么留下来的,所以对古人来说,洗澡是很郑重其事的,连君王祭祀前都要斋戒沐浴。
如果出差,吃饭也是公粮。里耶有一枚秦简记载「丞主下行乡,食米三升」,还有「丞主食米一石五斗二驷」、「疾已食米一石一斗二驷」等纪录,简牍还列上了表,分别用「—、○」符号来表示,具体数量不清楚,但看来是这位丞主带着跟班「疾已」出差时每天的用餐纪录。
《传食律》也规定这些公差人员的伙食标准: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如果是有爵的人,爵为大夫、官大夫以上的,按其爵级规定供应饭食。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
此外,等你混到「有秩」(每年一百石小米)级别,还有资格配备厨师和公家车。按《金布律》规定:每个「有秩」级别的吏员可以分配一名「养」,负责为你和副手「佐」、秘书「史」等人做饭;你和你的部下每十人配备一辆牛车。
羡慕秦朝公务员?不如来安顿自己的现代生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