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琼瑶阿姨写的梅花三弄家喻户晓,真正古曲梅花三弄的作者桓伊知道的人却不多,但桓伊的精彩人生可一点不亚于琼瑶笔下的故事。
桓伊字叔夏,谯国桓氏人(今安徽宿州一带),和东晋权臣桓温属一族不同分支。其父桓景为东晋时期名士、音乐家,做过丹阳尹等官职。

一 剑胆琴心
桓伊少年时期随父亲来到南岳衡山脚下定居,在此读书、习武长达十余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衡山期间,桓伊有位老师董先生家,是东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后裔,精通辞书文章,数术,天文、擅长音乐旋律;刀、枪、剑、盾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桓伊平时除跟随董先生学文习武之外,闲遐之时,便带着董先生的孙女董梅到周围的山水间、树木草丛中到处嬉闹玩耍,两小无猜,结下情谊。桓伊长大功成名就后也顺理成章娶董梅为妻。

二 淝水之战
公元371年,咸安元年,桓伊任淮南太守,前秦派张蚝、王鉴率三万大军入侵淮南,被他设计伏击,几乎全歼前秦军。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坚率80万大军兵临城下,企图灭了东晋,一统天下。当苻坚大军压境之时,身为西中郎将的桓伊挺身而出,率领西府军和谢玄的北府军并肩作战,多次在鼓角连鸣中厮*冲锋,屡立大功,最终以少胜多,击溃前秦八十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淝水之战”。
三 魏晋风流

三 梅花三弄
桓伊虽功勋赫赫,战功累累,但他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从不居功自傲。一天,“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泊船秦淮河边,恰巧桓伊从路上经过。王徽之早听说过桓伊的名声,就派仆人前去致意,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而桓伊似乎也听过王徽之的名号,所以,很谦逊地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笛声悠扬,曲意深长。这就是《梅花三弄》的原曲。而桓伊也很有意思,吹完后一言不发,直接上车就走了。全程二人一句话也没说。

四 高歌劝谏
东晋宰相谢安为小人所不喜,他们常在孝武帝面前诋毁谢安,此时的谢安功勋卓著,孝武帝便对他起了猜忌之心。一日,晋孝武帝在宫中摆宴,桓伊、谢安都侍坐在旁。桓伊借机唱了曹植的《怨歌行》,表达的是曹植受到魏明帝曹睿的猜忌,无法排解心中的忧伤愤懑之情。孝武帝当然听出了桓伊的弦外之音,不禁面露愧色。谢安呢,更是感动的眼泪泗流以致沾湿了衣襟,他起身坐到桓伊的身边,用双手理顺桓伊的长须,动容地说:“使君于此不凡!”意思是仅从这件事你的举动,就注定你不同于凡人!
五 忠肝义胆
桓伊晚年任江州刺史,体恤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上交六百套铠甲,他在奏疏中写道这六百套铠甲都是他在参加历届战争时收集而来的、敌人逃跑时丢弃的器械,经过多年修整,已经完好如初,因此上交朝廷,以备使用,孝武帝看了深受感动。桓伊就是这样集豪情、才情、柔情于一身的偶像。正所谓“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