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渔民村。 (资料图片)
在我国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小渔村总被提及。这便是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渔民村。这个面积仅0.25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是全国首批“万元户”村、全国首批社区股份公司、农村城市化改造样板……是深圳经济特区实现从边陲小镇跃升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历史性变革的精彩缩影。
走在渔民村村口,“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渔村精神被镌刻在村文化长廊上。在村文化长廊,记者看到,解放前一些渔民从东莞顺东江漂泊到此,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生活凄苦。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村人告别了海上漂泊的日子,上岸定居。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投身到特区开发建设的大潮中,跑运输、建酒楼、发展养殖业、兴办加工厂……1979年到1980年短短一年间,33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渔民村成为全国第一批“万元户村”。
与特区同龄的邓国华是土生土长的渔民村人。他告诉记者,“渔民村能够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特区的好政策,离不开父辈们的勤劳奋斗。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产业,大家积极性非常高。那时,我爸在村运输队工作,我妈在加工厂上班,每天都十分辛苦。但换来的是家里日子越来越好。村里建起了整齐规划的小别墅,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条件”。
1992年,为适应特区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渔民村率先成立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2001年,渔民村在深圳率先启动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筹1亿多元,建起了崭新的现代化花园社区,同时成立了渔民村物业管理公司,创新推出了“统一招租、集中管理”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新机制。2016年以来,渔民村通过有效调动股民和社会资源合作,集体经济发展再次驶上快车道。目前,村民每户家庭年收入约7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约1000万元,走上了“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发展道路。
“旧村改造时,我家贷款了300多万元。楼房建好后,不论是家里的居住条件还是社区环境都有了质的提升,小区里建起了村史馆、图书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康医院,配套了幼儿园等。现在,村里人家家有车有房有工作,每年有分红,我家的贷款也提前还清了。如今父母退休在家,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每年还外出旅游,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了,生活非常幸福。”邓国华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渔民村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样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
来源: 经济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