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世界的人性从何崩塌?由心理学看《尸速列车:感染半岛》

末日世界的人性从何崩塌?由心理学看《尸速列车:感染半岛》

首页模拟经营僵尸流浪者游戏更新时间:2024-04-26

《尸速列车:感染半岛》电影宣传海报

今年夏天,由于 COVID-19 疫情的缘故,许多电影纷纷改期延档,许久不见的全球大瘟疫大幅来袭,唤起我们对于世界末日的恐惧感。暑假顶着疫情上映的《尸速列车:感染半岛》就是个架设在末日世界的故事。

延续前作《尸速列车》僵尸病毒爆发的设定,我们看见四年后,被国际放弃的朝鲜半岛沦为一片废墟,来不及撤离的活人只能被迫与数以万计的僵尸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衍变出诡异的微妙平衡

“人类文明毁灭需要多久?失去了哪些因子会让人类失去秩序呢?”

一年?一个月?一天?这或许不是一般人茶余饭后会去思考的事情,但现在才过了一半的 2020 年却用各种方式把这个念头塞进我们脑中。或许是因缘巧合,这段时间娱乐媒体也出现大量与「末日」相关的 IP,不管是电影电视、游戏动漫都充斥着劫后余生的惨烈,角色们在绝望中寻找仅存的光明。

在《尸速列车:感染半岛》的故事中,被南韩政府当成弃子的631 部队经过4 年的挣扎,终于在满是僵尸的城市里清理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安全区域,然而代价却是他们的「理性」。电影中用相当极端的手法展现人性的黑暗面,却也让我们不禁怀疑:人性真的有这么容易崩塌吗?

《尸速列车:感染半岛》剧照

在架空的末日世界里,我们对「人」的想象往往也会失去现实感。 「那只是电影,所以不会发生在现实世界」一直是我们看末日片、灾难片甚至是恐怖片时用来安慰自己的说词,但是这样的余裕,似乎在过去半年被狠狠打破了。

警告:以下有电影《尸速列车》《尸速列车:感染半岛》《尸乐园》、游戏《最后生还者》《奇妙人生》剧情描述


人性如何开始崩塌? 「安全感」与文明

从《尸速列车》到《尸速列车:感染半岛》,导演延尚昊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一直是牵动观众心神的看点之一。尸速列车的世界里,没有超现实的完人,每个角色都只是被拖入恶梦的普通人。他们都有自己重视的事物与原则,也同样在生死交关之际表现出自私自利的黑暗面。

《尸速列车》电影海报

例如《尸速列车》的相华(马东石饰)、硕宇(孔刘饰)以及容锡(金义圣饰)三位角色,便各自代表了不同程度的无私与自私。我们深受相华为了陌生人挺身而出的英姿感动,理解硕宇为了女儿舍弃他人的父爱,同时唾弃容锡为了自保排挤主角一行人的行径。但是当危机真的来到面前,我们有多少人愿意冒着风险去当相华、又有多少人会变成那个自私的容锡或硕宇?

2020 年并不是个好年 ── 我想这句话应该没什么争议。光是仍在蔓延的疫情就让许多商业巨擎被迫转型或宣告*,产生出数以万计的失业人口。除了经济体系崩塌,为了争抢资源衍生的社会问题也相当吓人。相较于国际的现况,台湾目前还堪称安定,但前段也曾几则网路谣言就搞得全台卫生纸、卫生棉乃至于纸尿布全部缺货的荒谬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冲动?说穿了还是「不安全感」在作祟。

作为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安全感并不是个能被客观评估的东西,却对我们的生活有无法忽视的影响。安全感来自生活的规律与稳定,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打造出舒适圈,安全感也会随之产生;反之,当我们不再有办法维持旧有生活,或是生活环境出现剧烈变化,原有的安全感也会随之瓦解。

《尸速列车》剧照

末日来临时,最先崩塌的其实不是文明或科技,而是每个人心中看似稳健、其实比玻璃心还玻璃的安全感。

当生活开始脱离掌控,我们便会试图用各种事物填补不安,就像是走钢索时一旦重心偏移就会下意识地使劲把身体拉回原位。过去已经有许多研究发现生活压力与物质滥用(例如烟、酒、毒品)以及其他问题行为的连结有「压力贺尔蒙」之称的皮质醇(cortisol)是人体用来应对压力的重要内分泌物,但若浓度太高也会造成我们变得易怒、出现异常的攻击性。

《尸速列车》里与僵尸挤在狭小车厢的压迫感至今仍是许多粉丝津津乐道的感官刺激。除了编剧刻意安排的情绪堆叠,每个角色都在生存压力下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使得冲突越演越激烈、最后让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末日来临时,最先崩塌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安全感

然而《尸速列车》的时间轴最多也就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尸速列车:感染半岛》中被政府遗弃在朝鲜半岛的631 部队要面对的却是长达数年的不安感。

