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小是个电影迷,童年时就有去长春电影制片厂看看的愿望,六十年代末,记者曾有幸先后光顾过北影厂、上海天马与海燕两个电影厂,而唯独没去过长影,所以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记者曾先后两次因参观或参与活动而去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影:冯赣勇)
首次于2007年8月17日因到位于长春的中国一汽参加活动,抽暇来到坐落于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时记者从下榻的一汽专家宾馆乘出租车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来到这里。望着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苍劲挺拔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七个金色大字高悬的长影大门,记者真是激动万分……
长春红旗街1118号(摄影:冯赣勇)
走进长影厂,顺着厂区的大道,靠右侧是一面一直从门口延伸到厂里的长长的电影海报墙,上面是长影厂新世纪以来拍摄的电影宣传画。可惜的是,记者这个老电影迷对于海报墙上的电影听说的多,看过的少。来到长影厂办公楼前,只见一座巨大的*挥手的雕像雄伟地矗立在楼前的平台上。不高的黄色办公楼上面是“长影集团”四个红色大字。走进楼内,扑面而来的是导游员的热情问候,他向每一位来长影厂观光的游客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电影海报墙(摄影:冯赣勇)
记者随游客们在导游员的引领下先后参观了伪“满映”主楼、黑龙会平面图、摇篮宫、唐大明宫微缩景观、三个放映室、道具库等。并在第八、九、十等三个放映室内先后观看了《电影奥秘》短片,以及游客亲手进行了电影拟音、配音的尝试,观摩了电影特技制作过程,亲身体验了乘飞毯游世界的蓝幕合成效果,全方位地领略了电影的整个制作流程。
长影厂办公楼(摄影:冯赣勇)
从导游员的介绍中,记者了解道: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推行殖民文化所建立的电影机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 简称“满映”。 伪“满映”于1937年8月动工兴建,1939年11月竣工。整个厂房建筑由德国工程师仿照德国“乌发”电影厂的模式设计,当时占地面积共163,963平方米,建有六个面积为600平方米的摄影棚,大小四个录音室,还有其他附属建筑,号称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电影《董存瑞》雕像(摄影:冯赣勇)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军国主义霸占中国的美梦灰飞湮灭,“满映”回到中国人民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在前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建造了第七摄影棚,面积1200多平方米,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最大的摄影棚,也是亚洲最大的摄影棚之一。
《创业》王铁人雕像(摄影:冯赣勇)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在合江省兴山市,即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所小学校里,白手起家,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因此长影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首任厂长为袁牧之同志。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东影一面坚持生产,一面分批迁回长春。1955年,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7月长春电影集团成立,长影厂并入了长影集团。
《白毛女》喜儿雕像(摄影:冯赣勇)
作为长影前身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摄制了第一部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动画片《瓮中捉鳖》、译制片《普通一兵》、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长故事片《桥》等七部影片,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部,为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雄儿女》王成雕像(摄影:冯赣勇)
与此同时,建国以来拍摄的包括《白毛女》、《钢铁战士》、《董存瑞》、《吉鸿昌》、《人到中年》、《男妇女主任》、《开国大典》、《灯塔世家》等多部影片获得了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政府奖、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重大奖项。
《五朵金花》蝴蝶泉内景(摄影:冯赣勇)
可以说对于长影拍摄的电影,记者是非常熟悉的。据不完全统计,长影厂(含东影)1966年以前拍摄了大约180多部影片,记者看过80%之多。长影厂最多产的是1958年,共生产了31部,其次是59年生产了25部。记者童年的时候包括后来,像《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上甘岭》、《寂静的山林》、《芦笙恋歌》、《徐秋影案件》、《古刹钟声》、《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云雾山中》、《前哨》、《刘三姐》、《兵临城下》、《英雄儿女》等长影拍摄的众多影片都看过很多遍,因此对长影的演员也极为熟悉。
游客配音尝试(摄影:冯赣勇)
在长影的走廊内,看着墙壁两边《红孩子》、《平原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董存瑞》、《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边塞锋火》等众多硕大的黑白电影剧照感到分外亲切,童年的往事就想电影似的从脑海中一幕幕闪过。
