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
第一,自然景观描写吻合。
《桃花源记》当中提到了“桑竹垂馀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那么,这个桑竹到底在哪里?
经过多方面考证,陈寅恪认为,桑竹所在的地方就是灵宝。灵宝市西边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稠桑原,这个村子桑竹数量很多,和陶渊明记载的情况相对吻合。
上图_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
第二,各种史料的综合考证。
《水经注》当中提到,桃源所在的地方是阌乡县。而阌乡县在1954年行政区划调整的时候和灵宝合并了,所以桃源在今天的灵宝。
除了《水经注》有史料依据作为支撑,还有以下史料为桃源县在灵宝作为依据证明。
唐宪宗时期有一本著名的地理学专著叫做《元和郡县图志》,作者为唐代著名的学者和宰相李吉甫。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价《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既然能被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体例亦为最善”,那就说明李吉甫在撰写《元和郡县图志》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所写的东西在史料价值上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对桃花源原型地点考察方面也有一定的权威性。
《元和郡县图志》提到了,桃源在灵宝(阌乡县) 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这个资料很明显的说明,桃源县在今天的灵宝境内,和《水经注》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另根据已经合并到灵宝市的阌乡县县志记载,灵宝有个景观就是十里桃花。在古代的灵宝,能看到成片成片的桃花开放。
而且,上述《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的有关史料在《山海经》当中还能得到证明,《山海经》记载:又西九里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陈寅恪考证,夸父山在今天的灵宝,夸父山的北边有桃林。桃林在今天的灵宝。
上图_ 八王之乱
第三,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当中提到的村庄,是晋朝八王之乱后,老百姓为躲避战乱在地处山区但水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修建的村庄。而今天的灵宝市有很多类似的村庄。
第四,陈寅恪考证,檀山坞这个地方是一个地形险要但风景秀美的地方。
公元417年,刘裕派出将领戴延之执行作战任务。戴延之率部经过皇天源抵达檀山坞后返回了。而陶渊明本人写的诗歌《赠羊长史》,这个“羊长史”极有可能是一位跟随刘裕作战的将领。他在执行作战的过程中经过灵宝风景秀美有桃花的地方,而这些地方的美景被陶渊明和羊长史的交往所得知。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思所想,以灵宝境内的桃林桃花景色为原型,写下了《桃花源记》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第五,桃花源空旷平摊的地形和皇天源的地形比较接近。
檀山坞的地形情况和《桃花源记》提到的相对复杂的地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得复路”描述接近。而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提到的秦,是前秦而非公元前221年统一华夏的秦帝国。
通过以上的论断证据,陈寅恪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灵宝市。
中国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迹地。据史料记载,西汉高祖始设武陵郡,东汉建武六年迁郡治于索县(今常德市鼎城区),后虽几经变迁,但范围依旧在常德地区。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中所表述的桃花源即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的中国桃花源旅游区,且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课本中,也都注释陶渊明误入的桃花源为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