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网红”校长唐江澎和学生们一起“毕业”了。
“这几天,我为今天到场的470位男生、404位女生签发了毕业证。这也是我当校长17年以来,最后一次履行校长的职责,为大家签发毕业证书。”6月20日下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举行2023届高三学生毕业典礼,校长唐江澎在致辞中说道,“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默默地看着每一个我熟悉的面孔,算是与你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晤谈。”
从普通教师到知名校长,唐江澎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40余年。1979年,16岁的陕西小伙唐江澎在高考中取得“县状元”的优异成绩,却因身体情况未被大学录取。但此后几十年里,他从辅导员做到语文教师、从教科室主任升至校长,也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自学获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大专学历、在职进修获得中文本科学历。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2021年在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唐江澎提出的观点刷屏网络。2022年3月,他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在20位获奖委员中,他是教育界别的唯一代表。
“一所学校的价值不应该只看她能培养多少成就杰出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看她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是否坚定了这样一种人生信念:用我们的善良和智慧为世界贡献一个问题解决的行动,让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向善、向上的变化,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人生有两次重要的选择,一次是选择大学的专业,一次是选择人生的伴侣,这两次选择都有一个最高的原则,那就是基于爱。”“每个人每天都应该给自己留一点做梦的机会,否则那颗照亮我们心灵的明灯都会暗淡下来。”……一段段引发讨论或共鸣的言论让公众在认识唐江澎的同时,也关注到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每天锻炼一小时百分百、人人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人人完成600万字经典阅读、人人完成40个必做实验、人人完成一项科创任务……在高考升学率的现实压力下,唐江澎依然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6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聘任唐江澎担任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我更多认为这是一个荣誉称号,尽我所能给予智力和资源上的支持。”唐江澎说道。
在锡山高级中学毕业典礼上,他为毕业生推荐了三本书: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钱穆的《人生十论》、徐扬生的《摆渡人》,布置了两份“暑假作业”——以一个社会研究者的姿态进行社会调查,找一份工作赚到能养活自己一周的薪酬。
对于“毕业”后的规划,他也给自己布置了一份“作业”:退休后,他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选择一所大学浸泡一段时间,以期通过研究和思考,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2023年6月18日,唐江澎在孙女、孙子的见证下,最后一次签发毕业证书。受访者供图
为毕业生推荐三本书和两份作业
新京报:在毕业典礼上,你给毕业生们推荐了三本书,为何选这三本书?你希望学生从书中领悟到哪些道理?
唐江澎:考虑到学生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高中阶段是定义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高中生应开始对人生有一些哲学思考,追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从高考科目方向到大学和专业的选择,都是关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追问,背后一定要有理性的哲学思考。这三本都是引发同学们就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深层思考的书籍。
第二,有些哲学类书籍写得比较深,读起来吃力,不太适合所有学生。我推荐的这几本是面向全体学生、通俗程度上普遍可接受的读物。
第三,阅读是积累人生行走路上的心灵自备药,从而拥有一生相伴的精神导师和永不背叛的人生朋友,读书具有抚慰内心的价值,希望同学们从中构建起精神支持系统。尤其在进大学之前,读一读大学校长所写的人生故事与感悟,领略书中大家气质与大学文化,对为人为学、立身立业都会大有启悟。
新京报:平日里,学校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唐江澎:阅读的意义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作为学习能力存在,无论什么时代,你想获取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其次是与人一生密切相关的生存能力,它不仅是提取字词构成的连续文本的意义,还涉及对大量图片及符号的理解;最后是哲学意义上的伦理方式,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中,基本的伦理原则是尽可能去阅读对方表达的意义,然后再作出价值判断。
锡山高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保证15分钟阅读时间,这样一天能看七八页、一个月可以看完一本书,三年下来就能达成600万字的阅读量,这也是获得毕业证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校每周有专门的阅读课,每个教室后面都有间小书房。另外我们也注重选书,我不太主张给学生开出长长的“人类经典”书单,有些经典可以放在人生不同阶段去读;中学时期还是精选一些比较好,比如《人生的智慧》就值得反复阅读,在多读中深悟。
新京报:此外,你还为毕业生们布置了两份“作业”。一是这个暑假无论如何不能仅以游客的身份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应该以一个社会研究者的姿态,走进中国最贫穷的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去感受中国之大,去感受民生之艰,去感受中国社会问题有多少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具体来说,高中毕业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去开展社会研究?