走廊上的电影剧照(摄影:冯赣勇)
在一长串展示电影演员照片的玻璃窗前,庞学勤、李亚林、浦克、张园等一个个记者十分熟悉的长影演员印入眼帘。突然,记者发现了田烈,这位以饰演反派角色十分成功的演员,童年时曾令记者感到有些惧怕,但是成人后才懂得,那是电影艺术家创造角色的成功魅力。
《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田烈给记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虽然他善演反派,但无论是《古刹钟声》中的老和尚、《云雾山中》的土匪、还是《神秘的旅伴》的特务肖五、《龙须沟》(北影摄制)中的恶霸黑旋风等角色,不仅都处理的各不雷同,而且其阴险、恶毒、凶狠、霸道的反派特点亦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其实田烈饰演正面形象也可圈可点,像《上甘岭》中的炊事员、《锦上添花》中的铁路工人老怀表(北影摄制)均都成功地塑造了可爱的正面人物形象。
走廊的《边寨烽火》剧照
记者在演员照片展示橱窗中,也看到了一些借调到长影拍摄的其它片厂的演员,像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北影的王澍、于蓝、张莹、张平等,但除了中叔皇外鲜有上影厂的演员,其实,除了中叔皇拍摄过《独立大队》外,上影厂的高博、白扬等人也都曾来长春拍过《怒海轻骑》、《冬梅》等片。出现这种原因,可能受限当时的创作条件,如果是现在,南来北往的各厂演员们的交流合作肯定会十分广泛。
电影演员展示橱窗(摄影:冯赣勇)
凡是熟悉长影厂所拍的老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幕后的电影工作者,例如长影的男高音歌手李世荣、长影乐团指挥尹升山、作曲家雷振邦等人的名字,恐怕人们都不会陌生。特别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先后为《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作曲,不仅为人们留下了拉祜族、白族、壮族、维吾尔等众多少数民族的传世的经典旋律。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长影电影院(摄影:冯赣勇)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数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为长。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风格。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译制外国影片方面也有着极大的贡献。至今人们仍然铭记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和《瑞典女皇》这样的优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绍给中国观众的。
厂标雕像(摄影:冯赣勇)
2014年8月31日,记者因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吉林省文化厅、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影(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基地;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协办的第12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第二次来长春电影制片厂。
电影节走红毯(摄影:冯赣勇)
第二次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感觉焕然一新。新落成的长影电影院及长影工农兵的雕像都是第一次来此没见过的。那次来长影厂对该厂于中国电影节的密切关系又有了新的了解。
扮演伟人的特型演员(摄影:冯赣勇)
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创办于1992年的长春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电影节,也是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22年来,2000多部电影、3000余位电影人在长春留下印记。在当晚举行的电影节闭幕式上,“金鹿奖”各大奖项一一揭晓,影片《中国合伙人》独获五项大奖,而备受关注的最佳男女主角奖被黄晓明、巩俐分别摘得。颁奖典礼上,本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特别授予李雪健、吴思远华语电影艺术成就奖。
黄晓明在电影节(摄影:冯赣勇)
第12届长春电影节总计设置13个奖项,其中“最佳男主角”的竞争最为激烈。2013年连夺金鸡、华表奖的黄晓明,新晋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张家辉,屡获大奖的陈道明、董子健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廖凡,均获提名。15部入围影片中,《中国合伙人》成为最大赢家。除获得了分量最重的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外,陈可辛获得最佳导演奖、佟大为拿下最佳男配角奖、杜可风获得最佳摄影奖。黄晓明也凭此片最终如愿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记者长影留影(摄影:王金平)
两次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经历令记者得以回味从童年到现在的电影情怀,真是记忆颇深,回味无穷。记得,当时长春东亚传媒董事长王金平女士告诉记者,其实要想真正了解电影的奥秘,应该到长春电影世纪城去看看,只可惜因时间所限,只能是来日再前往那里观赏了。但无论如何,记者都坚信,长影一定会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再创更大的辉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