无处可逃的 631 部队为了生存,只能强忍着随时都可能被咬、变成怪物的恐惧。虽然从电影中看不到太多压力后创伤症候群(PTSD)的症状,但如此异常的高压势必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创伤,进而影响他们的大小决策。到最后,早已扭曲631部队只能用最直接也最极端的方式排解不安:把恐惧来源变成自己可控的事物。

因此他们反过来豢养僵尸、搭建僵尸斗技场,迫使外人代替自己去承受那可怕的命运。这不只是残忍,还有早已过量却又无处发泄的负面情绪。可预见的未来全都是荒芜与死亡,631 部队只能龟缩在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舒适圈里、活一天算一天。

这也是后末日 IP 里常见的势力典型之一:对未来无望、用消极玩乐的心态面对荒芜。相似设定的还有《最后生还者》二代的蛇帮(就是在圣塔芭芭拉抓流浪者给僵尸咬的帮派……咦?),或是《尸乐园》里面为了奶油蛋糕奋不顾身的塔拉哈西跟招摇撞骗的姊妹档。

《尸速列车:感染半岛》剧照

丧失对未来的安全感,造成的影响不止于此。 《尸速列车:感染半岛》的主角政锡(姜栋元饰)讽刺地「有幸」逃出生天,却同样过着消极、丧失人生方向的生活,久而久之心中的生命之火也随之黯淡。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尸速列车:感染半岛》的 631 部队成员跟主角郑锡其实很像,一举一动看似正常,却都少了最基本的「生命力」。身为被政府放弃的士兵,631 部队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用正常管道回归文明世界,因此找不到为「明天」的动机;失去家人又被国家当成贱民对待的政策,则是失去了人生目标、更没有值得保护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

重返半岛带回美金以获得250 万分红看似诱人,但是对早就心如死灰的政锡来说,他追求的或许只是一个能死在家乡的契机,向那些他没能拯救的人赎罪。直到遇见曾经被丢下的敏晶(李贞贤饰)一家人,他苟活至今的生命才开始有了新的意义。

当黑暗来临,才能凸显出光明

《尸速列车:感染半岛》的政锡在电影的开头绝对不是一个「英雄」。当他狠心无视抱着女儿的敏晶,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自私、软弱的凡人。然而即便政锡有子弹打不完的手枪还有开挂一般的准度,却也阻止不了偷渡上来的被感染者把船舱变成人间炼狱。

自私与自私之间的因果循环,也成为电影沉重的基调。

人终归是自私的动物,在《尸速列车》这种一不小心就会死得很难看的高压环境更是如此。 「我们」的重要性会在不安感与生存压力驱使下被无限放大,心中衡量是非的天秤也渐渐倾倒,凸显出真正的追求。不过这样的自私也不必然是「恶」的表现,有时反而能展现最真挚的人性光辉。

虽然不是末日后世界,却有相似氛围的漫画《20 世纪少年》有一段让我非常喜欢的话:

所谓的「坚强」,就是了解「脆弱」;而「脆弱」就是「胆小」;

胆小就是「拥有重要的东西」;而「拥有重要的东西」就是「坚强」。

比如《尸速列车》的徐硕宇、《最后生还者》的乔尔都为了保护女儿不择手段,后者更是单枪匹马直接葬送了可能拯救无数人的希望。他们的某些所作所为都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善举,但是那份想要守护什么的决心,却是我们能够理解、甚至认同的。

或者说正因为自私,我们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保护对自己无比重要的人事物。

2015 年横扫许多游戏大奖的《奇妙人生》(Life Is Strange)对于同样的问题,甚至给玩家出了一个究极的两难:是要牺牲故乡拯救知心好友(或伴侣,看你推不推百合),或是放任对方死去换取家园平安?

有趣的是,根据游戏工作室给出的统计数据,2 种结局的选择人数比例其实非常接近,有一度甚至来到惊人的 1:1。每位玩家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正确选择」,时至今日还争论不休,网络上两方拥护者引经据典、绞尽脑汁所写的论述甚至都能出好几本学位论文了。但不论是哪一派,其初衷都是为了「守护」做出极大牺牲,让我们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胃也隐隐作痛。

《最后生还者》的民兵火萤(Fireflies)有一句箴言:「当你迷失于黑暗,记得寻找光明。」(When you’re lost in the dark, look for the light.)。人是一种既脆弱又坚韧的生物,我们会因为鸡毛蒜皮小事玻璃心碎,或是没来由地冲动、铸下大祸;但我们也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照亮他人黑暗的那盏灯。

《最后生还者》的民兵火萤的符号

虽然末日后的世界早就没有公理正义,却不妨碍我们展现属于人性的光辉。一开始坚持做出「最合理」决定却失去所有的政锡,在电影的最后终于听从内心的呼喊,尽全力拯救他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新家人。也许他救不出敏晶,甚至会害得自己也死在僵尸堆里,但是就像《最后生还者》选择背弃世界的乔尔,此时驱动他们绝非「正确」与「逻辑」,而是最根本的人性。

《尸速列车:感染半岛》剧照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