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周朝末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12县:许县(曹操抹脖子的地方)、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
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康子于公元前453年先行暗*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
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都是韩国贵族。
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认)韩、魏、赵为诸侯,至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历时173年。韩国先后13位君主,其中后五任称王,王国历时104年。
史载,韩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迁入晋国后被封于韩原。《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在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今陕西韩城县境内。遂以封地为姓,始有韩氏。
由部族到诸侯,有两个关键期:
第一个关键期,春秋晋景公之世,韩氏部族奠定根基的韩厥时期。
其时,韩厥尚只是晋国的一个稍有实权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寻常大臣,与当时握晋国兵权的赵氏(赵盾、赵朔)、重臣魏氏(魏悼子、魏绛)之权势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语。
韩厥公直,明大义,在朝在野声望甚佳。其时,晋国发生了权臣司寇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而嫁祸赵盾、剪灭赵氏的重大事变。
在这一重大事变中,韩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赵盾无罪,后又保护了“赵氏孤儿”赵武,再后又力保赵氏后裔赵武重新得封,成为天下闻名的忠义之臣。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复出,屠岸氏灭亡,韩厥擢升晋国六卿之一,并与赵氏结成了坚实的政治同盟。韩氏地位一举奠定,遂成晋国六大部族之一。
第二个关键期,是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时期。
韩氏立国之后多有征战,最大的战绩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此后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迅速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天下霸主。
三晋相邻,魏国多攻赵韩两国,三晋冲突骤然加剧。
当此之时,韩国已经穷弱,在位的韩昭侯起用京人(京,战国地名,故郑国之地,今荥阳东南地带)申不害发动了变法。
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名士,是术治派的开创者。术治而能归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术治以承认国法为前提,以力行变法为己任。
在韩非将“术治”正式归并为法家三治(势治、法治、术治)之前,术治派只是被天下士人看作法家而已。
究其实,术治派与当时真正的法家主流派商鞅,还是有尖锐冲突与重大分歧的。分歧之根本,法家主流主张唯法是从,术治派主张以实现术治为变法核心。《申子》云:“申不害教昭侯以驭臣下之术。”
《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说这么多是因为要盖棺定论了,国家灭亡了不得修一波史书。
汉修《秦史》,魏修《汉史》,晋朝衣冠南渡,没空修史,隋朝太短命了,小杨想先打一仗再修史,结果被打了……所以说,攘外必先安内呀。
赵公子很生气。他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被利用的很彻底。
刚刚得到的消息,韩国被灭国了,准确的说,韩国快被灭国了!除了韩国国都新郑,其他地方都已经被白起拿下来了。
新郑也撑不了几天了,听说白起率领60万大军日夜攻城。
娘希匹!
这可不行,在原本的历史上,公元前230年韩国才被秦国所灭,旧地置颍川郡。现在才公元前263,距离韩国灭亡还有30多年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损失惨重,可是秦国也不好受,史*载:
长平之战后,秦赵之间并没有歇着,而是接着打了好几仗,邯郸之战、伐秦之战等,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不认怂,不认输,与秦国打的有来有往,还逼迫秦国的郑安平两万秦军投降,又在汾水消灭了两万秦军。
秦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直处于下风,白起也在此前被秦王赐死,所以一时间,三晋军队几乎追着秦军打,一支打到了函谷关。赵国收复了晋阳,魏国收复了河东,韩国收复了上党。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短暂过渡,秦庄襄王即位。韩王穿着丧服直接跑到咸阳奔丧,说明韩国已经放弃抵抗亲秦国了。
赵国孝成王将在赵国的庄襄王后族送到咸阳,意图在秦国后宫培植赵国势力,楚国迁都巨阳,与魏国前后呼应,对齐国构成巨大威胁。
魏国甚至还攻陷了齐国的五都之一的平陆(就是那个贤人佳话稠,而且景秀物亦富的运城,哎,说白了,战国就是一群山西人在玩过家家,玩得正嗨,碰巧被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陕西人给收拾了。)。
齐国虽然恼恨,却也没有对魏国发起报复。楚国则占领了鲁国,设置了兰陵。燕国好像在这一年没有做什么事,只派了一个叫做栗腹的人出使赵国,希望与赵国结盟。
