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大队部把电影放

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大队部把电影放

首页模拟经营旮旯电影院游戏更新时间:2024-05-11
文:沅水 儿时的老家因为穷因为偏僻,县里的电影放映队一年里难得去几次。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常宝唱的“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从我们口里唱出来,就成了“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大队部把电影放。”

乡下放电影,想都不用想是在露天,镶了黑边的银幕在树干或竹竿上绑紧,如果没有树和房屋的隔挡,隔老远就望的到。望到了,就心里痒痒的,晚饭便三扒两搅,鼓眼一吞。晚饭若是做的迟了,就不愿等,会饿着肚子去看电影。放映过程中,常见有端了饭碗的大人们朝着黑压压的人群喊自家小孩的名字,被喊到了的就起身躬腰朝场外走,一百个不情愿,接过饭碗,还怪大人打扰了自己看电影。

上世纪70年代的乡下,文化生活几近于零,收听高音广播算是一项娱乐活动。高挂在电线杆上、大树上的高音喇叭播的最多的是八个样板戏唱段,那真是耳朵都听起茧来。因此,一听说有电影看,大人小孩都高兴。大人们高兴是高兴,但不会跑远,只限于屋门口,去时会带条小板凳或靠背椅。瘾重大于体重的小孩子就不同了,不光本大队放电影必看,临近大队或公社放电影也不会错过,且还喜欢“鬼邀伴”,一路上大呼小叫着,看电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有月光或无月光的夜里,一般都不会带着亮走,打手电筒的那是家里条件好的。总喜欢抄近路,走田堰堘,穿庄稼地,跨机耕道,挤挤挨挨你追我赶,弄得不好就踩两脚稀泥巴。

离开映时间还早,要么你追我赶打打闹闹,要么在树上,在稻草垛上,在棉梗堆上占据有利位置,嚼着炒蚕豆,或掰着整只的向日葵吃生的。其实,不抢占高处也是能看得清楚的,这只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安安静静地坐在人群里就失去了一份自由自在的乐趣。

放电影的晚上怕刮风,风中的银幕成波浪形,上面的物、景、人就变形了,如哈哈镜的效果。最怕是下雨,淋的落汤鸡事小,看半截片子太丧气。听去过城里的人讲,那里有红砖水泥砌成的电影院,吹风落雨不碍事。电影院不光有楼上楼下两层,地面还是斜的,坐在后排的不搭凳不踮脚也看得清,真是好生羡慕。 好长一段时间里,我莫名地想着这样一个问题:坐在电影院的楼上跟坐在树上,不晓得哪个高些。

乡下的露天电影一律的窄银幕、黑白片,叫花子不嫌饭馊,个个看得津津有味,看过了的再看、又看、还看,一遍一遍“炒现饭”,硬是没有一个看厌的时候。能看厌么?厌了就没得看了。

放映机就架设在观众堆里,吱吱作响,一束强烈的光线掠过人的头顶直射银幕,有调皮捣蛋的把两只手高举着伸进光里乱舞,手被无限放大到银幕上。

放正片之前先要放“新闻简报”,其实,“简报”倒是名副其实,“新闻”却是过时了的旧闻。比如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我国哪里哪里,关于他的“新闻”片子就有一些,尽管他是*请来的常住贵客,那副尊容看多了也腻味。

我不晓得那时的城里人看些什么片子,在我的乡下老家,看来看去的除了样板戏,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故事片。记忆里,看的次数最多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奇袭等,对那些影片,其故事情节烂熟于心,而且好多片段演员刚张嘴,我们就念得出对白,连口型都对得上,不像如今有些译制片,声音跟嘴型有时不在一个节拍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到了县城里生活。县城的电影院里经常放电影,但也难得有新片子,进口片子以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的居多。无论国产片外国片,其题材都单一,有顺口溜为证: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的搂搂抱抱,越南的飞机大炮。

乡下看电影,“官方”会在高音喇叭里播出消息,有时喇叭故障,就靠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消息的可靠性有多大,那就靠你自己拿捏了。有时紧赶慢赶赶到目的地,清清静静,鬼都见不到一个,就晓得上了“斗把鬼”的当。打回转的时候,碰见还有人步我们的后尘,就装出开心的样子,说可惜是看过了的片子,不想看了。那人若问是什么片子,就信口开河,说一个还没在乡下放映过的。那人的胃口被吊起,说,这个片子都不看还看么得?

去邻近的周口公社前进大队看电影,是要过渡的。一次散场后挤渡船,有伙伴掉到了河里,好在不是旱鸭子,有惊无险。

三伏天进电影院看一整场电影,那是要出一身老汗的。那时没有空调一说,电风扇也只有寥寥几台,形同点缀,如果你的座位不是正对着电风扇,那电风扇转不转,转快转满就与你没什么关系了。放映大厅是封闭的,进出口都有厚厚的帘子遮挡着,电风扇只是把混合有汗味烟臭味的空气一顿乱搅,让坐着看电影的多少得到些心里安慰。此时此刻,一身泥巴味的我就无限地怀念起在乡下看露天电影,那时无论坐或站,吹到的都是凉爽的自然风,风来自河边、田间、地头,带着水草和农作物的清香,闻着就舒服。

县城的电影院每逢放新片子就一票难求,售票窗口被挤爆,谁能搞到紧俏的电影票,也会被人看着“有本事”。朝鲜片子«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刚上映时,那票紧俏了得。找不到人开后门的,就只能到电影院打听还会放几场?

“过来人”应当还记得,«卖花姑娘»是那个年代最煽情的,也是赚取观众眼泪最多的外国片子之一。放映过程中抹眼泪、擤鼻涕的一些,甚至还有哭得稀里哗啦的。看过了的总会提醒没看过的,带条小手帕进电影院。

进放映厅的门难得有不挤的时候。挤是有道理的,那时都是门口检票,检票的通常都有三两个人,严防死守,虽怕有“漏网之鱼”。过了那道门,有票的你去找座位,没票的找个旮旯里站着,电影院工作人员一般不会找你的麻烦。因此,就有人在门口故意推推搡搡,造成混乱,以便趁机乱坨。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工作的湘潭还有露天电影作为影院电影的补充,不像乡下,此时的露天电影是要买票才能看的,票价比影院里的便宜,几分钱、角把钱一张。然而便宜无好货,

现场浇铸的长条水泥凳子,绷硬的不讲,还一点都不光烫,穿料子裤的起身时莫用大了劲,免得扯出丝来。如果你嫌邋遢,最好带张报纸垫屁股。

如今的城市和乡下都依旧还有露天电影,只不过乡下的露天电影是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为招待亲朋,答谢亲友而请的放映队;而城市的露天电影,是电影节上为推荐影片搞的宣传活动。

社会飞快地发展,几十年后的今天,无论城乡,几乎家家有了彩色电视机,手机也几乎是人手一部,看个电影、电视剧那是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新片上映,电影院一票难求的现象很难一见了,如我所在地区的影院优惠活动一些,影院门前依旧是门可罗雀。这些个影院的设施均可用“豪华”二字来形容,4D、5D、ND电影应有尽有,还设了情侣包厢什么的,可票价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