唐江澎:今年的毕业生中,有超过71%的孩子是江苏籍,他们生活在无锡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从区域人均GDP指标看,已经成长在“中国梦”里了。过去三年因为疫情,这些孩子大多数没有走出去过,但在上大学之前不到中国的欠发达地区看看,人生经历是不完整的。
我所说的调查并非像学者那样形成报告,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有了切身感受后,他们才会对考试时背的概念,比如什么是扶贫攻坚、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些基本的感受。这也是我坚持的“体悟教育”理念,经“体”而“悟”,不去亲历、不去体验,就没办法真正理解。用眼睛与心去了解和感受国情,对于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新京报:第二份“作业”是让毕业生在今年暑假去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岗位,去赚能养活自己一个礼拜的薪酬。布置这份“作业”的初衷和期望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唐江澎:许多年前,学校做过一个“十块钱意味着什么”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付出汗水体会一下,赚十块钱是否容易。而今天我布置这项作业,是想让同学们体会下生活费用与职业劳动之间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发表了一篇稿子得到二十块稿费,他会把这笔钱放在旁边不用的,因为他知道来之不易的钱不能随便花;但对父母直接转过来的生活费,就只有数字的概念,没有意义概念。我想让大家知道,你可以用什么样的劳动方式换取一周的生活费,从而唤起对父母劳动成果的体验和珍惜。
“做好今天的事,就可以期待一个不错的明天”
新京报:曾有媒体提问,出高考成绩前紧张不紧张?你回答紧张,学生一生一次高考,家长一生两次高考,校长每年一次高考。今年是你的退休之年,面对高考的心境是否有所变化?
唐江澎:还是一如既往地紧张,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与高考的发挥程度不是完全正相关的,考试都有临场性,很难保证十拿九稳。二是高考题目的难易与学生整体的适应度存在不确定性。三是校长要有家长心,你不能说自己超然,可以在孩子面前尽量显得云淡风轻,但内心的紧张是情之所系、挥之不去的。
新京报: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你指出“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这一观点曾在网络刷屏。2023年高考成绩已陆续发布,对于取得理想成绩和发挥欠佳的考生,你有哪些建议?
唐江澎:其一,实际上对许多孩子来说,上大学已经不是一个四年的概念了,就专业的选择、学历的要求、透过何种路径达到哪种层次等方面,都要有长远的考虑;我认为,本科阶段学习基础性的东西可能会好一些。
其二,无论高考发挥得如何,就像创办江南大学的荣德生先生所讲,还是要崇尚实学实用,有立身之本领。
其三,人生道路非常漫长,一次高考决定不了终身,只是提供了一个通道或者平台。人生的发展路径难以有清晰的规划,但人的一生一定要有追求,无论我上什么学,都要努力把眼前的东西学好。只要我们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期待有一个不错的明天。就像我在1979年的时候,一个连补习资格都被“剥夺”了的人,当时要是说我的目标是当校长、或者在全国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人,那不是胡说吗?所以我就是把握当下,做辅导员就把辅导做好,当老师就把书教好,这一点很重要。
新京报:你希望学生如何度过未来的大学四年?有发展比较好的学生样本吗?
唐江澎:就是做好今天的事。比如学生中,有人通过强化英语来突破计算机学科,到高二就能为高一学生开设全英计算机课,后来对意大利语感兴趣,再之后又想去研究戏剧,最终被牛津大学录取;我曾告诉班主任,这孩子学习能力超强,但别指望他考个状元,他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用干涉他。
从校长的角度上讲,我不愿意去评判谁是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路子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遇到的每一件事认真努力地完成,自然就会一步一步向上发展。
新京报:最近,你忙于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在你看来,大家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哪些误区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唐江澎:从我们江苏的情况来看,第一个问题是地域优先影响了选择的视野,太多人把目光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会错过很多外地的优质高校。第二,专业选择范围还不够开阔,陷在经验里边来认定;国家发展其实需要各行各业的后备力量,例如农林科技类都是急需人才的行业。
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好多孩子对自己能干什么、对大学专业朝哪方面发展的认知度不足,基本上都抱着“我考这个分怎么报不吃亏”的心态来考虑。我们要加强引导,形成面向专业大类的课程体系、叫他们来体验。
站在大地上办教育
新京报:你曾说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在60岁的时间节点上,你表示自己更加深刻体会到“四个者”其实不只是一段青春奋斗的目标,而是整个人生应该致力于追求的理想人格。家庭和学校如何开展“四个者”教育?
