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亿年前尚处于三叠纪的地球上,爬行类演化出了一批巅峰物种———“恐龙”
不过恐龙并不是生物学分类,而是整整一类史前物种的统称,从小巧的伤齿龙到硕大的梁龙,再到后来长羽毛的鸟类恐龙,都是“恐龙”的一分子。
仅目前被人类发现并命名的恐龙就有大约1000种,科学界预计地球上出现过的恐龙种类超过100万种。
恐龙之殇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撞上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冲击波立时消灭了当地的恐龙们,但这次撞击只是个“开始”,随着之后若干块陨石碎片的袭来,阳光开始被烟尘遮蔽,海啸和火山爆发开始“清洗”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明显对生命不友好的事件,最后终结了包括非鸟类恐龙在内的绝大部分物种,剩下的的物种则开始了新的演化征程,并最终演化出了今天的人类,也就是我们。
恐龙为什么没能进化出智慧?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从猿到人不过500万年,在恐龙们存在了至少1.6亿年的情况下,为何它们没能进化出足够的智慧变成“恐龙文明”呢?
毕竟从“第一头恐龙到最后一头恐龙”之间是1.6亿年的漫长岁月,而人类真正成为人类不过几十万年,成体系的文明一万年前才产生,用科学技术改天换地的时间也不过300年左右,总之所有数据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人类在短时间内进化出了智慧产生了文明,而恐龙在1.6亿年间的漫长岁月中“似乎停止进化了”
智慧是生物演化的终极目标吗?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总是先入为主地把智慧当作衡量物种“先进与否”的标准,但“智慧”或者说“更聪明的大脑”从来都不是生物进化的目标,生物针对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所有演化,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的在新环境中活下去,人类的智慧也好恐龙们的形体也罢,都是“更好的活下去”这个目标的外在表现或者副产品。
总体而言,生物总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去演化,由于人类出现之前还没有物种可以大规模改变环境,所以人类之前的生物基本上只能随环境改变而被动演化。
如果把生物被动演化的过程,当作游戏里的“加属性点”来看的话,在恐龙们生存的那1.6亿年里,性价比最高的“加点(演化)”方式就是不断扩大体型和战斗力。
尽管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形体小巧的伤齿龙具备较高智商,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化出“恐龙文明”,但放眼整个恐龙族,更大的暴力仍然是演化主流,伤齿龙们也远没有“沦落”到非得用脑子的地步。
人类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今天的人类以及人类祖先的单体战斗力就是都很一般,先天的形体大小决定了人类祖先不可能效仿恐龙,把属性点全加到肉体力量上,这样做收益太低而且也不匹配当时的生存环境。
总而言之,由于形体和骨骼等限制,人类祖先只能把属性点都加在智力上,但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初期阶段”,想“重点培养大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但消耗的食物能量却占全身的20~30%,这意味着在没有稳定食物来源的情况下,人类祖先根本没有进化大脑的机会。
植物“拯救“了人类从早期的狩猎为生,到后来圈地种地为生,植物让人类安定了下来,大型聚居地也因植物而出现,大脑在获得足够能量并且还能和聚居地众多大脑交流的情况下,开始逐渐发达起来。
大脑逐步进化带来的智力优势,让人类成为了生物圈中一枝独秀的存在,这种优势随着人类祖先走出非洲,也慢慢扩散到了全球,并对沿途所有物种形成了“降维打击”,从此地球生物的演化方向变成了两个,一个自然选择,一个人为选择。
天时地利人和非洲大陆的生存环境,先天战五渣的人类祖先,因直立行走而解放的上肢和灵活的手指,杂食和群居的特性,种种原因伴随着种种机遇才造就了后来的人类和今天的我们。
《三体》中人类被圈禁在澳大利亚后,“走出非洲,走了七万年,最后走进澳大利亚”,成了濒临绝境的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
当科幻照进现实,今天和未来的人类有可能团灭在地球吗,或者说遍布全球之后,人类又该向何处去?
刘慈欣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宇宙中至少有10万个地球,我们人类何必在现在的地球上苦熬?”
言外之意就是,生于地球未必要一直活在地球,在明知道宇宙中还有千千万万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自闭”对文明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不论真实的宇宙是不是黑暗森林,人类文明都应该积极向外扩张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