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了 寒冬不懂“养藏”明春易能量不足
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黄帝内经》说,养生的首要原则,是“法于阴阳”。阴阳变化呈现于万物之上的表现,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冬季养生的核心也在于“藏”,“养藏”之法也暗合现代科学,寒冷冬季,人的细胞活跃度和代谢水平都会降低,“冬藏”是最明智的选择。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养生之要:顺应四时变化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曹操《冬十月》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写了一组乐府诗,这是其中一首中的前八句。一到四句写初冬的气候,五到八句写各种动物为适应气候变化而作出的种种举动。
冬天来了,北风呼号,天气一片清冷,严霜又厚又密。此时鸿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为了避寒,它们不是躲,就是藏。与其说这是动物出于本能的行为,毋宁说是连动物也懂得养生保命之道。这个养生保命之道,就是要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不可逆天而行。
《黄帝内经》说,养生的首要原则,是“法于阴阳”,因为阴阳乃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之本始”。只可顺它,不可逆它,“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而阴阳变化是有规律的,反映在季节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万物因此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因此养生也有法可循。
身体之“养藏”:去寒就温,早卧晚起
冬季的养生之道,就是两个字:“养藏”。如何“养藏”?《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水结冰,地开裂,阳气下沉。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至十月阳气伏藏,为“纯阴”,故十月又称“阴月”。冬至后开始“一阳初生”,此时,我们千万不要打扰它,更不能挥霍、扼*它的生机,要像存钱那样把它收藏好,积蓄起来,以备来年使用。“阳”就是体内的元气,通俗来讲,就是精气、精神。《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夏必病温”,就是提醒人们在冬季不要“扰阳”,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养藏”。
在起居作息方面,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卧是因冬季昼短夜长,太阳落山早,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一到天黑就睡了。我们现代人当然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有一点,应尽量在“子时”前(晚11时前)睡觉。为什么早上起床要“必待日光”?这是因为冬天黎明前寒气刺骨,如果起太早,人体的阳气会受干扰,不符合“无扰乎阳”的养生原则。
精神之“养藏”:安静内守、快乐平静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几句,是指精神保养。冬天养生既以“藏”为原则,人的精神意志也要安静内守,遇事秘而不宣,含而不露,内心若有所得,快乐平静。这一点,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关键也是一个“藏”字,要把精神藏好,避免受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几句,是从居住环境和运动方面论冬季养生。“去寒就温”是说住所门窗要关闭严密,防止北风吹入,尽量靠近温暖的地方。“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是说冬季尽量不要出汗,汗出则阳气发泄,被阴寒之气夺走。为了“无泄皮肤”,《黄帝内经》提出“冬不按蹻”。“按”指按摩,“蹻”指各种扰动筋骨的运动。所以在冬天不要经常去做按摩、拔火罐、洗桑拿、刮痧、剧烈运动等,避免被外力干扰人体的阳气。
上述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冬季“养藏之道”的精华部分。如果违背此道,耗损阳气,其结果就是伤肾。所以《黄帝内经》说:“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属水,肾也属水,春天属木,肝也属木。因木要靠水来生,如果冬天伤了肾,导致肾气不足,到了春天,肝气、肝血就不足,便生发不起来。“痿”就是筋肉、肌腱萎靡不振,发不起力。“厥”就是四肢厥逆,气血不顺,手脚冰凉。当春天人体出现这些症状时,究其原因,就是冬天没有做好“养藏”,导致提供给“春生”的能量不足。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在寒冷的冬季,生物所有细胞的活跃度和代谢水平都会有所降低,这是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特性。要适应这种变化,无论人还是其他动物,“冬藏”都是最明智的选择。
来源:广州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