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生活在孤独阴影中的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出租车司机》:生活在孤独阴影中的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首页模拟经营出租车冲突城市司机更新时间:2024-04-29

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2号探秘人

编辑|2号探秘人

前言

影片《出租车司机》的男主角特拉维斯是一位曾参加越战的退伍老兵,回到纽约后他找到了一个夜间开出租车的工作,一方面维持生计,一方面试图摆脱深夜失眠所带来的痛苦。

纽约充满嘈杂和脏乱的夜生活令他厌烦:站街女、皮条客、黑人暴动随处可见。

后来,在总统竞选总部工作的白领贝丝的出现给了特拉维斯一丝希望,让他看到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美好的事物。

不过,在两人的初次约会中,特拉维斯带贝丝去看了一部颜色电影,最终导致他们之间的恋情失败。

特拉维斯借助刺*贝丝效劳的总统候选人帕兰汀来宣泄内心的愤怒,但刺*却以失败告终。

屡遭挫折的特拉维斯决定用暴力的方式来拯救被皮条客操控的受害者爱丽丝。

在一场血腥的战斗之后,特拉维斯成功解救了爱丽丝,并且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纽约各大媒体竞相称颂的“伟大英雄”。

故事背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不景气、社会动荡和越战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质疑,尤其是年轻一代。

正如进步政论家菲力普·波诺斯基所说:“美国正经历着一个什么事情都不到位的时代。”

随着70年代的到来,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加深了年轻人对国家权威和所谓的“国家精神”失望和怀疑,导致许多人感到内心空虚和孤独。

经历了50年代不明确、60年代宣泄反叛的时期,70年代的美国青年已经厌倦了漫无目的的流浪。

在孤独和困惑中,他们开始寻求回归主流社会的灵魂之路。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出租车司机》正是描绘了这样一条回归之路。

在这部电影中,斯科塞斯深刻把握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无助感,寓意深远,令人深感震撼。

再加上罗伯特·德尼罗出色的表演,使得《出租车司机》被公认为电影史上的一部伟大之作。

电影中的象征

雨水

影片通过精致细腻的画面和镜头特写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其中多次出现雨水冲洗出租车玻璃的画面,特拉维斯认为纽约是一座肮脏的城市。

不仅因为它街道阴湿、景象破旧,到处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味,更重要的是黑夜街头游荡的娼妓、皮条客、醉汉等令人厌恶。

他期待一场大雨能冲洗走眼前一切肮脏的东西,就像他想驾车带爱丽丝逃离一样。

当然,此时的"雨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降水,对特拉维斯来说,它象征着一种救赎和洗礼的圣水,可以洗去污秽,带来纯洁和重生。

正因如此,特拉维斯养成了在工作结束后用水清洗出租车内外的习惯,他希望将被乘客“玷污”的出租车恢复到他理想中的“干净”状态。

电影最后,特拉维斯的车窗变得清洁透明,外面的世界渐渐清晰可见,这暗示着雨水不仅冲洗了他内心的痛苦,也将他送回主流社会。

出租车

特拉维斯所驾驶的出租车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了他孤寂与与世隔绝的象征。

特拉维斯的出租车接载着各种不同的人:嫖客、政客、侏儒、自闭症者等等。

在出租车的后座,乘客可以放纵地调情或炫耀,可以讨论时事政治,可以抱怨不满……这辆出租车暂时成为了人们倾诉秘密和寄托情感的庇护所。

对于特拉维斯来说,出租车也为他在繁华的纽约街头提供了一个容身之所,他透过出租车的挡风玻璃来窥视整个纽约街景。

与其他出租车司机不同,特拉维斯不擅长言谈,却怀有对世界的愤世嫉俗。

在模糊的雨水中,出租车的玻璃映射出特拉维斯扭曲的世界观和对这座城市极度消极的印象。

现在,他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折磨,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理智。

出租车的狭小空间为他提供了远离外界喧嚣的一片净土,但同时也将他与正常的社交生活隔离开来。

马丁导演对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的描绘确立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出租车司机整夜徘徊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份工作的流动性和偶然性进一步加重了主人公特拉维斯内心归属感的失落。

出租车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在于为特拉维斯提供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让他逃离了世俗琐事的束缚;同时它又具有广阔的容纳力,可以成为各种人分享秘密的载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出租车司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能够与各类乘客建立社会联系。

然而他们也是悲哀的,因为这些社会联系都只是临时的、不可靠的。

电影的主题

孤独

在电影中,主角特拉维斯曾经说过:“我无处可逃,我是上帝的孤独之人。”(I cannot escape,I’m God’s lonely man.)这无疑表明了特拉维斯的孤独。

作为退役的越战士兵,他在纽约这座大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在这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他感到自己的渺小无比,内心深处渴望找到归属感。

当然孤独并不仅仅是特拉维斯一个人的特点,影片中的两位女主角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她们的孤独。

