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小店》的「参与式纪录」

《加油!小店》的「参与式纪录」

首页模拟经营加油小店更新时间:2024-04-11

昨天,东方卫视上档了一部公益纪实节目——

《加油!小店》

透过这档节目,让1号对「纪实」有了更深一层也更新一度的理解:

传统纪实,其实多是「非参与式纪实」,它是记录客体的旁观者,客观反映现实,但不影响现实;

但《加油!小店》是「参与式纪实」,它既是作为客体旁观,也作为主体参与,既客观记录现实,又积极改变现实,形成一种游走在主体与客体间、旁观与参与间的,更加「积极」的记录方式。

为什么要做「参与式纪实」?

那么,为什么不用传统纪实手法,而是要用这种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参与式纪实」手法,来做《加油!小店》呢?

因为前者只记录不改变;而后者既记录也改变。

而对于目前城市中的小店而言,它们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既需要记录,被看到;也需要改变,求生存。

一方面,需要让人们如实地看到小店在城市中,真实存在的样子。

它有它的意义。

就像《加油!小店》第一期开篇群访了无数上海小店主,每个小店主都赋予了小店各自的意义——

一位服装小店主说,「我想把这家店做成百年老店」;

一位意大利裔冰激凌小店主说,「我们住在这片区域,想为邻居做些事情。用意大利话说,『有邻居就有小店』」;

一位面馆小店主说,「希望通过美食,把西安的人文、文化,传递给食客们」。

这些意义之中,既有个人的奋斗与情怀,也有邻里的奉献与友爱,亦有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就像节目开篇一句非常有哲思的旁白:「如果说,都市是一个巨人,那么,小店就是巨人的毛细血管」,城市的理想、城市的荣光、城市的生命力,其实,就是从无数作为个体的小店中,涌现而出。

它有它的情怀。

店不在大,有情怀则美好。一家小店之中,可能也有大师,可能也有大志。

比如第一期记录的上海市泰兴路的烧腊店「蓁丰道」,店主是一位63岁的香港大厨周师傅,从业半个世纪的他,曾经做到香港顶级酒店大师傅、香港女首富的私人厨师。

他之所以选择开店,一方面,是出于「理」,他认为原先酒店食材不行,但总经理觉得没问题,所以他就脱下衣服不干了,「我觉得我都六十多岁的人了,不能让人觉得我炒的菜不行,不想晚节不保。我做人有我的执着」。而这家蓁丰道,就在践行他对食材精挑细选的理念,「供应商我们去挑,要去试鸡有没有鸡的味道,吃鸡没有鸡香味,我不认为这是鸡。」

另一方面,是出于「情」。在周师傅的认知中,世上最好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关怀的味道,是用心的味道,「我想问你,全世界公认的厨师是谁?妈妈。真的,妈妈不会随便在菜市场,买一些不新鲜的东西回来,也不会捡那些菜壳给你吃,妈妈永远是买最好的,妈妈是最用心的」,周师傅说。而妈妈的味道,也成了他的厨艺哲学。

同时,妈妈的味道,就是他味蕾想象中上海的味道。「现在在上海吃的东西,都是妈妈和外婆煮给我吃过的东西,又有了那种亲切感。」食物,不仅传递着人与人的亲情,也连接了人与城市的命运,周师傅开这家店,「是想知道妈妈年轻的时候,上海的风味、环境是什么样的,回味一下」,而这家小店,就是「我与妈妈的情感连接,想把它开得很好很好。」

但它,也有它的困境。

即使是这么有意义,这么有情怀的小店,仍然会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这些面临困境的小店,往往面临着内外之困。

一方面,是内在的认知之困。比如「蓁丰道」的周师傅,虽然他有一身厨艺的本事,但是,他是技术性人才,而非经营型人才,对于品牌、对于宣传,他其实也是有认知短板的。

另一方面,则是外在的环境之困。城市之大,众声喧哗。当我们的时代,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向了物质充沛的时代,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选择过剩、决策之难,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小店们,既有意义、又有情怀,但也有困境,所以,东方卫视并不满足于作壁上观的「呈现」,虽然「呈现」也会在更长周期内帮助纾困,但其实每天面临生与死、开与闭之间考验的小店实在太多,东方卫视想做的,还是跟小店的生死开闭抢时间,所以,一边客观真实地呈现,一边深度沉浸地参与。

而这样的公益服务,东方卫视并不陌生,已然很轻车熟路了。连续八年播出《梦想改造家》,持续输出公益服务的态度,树立了多位设计师的影响,成为公益服务类节目的典范。这次,东方卫视又推出全新帮扶小店节目《加油小店》,不再是从外观上进行改造,而是从经营理念上给予帮助、从小店主心理上注入力量,重拾城市烟火气,体现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

怎么做「参与式纪实」?