此时虽然合纵方短暂占据优势,不过赵国也想多一个朋友,赵孝成王就与栗腹相见,宾主相谈甚欢。栗腹赠送500金作为国礼,为赵王祝寿。
看起来,燕赵两国结盟相好是板上钉钉的。哪知道燕国使团回国之后,给燕王打了一个出差报告: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已经打空了,孤儿还没有长成,虚弱不堪,建议攻打赵国,拓我国境,扬我国威。
燕国与赵国之间,原本并不接壤,直到赵国击灭中山,向北拓展疆土,燕国才感觉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在五国伐齐之战功败垂成的过程中,乐毅在交出了兵权后,出走到了赵国,燕惠王派使者去责备他,乐毅做了一篇《报燕王书》逐条进行反驳。
因为乐毅不回燕国并不算叛国,所以乐毅的儿子乐间还是在燕国做官。因为有这么一桩旧事,燕国君臣对赵国也有嫉恨之心。
燕王要打仗,也要发扬一下民主精神,就咨询各个大夫。结果,除了栗腹和燕王之外,其他人都不赞同打赵国。
乐间说:"赵国不比这些老牌诸侯国啊,他们从一个弹丸小国,一刀一枪地打成了现在的国际大国。他们的国土处于四战之地,民众常年战争,彪悍异常,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整顿,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与这样的国家交战,我为大王感到担忧啊。"燕王说:"你总是长他人志气。赵国再能打,我用五个人打他一个,总能打得赢吧?"这时,将渠大夫也说:"大王你前脚刚刚跟人贺寿,后脚就发发兵打人家,这行事做派不仁义啊!
不仁义的部队怎么能打胜仗呢?"燕王喜不听。
燕王为什么执着于攻赵呢?除了前面赵国收容了乐毅,让燕国在国际上很丢面子之外,赵国的兵威一直威胁着燕国。
一个强大的邻居总不见得是好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燕王喜刚刚即位三年,在国内没什么威望,正想着通过一场战争塑造他雄主明君的光辉形象。
此前的燕惠王被臣子燕武成王弑*,如今王位刚刚回到燕王这里没有几年,所以王权不振也是事实。此时的赵国通过一连串的战争正处于衰弱的谷底,其他国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在处理,无法顾及到北方可能发生的战事。
如果再等两年,赵国背景的后宫在秦国站住了脚跟,燕国再想弱赵那就难上加难了。所以,燕王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坚决要攻击赵国。
另外,给燕王信心的,除了来自赵国的情报在,栗腹此人在燕国的丰功伟业也是燕王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
这个栗腹是齐国人,早年间在国际知名学府稷下学宫学习,算是学霸一类的人物。来到了燕国后,他冒险与弑君的武成君谈判,对拥立燕孝王有功,被拜为上卿。
后来,他与庞爰、剧辛等结为刎颈之交,也端的是个人物。
后来,燕国有在胡人那里做过人质的人回国,栗腹就问清楚了胡人的情况,回头建议燕王北击胡人,取得了开地千里的良好战局,栗腹也因此被拜为宰相。
如今栗腹又故技重施对赵作战,燕王对他深信不疑。
燕王调动了2000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一路由卿秦、乐乘率领,进攻代邑。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赵孝成王派将领廉颇率军迎击燕军。
赵军很快击败进攻代邑的燕军偏师,栗腹埋怨说:"败坏我的事,怎么都是姓乐的呢?"随后廉颇诱敌深入,诈败,栗腹求功心切,挥师急追,陷入赵军埋伏,在混战中栗腹被*。
乐间听说乐胜兵败,栗腹战死,立刻带领族人逃到了赵国。
这边战场上,廉颇乘胜追击燕军500多里,顺势包围燕国国都蓟城(今北京房山区)。燕王喜到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孝成王不允许,一定要让燕国将渠前来议和才行。
于是,燕王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割让燕国五座城池给赵国 ,赵军于是解除对燕国的包围 ,撤军离去。
燕王喜战败后悔恨没有听从乐间的建议,就给乐间写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商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商纣王而遭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商纣王改弦更张。
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经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因此商纣王背上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
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竭尽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商纣王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商朝百姓那么严重。
有道是,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但是,乐间和乐乘因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于是二人最终留在赵国,最终都成为赵国的将领。
这场战争,是继伐齐失败后,再一次把燕国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燕国失去两个战将,兵士辎重损失无算。
赵国占据了燕国大量的国土,并将俘虏的兵士编入到赵国的军队中,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
燕国为什么打不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呢?难道燕国计算错误,赵国根本不是他们所说的国内空虚,孤儿都没长成的样子?