贝丝是一位有着体面工作和时尚穿着的都市白领,但她也感到孤独,虽然她在主流社会中生活,但并不快乐,也需要朋友。

她的孤独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她与一位男同事之间相互调情,以打发时间;其次,她毅然接受了特拉维斯这位陌生男子的追求,并同意和他的第一次约会。

爱丽丝同样是一位孤独的人,作为一名站街女,她和特拉维斯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被主流社会所遗忘的存在。

尽管她年轻有活力,受到皮条客们的爱护,但这更多的是被利用,她的年轻美貌被用来换取金钱和利益。

此外,爱丽丝逃离了她的家庭,没有亲人的保护,这让她显得更加可怜。

因此,贝丝和爱丽丝同样是孤独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们和特拉维斯一样。

同样地,影片中的其他次要角色也展现了孤独的主题,和特拉维斯从事相同职业的其他司机,在下班后常常会待在酒吧里,通过喝酒吸烟虚度时光。

他们无家可归,在谈论载客过程中发生的尴尬事情时,以笑话来缓解乏味的生活。

这表明孤独主题贯穿纽约街头的每一个人,它是每个人心底不愿承认的秘密。

自我救赎

有人评价说:“特拉维斯的悲剧在于他没有完全麻木。”

不管特拉维斯的人生是否悲剧,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没有完全麻木。

之前,不管他的乘客在车上做了什么,他都以麻木的态度承受,甚至试着去接受。

但正是因为他没有完全麻木,当他承受到一定程度后,最终还是爆发了。

他决定要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社会,于是,他开始了他的两次救赎。

特拉维斯勇敢地追求贝丝,可以视为他第一次的救赎,贝丝作为总统竞选人帕兰汀身边的工作人员,代表着绝对主流社会。

特拉维斯对贝丝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他内心渴望回归主流社会的一种意愿。

然而,最终的失败告诉了他,社会底层阶级融入上流社会困难重重,二者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逾越的,贝丝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于是,特拉维斯开始了他对第二次救赎的尝试,选择与自己身处社会底层的爱丽丝在一起。

当特拉维斯清醒地看到爱丽丝仍然冷漠无感时,他内心涌起一股冲动,他渴望为这个被困在火海中的女孩做些什么来拯救她,于是,他展开了那场血腥的枪战。

通过摄影机对风月场所中血腥场景的特写,观众深刻感受到特拉维斯对社会的宣泄和对自我救赎的迫切渴望,这是一种只能通过暴力来实现的救赎。

最终,特拉维斯不仅救赎了爱丽丝,也救赎了自己,他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当他再次与曾经因巨大差距而抛弃他的梦中情人相遇时,他们已经达到平等,至少在精神上。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特拉维斯从容、自信、坦然地拒绝她试探性的好意,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特拉维斯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肉体,更是他的灵魂。

对暴力的歌颂

在电影中,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了一种非传统的英雄模式,即“怪诞式英雄”。

他通过极端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给观众带来震撼。

特拉维斯在《出租车司机》片尾的血腥屠*场景和整个枪*过程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毫不掩饰地呈现了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这令观众感到恶心的同时,也深刻地理解到特拉维斯通过发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控诉情绪。

这种对暴力的崇拜显示了他面对现实的方式,并向世人敲响警钟。

此时的暴力已不再是某个特定群体独有的,而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自然释放和宣泄内心暴力基因的一种方式。

电影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设计展现了当时社会对暴力的一种赞扬态度,特拉维斯在激烈的枪战中*死了三名皮条客,却不期而遇地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英雄。

他不仅得到了媒体的称赞,还收到了爱丽丝的父亲亲笔感谢信,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讽刺的味道。

之前,特拉维斯一直徘徊在纽约主流社会之外,守法、勤奋工作,却屡屡受挫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然而,偏偏在用极端暴力解决问题之后,他却意外地成为备受赞扬的英雄。

剧情的巨大逆转似乎进一步证明了特拉维斯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只有这样,特拉维斯才能逃离被命运定格的孤独与无助。

马丁导演在他的作品中非常擅长利用黑色暴力来解决问题,他认为只有通过血腥、暴力的手段,才能真正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极度愤懑和无奈,让观众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这样的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震撼,引发他们的思考。

结论

综上所述,《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纽约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以及主流社会与非主流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碰撞。

在那个冷漠、不安和危险的社会环境中,尖锐的矛盾推动了社会底层以极端方式争取生存权和报复社会。

特拉维斯最终通过暴力实现了对爱丽丝和自己的救赎,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重新找回了渴望已久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

《出租车司机》是马丁·斯科塞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之一,深刻表达了社会内涵和引人深省的现实意义,堪称世界电影百年来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Hansen, R. B. (1998). 直白的攻击: 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 90-97.

2. 杨煜驰. (2015). 文化荒野中的《出租车司机》. 文化艺术与创意传媒, 11, 98-101.

3. 赵岚. (2006). 《出租车司机》中的非线性叙事与角色塑造. 星空, 4, 86-89.

4. 涂炜炜. 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剖析[J]. 2018

看完记得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