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的回声:我的野生动物观察笔记》,韦晔著,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9月。
人与荒野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荒野在远方,也在身边。荒野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韦晔用一次次荒野之行,讲述与野生动物相遇的故事,揭秘荒野中,我们熟悉的保护动物的另一面,颠覆你对荒野的认知:
“跑不动,那就不是熊猫了。”
鼠兔是高原生态系统的基石,不是草场退化的元凶。
白暨豚保护区没有白暨豚?
野生动物“闯祸”谁来担责?
动物园是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吗?
……
书中,韦晔从家门口到远方,探寻100多种野生动物的踪迹,其中2/3是中国本土野生动物,展示中国本土荒野生态保护的真实图景。作者把13年间在30多处荒野的所见所思,汇集在16万字和200多幅摄影图片中,并以保护生物学的视角访问历史,提升公众对荒野价值的理解和审美认知,传播“保护荒野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科学理念,讲述了生态保护工作经历过怎样的至暗时刻,又如何迎来了曙光。韦晔指出,在家门口认识10种鸟,去新西兰观察海狮、几维鸟,甚至与大熊猫、雪豹这样的明星在野外相遇,都不是什么难事,即使你不能前往遥远的藏区追寻雪豹的足迹,或是深入海洋观赏中华白海豚、抹香鲸绝美的身姿,我们依然可以“开启纸上荒野旅行”。
《隐蔽的宇宙: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巴西]亚历山大·安东内利著,喻柏雅译,智元微库 OPEN MIND丨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5月。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种是生命世界的基石。它们相当于房屋的砖块、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钢琴的琴键。所有物种在自然界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们存在于既相互依赖又依赖其物理环境的群体中。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在本世纪结束前,地球上有100多万种物种将面临灭绝风险。
书中,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科学部主任亚历山大·安东内利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丰富的特征和意义。作者在书中细致呈现邱园植物腊叶标本,加入达尔文进化树手稿,包含十余幅手绘物种插图,多幅生物多样性阐述图表,系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同时,呼吁大众从社会、工作及个人生活方面迅速行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苔藓森林》,[美]罗宾·沃尔·基默尔 著,孙才真 译,张力 审订,商务印书馆,2023年7月。
苔藓是最早离开水域、征服陆地的植物,经历了每一次全球气候巨变,见证了种群兴衰。它们身形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却能滋养树木、促生土壤、涵养水源;为昆虫遮风挡雨,也让鸟类与熊取用筑巢;比其他物种更能敏锐地察觉环境变化,是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物种……在许多意想不到之处,苔藓细细密密地撑起了一整座森林的运行。苔藓不会开花结果,甚至没有根系,却在地球上兴旺繁盛了四亿年:岩崖表面、倒木裂缝、砖瓦沟隙皆为领地;失水高达98%也能“死而复生”;就算在嘈杂城市也能活得很好,甚至懂得利用人类脚步传播后代。这个家族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22000多个物种,它们形态多样、适应力强、抗压程度高,是各种极限环境的主宰。
书中,美国知名森林生态学家罗宾·沃尔·基默尔(Robin Wall Kimmerer)以原住民传统和现代科学的双重视角,揭示苔藓与人类相伴已久的紧密关联。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先锋植物”,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
《宇宙的胎动:在深空中探索生命起源》,冯磊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7月。
这是一本天体生物学入门之作。生命究竟起源于何处?种种迹象与研究表明,生命的源头或许并不在地球上,而可能在宇宙之中。该书的作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冯磊是星云中继假说的提出者,这是解释生命起源的一个较新的模型。
书中,作者以寻求“生命起源”为线索,从“生命是什么”“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种种假说”“空间生命探索”“宇宙宜居条件”等角度介绍了天体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从严谨的科学角度解读了“泛种论”“星云中继假说”等假说的提出背景、验证方法及最新进展。
《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美]大卫·奎曼 著,吴晓真 译,博集天卷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6月。
据我们所知,宇宙中的生命仅在地球上展开,且只展开过一次。在大约40亿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生命才从最初的样子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错综复杂的形态?怎样的偶发事件和必然事件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就了人类这样神奇的生物?
长久以来,人们对进化的认知都来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生物的进化就像一棵树,位于进化树不同位置的生物由于个体差异产生不同子代,并在自然筛选下形成不同的物种,也就是说,进化来自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以RNA序列重新检视生命史,他们发现,进化之路比我们原先所认为的要棘手复杂得多,生命之树的枝干也比我们所预想的更为纠缠。比如有高达8%的人类基因组并非直接来自同类遗传,而是来自病毒感染。基因的横向转移至关重要,若没有水平基因转移,胎盘哺乳动物或许不会出现,人类也不可能存在。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生命史的认识。
本书中,曾屡获殊荣的科普作家大卫·奎曼讲述了新的基因研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学这一领域和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他串联起一个个与这场科学剧变相关的故事,科学家们的研究同他们人生的关联也饶有趣味。
《发现新物种:地球生命探索中的荣耀和疯狂》,[美]理查德·康尼夫 著,林强 译,商务印书馆(尚未出版)。
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也塑造了“物种大发现时代”。这段近两百年的岁月成就了众多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是科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新大陆的现生生物到深埋于地下的巨型古生物化石,再到显微镜下才能得见的病原微生物,纷繁的新物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身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也为进化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亿万年间,地质时代更迭,生物的演化从未停止脚步,物种发现的时代也未完待续。
《夏日木屋札记:一场跨越物种的生命对话》,[瑞典]妮娜·波顿著,薛荷仙刘羿陈薇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这是一本诞生于瑞典夏季小木屋的优雅小品,真实记录了一段奇妙有趣的乡间避暑时光。在这片以小木屋为活动中心的生命乐土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共享清凉夏日:与松鼠、狐狸共享居所,与蚂蚁、蜜蜂共享美食,与獾和狐狸无言对视,与榆树、桦树亲切交谈……这些邂逅、互动成就了作者笔下一幅幅温馨有爱的画面。
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获得者妮娜•波顿讲述了作者在母亲的乡间木屋度假时,与周围世界的小生物邂逅、互动的奇妙经历。飞蚁共舞其实是一场盛大的“婚礼”?看似讨厌的乌鸦其实聪明可爱又有同情心?在作者笔下,狐狸、蜜蜂、松鼠等动物是启发日常哲思的邻居与访客,植物和细菌也有着独特的生命语言和沟通方式。在作者笔下,每一种生物都在生命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地球家园的创建过程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呼吁人类在与不同生物的邂逅中,放下心中的戒备,与万物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掌中花园:无穷小亮的栽培心得与技巧》,张辰亮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1月。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远方的荒野可能无暇前往,但眼前的园艺总能让我们在植物之中找到快乐。该书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带领我们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
注:题图素材为电影《狂野大自然》(2006)剧照。
整合/何安安
编辑/罗东
校对/刘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