赵国首先胜在道义上。虽然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真刀真枪的对着干,就算手段不光明磊落,别人也还敬你是一条汉子。
可是燕国先是祝寿,请求盟约,然后又出尔反尔,实在是一个没有底线的国家。赵国士兵对燕国的趁火打劫之举,义愤填膺,所谓哀兵必胜,换句话说,就是好欺人太甚!这样一来,所有赵人自然是抱着玉石俱碎的决心去抵抗,战斗力自然要高过燕国军队了。
赵国其次胜在军队战斗力上。乐间给燕王说的没错,赵军一直在战斗中成长,军队战斗力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后来廉颇逃到魏国,赵悼襄王还派人去请他回国。廉颇就曾说:"我思用赵士。"
赵国最后胜在上下同欲。相比于赵军的同仇敌忾,燕军在庙堂时就没有统一计划,在作战时,栗腹为何会说出"乐氏负我"的话来?而且乐氏在战后举家前往赵国,这都能说明在战斗中乐氏存在与赵国通气的现象。
史书中说,燕军尚未出动,就有燕人往告赵国。所以,燕军内部不能统一号令也是最后战败的原因之一。乐氏族人在收到燕王喜检讨自己的信也拒绝回燕国,恐怕就是担心被清算吧。
所以,燕国攻赵,实为一己私欲,且朝堂上没有宿将和有威望的大王镇的住场面,仓促出兵,怎么可能胜利呢?
想到这里,我们的赵公子不仅回头看了下站在身后抠鼻屎的老汉。这个家伙除了秦国,打其他国家都是好样的!
毕竟,“吃饭睡觉打齐国”的名号也不是吹出来的。
高兴是有的,但是悲伤也是有的,赵公子知道,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让秦国灭亡韩国的。
为什么?
原因可谓非常简单。一方面,韩国地处中原地区,是秦国东进中原的重要阻碍。也即秦国想要出兵攻打其他诸侯国,韩国几乎是必经之路了。在消灭韩国之后,秦国大军可以直接威慑到赵国和魏国的腹地。
另一方面,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这也是为什么,韩国能以区区一城之地抵抗白起六十多万大军!
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对此,在赵公子看来,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弓箭、利剑等兵器不仅是防守的利器,也是攻城略地的重要工具。
因此,秦国第一个消灭韩国,也可能是为了获得韩国的弓箭和利剑。而这,无疑会有助于秦国攻打赵国、魏国、楚国、燕国等山东六国。
对于秦国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军事宝地,占据此地,进可攻,退可守!
可是对于所有其余六国来讲,无疑是一个天坑。
换句话说,一旦让白起攻下了新郑,山东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
从地势上就能看出来,整个韩国就像是一个葫芦,葫芦的左边是连绵不绝的山脉,右边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本来唯一的出口轵关陉掌握在韩国的手里,将秦国按死在关中一百四十多年,拦得死死的,说是天堑也不为过。
要不然你以为能把当时的“七国霸主”--魏国打趴下的秦惠文王怎么会去苦哈哈的打去越过崇山峻岭,号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呢?
完全是没有办法了呀,当时秦国西面是大沙漠,北面是荒原,东面被一道关口卡的不能东进,只能南下了。相较于山东六国,但是的蜀国真处于野人时代,秦惠文王打蜀国简直不要太轻松。
想到这里,赵括不禁倍感无力,如今轵关陉也被秦国拿下了,这还玩个锤子呀。
突然看到有人在林间争吵,思绪被打断,赵公子不禁倚栏杆望去。
“还上访,给脸不要脸的东西,再不把东西交出来,本将军就把抓捕你和你的儿子们,让你们一家都进去!”
“将军,这是小老儿的救命钱呀,家里孩子就要生了,小老儿实在着急去请稳婆呀。”
小老头儿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
“拿来吧你。”裨将指挥手下上去抢。
真是狂呀,赵公子立马就愤怒了,冲上去。
冲上去自然是不可能的,考虑到自己弱鸡一般的武力值,赵公子自然是下令反击。
目标,轵关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