唐江澎:我对家庭有具体的建议。培养终身运动者,就是一家人一起坚持健身,特别是暑假这么长的时间,如果家长和孩子每天早上都能迎着朝阳去跑步,那这个家庭会是阳光灿烂有希望的,比起喋喋不休说孩子的效果好得多。
培养责任担当者可以一起做家务、承担家庭责任;更进一步就是去做公益事业,使孩子灵魂更高尚、人格更伟大,千万不要贬低或者以势利的眼光去看待公益,认为人家肯定想赚点什么,这样评价的话,孩子的格局会变得很小。之前,我们有个学生拉着学校的旗帜,以环太湖骑行的方式倡导低碳出行,好多人反对这一做法,说要是孩子出了事校长得负责。我把学生叫来就问了一句:*妈在干什么?他回复:我妈妈开着车给我做宿营。我说那你去做吧。不打压孩子内心的小火苗,这是家庭教育非常好的方式。
培养问题解决者可以一块阅读,尤其是交谈阅读体会,注意不要评价感受的对与错,读书不需要标准答案。
培养优雅生活者可以安排一些让孩子把家里变得更美的步骤,比方说养点花、种点草、做点清洁,优雅生活并非一定要去看演出、听歌剧、学马术,而是注重生活的细节,关键在于心态和品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学校方面,锡山高级中学的做法之一是,以“毕业生形象”涵育为实施路径,设计了“十个百分百行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每天锻炼一小时百分百、《共产党宣言》阅读百分百、军事训练百分百、人人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人人完成600万字经典阅读、人人完成40个必做实验、人人完成一项科创任务、人人完成50个小时家务劳动、人人参与校园劳动、人人掌握分声部合唱技能等。学生在三年间修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4学分,并完成上述项目,才能获得毕业证。
新京报:在你17年的校长任期里,锡山高级中学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所追求的教育真谛是否有阶段性的不同?
唐江澎:正如我在毕业讲话中谈到的,这17年我们只做成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把省锡中变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我们学校原本是一所普通县中,生源以无锡市惠山区的乡镇学生为主,所以我说,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地位,学校就会被边缘化。升学压力之大、竞争之激烈,是校长必须面对的大形势、真情境,也是坚守好的教育追求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锡山高级中学又是一所坚持教育理想的学校,希望把国家的教育意志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我是国家高中课程方案研制专家小组的核心成员,是全程参与高中课程方案研制的基层一线校长,因此我有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把参与的国家方案在自己学校中一一落实下来。我新出了一本书《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主要谈的就是学校层面可操作的方法与路径。
我认为,中国高中教育面临着两大问题:转化和平衡。17年来,锡山高级中学辛辛苦苦把理想变成了现实,在升学重压之下,学生们照样日常运动和阅读、艺术课上到高三,最后大家考得也还是不错。
我所追求的教育真谛没有发生过变化,我始终认为要站在大地上办教育,摆脱现实和制约,是不可能的事情。教育界一些特立独行的改革者的举措非常大胆,但由于在路径选择和节奏把握上没有关注到平衡性、超越了实际承受力,反而成为失败典型,让人痛心。
所以我说过四句话:一要朝着正确的理想方向,坚持“人”的教育、坚持培养“四个者”;二要设定有限的目标,不必太过着急;三是坚持专业的探索,对所有问题的解决要有课程思维,不空喊口号;四是相信时间的力量,整体的变化是由有限目标的积累达到。
2023年6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聘任唐江澎(右)担任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受访者供图
到大学“浸泡”,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新京报:回顾43年教书育人生涯,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又有哪些遗憾?
唐江澎: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我到了无锡之后,通过阅读校史,观察教育发展潮流,我坚定了一种认知,那就是对教育本质有着坚定的追求,我把这称作“教育自觉”。对于关乎教育的问题,我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何为教育的本质?你就看一个学校是以“人”为目标,还是以“分”为目标;比如语文教学是有戏剧体验、诗歌朗诵、阅读演讲等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还是一味地刷题。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如叔本华所说,要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悦的情趣。
第二个做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在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上,我坚持专业的探索。比如在高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感性素养,我们寻找到合唱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得到落实。再比如课堂的改变上,如何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我们从教学目标的叙写入手,强调4条技术性的方法:站在学生的立场、选用外部的行为动词、写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观测或可评价的。
遗憾的话,那就是教育改革与评价没有迈开实际性步伐,“苦学”“累学”尚且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期待未来。
新京报:部分有名望的中学校长,在退休后会去办学,或者高薪受聘到民办学校。你在毕业讲话中提到,退休后,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选择一所大学浸泡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划?
唐江澎:是的,好多人以为我肯定会到其他学校再当校长,坦白讲,这方面薪酬还是很有诱惑力的;无锡当地的领导则真诚希望我继续掌舵锡山高中。但我不太愿意重复自我,人生其实可以有多样的经历,这样生活才多姿多彩。我也不太想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还继续担任校长,这样对年轻一代的成长是不利的。不在其位,难谋其政,难长其才,难成其威。有了告别的经历才称之为完满。
确实,我有浓厚的大学情结,到大学去“浸泡”和感受一直是我的梦想,甚至强烈到想拿个学位。但我的英语水平,实在达不到拿博士的程度;并且,从事理论研究也不是我的所长。因此,我的规划可能是,借助高校平台,在中外比较的视角之下,在理论与实践、现实和未来的交汇之下,做一些稍微超越基层的研究和思考,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的一线校长、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比如ChatGPT对高中课程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高中课程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学生感性素养的培养还有哪些渠道?如何通过人文阅读唤醒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到底需要读哪些书?等等。
新京报记者 罗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