那么,纪实节目如何参与进去呢?

首先,节目组安排了三批「参与者」。

第一批,是「加油团」,由6位热血青年组成,他们之中,覆盖各种能够实际帮得上忙的专业,比如金融、会计、自媒体等,而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温暖地陪伴、真诚地加油。

比如,同是有沪港两地背景的加油团成员涂毓麟,在知道周师傅的愿望,就是找到他妈妈年轻时的老味道,就带着还不那么熟悉的周师傅走街串巷,吃了一天的上海风味,沪式月饼、上海生煎包、葱油拌面......用食物治愈焦虑中的周师傅。

比如,办专家试吃会的前夜,两位年轻人特地带来外卖,为还在担心明天情况的周师傅加油;而在专家试吃会完毕之后,为让周师傅放松下来,从第二现场到第一现场的过程中,加油团的年轻人们,像保安护送大明星一样开玩笑地说:「对不起,不能拍照」,用幽默化解他的局促。

第二批,是「顾问团」。他们之中,有有政协委员、有资深媒体人、企业创始人、有经管学教授,有的有人脉,有的有经验,有的有学识。他们能从各个宏观层面,给到小店帮助,比如香港会计师公会前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赵丽娟女士,她能通过社群,发动更多在沪的香港人来试试老家的味道。

第三批,是「专家团」。相比于顾问团来于各行各业,专家团则更集中于一个行当。比如这一期的小店是美食类的小店,因此这个专家团就全都是美食向的专家。因此,他们就能给到小店更加具象的、更能实操的建议。有的专家建议,可以把小店非常有特色的梅子酱做成单品,甚至可以把周师傅的IP印在上面;有的专家建议,可以在小店白墙上画出小店的品牌故事,把周师傅从业五十年的「卖点」故事化。

所以,这三批「参与者」,是从三个维度为小店加油,有的暖心地陪伴,有的宏观地提示,有的具象地建议。

而在这个参与过程中,1号认为《加油!小店》做得最棒的是,它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参与」,所以,完全没有喧宾夺主,所有的加油团、顾问团、专家团,都是服务于小店和小店主的,后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你所看到的《加油!小店》,不只是围绕着一件事——「三拨人帮着一群人,做了什么改变」,而还是立足于一家小店、一位小店主。

你看到了一位那么鲜活、那么值得我们为之加油的人物——周师傅。你看到了他的惆怅、他的失意,你也看到了他的理想、他的情怀,正是这样一个挣扎的理想主义者,才值得我们为之加油。

「参与式纪实」有什么意义?

「参与式纪实」,其实,是一种更有「民生精神」的纪实主义手法。

不但反映现实,还在反映现实的同时推动现实,更有积极性,更有行动力。

这种「民生精神」,是流动在三者之间的——

一方面,是能实际帮助小店纾困。

恰如「蓁丰道」的周师傅所坦言的那样,他之所以向节目组发出了「着急令」,寻求节目组的「加油」,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他们的小店能够增加收入,能够继续经营下去。

「蓁丰道」当然是一个特例,一个刚从香港来上海、有着宝藏厨师的小店,但是,它也是一个代表。一个偌大的上海,小店虽然千千万万,但是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纾困的方式也有共通的。

比如,在这个年代中,做小店都要有品牌意识、传播意识。以前的老话是,要致富,先修路。现在的新法则是,要致富,先宣传。

第一期中,《加油!小店》帮助「蓁丰道」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围绕着宣传思维来做的,第一个是举办「专家试吃会」,请在餐饮行业拥有话语权的美食评论家和榜单评委来试吃评判,「先要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才会让大众特意去尝试」,加油团成员说;第二个是举办「地推试吃会」,从小店里走出去,让更多人关注到。

这两个招,都是有「迁徙作用」的实操方法,对于其他面临同样本事过硬而宣传不够的宝藏小店,都有参考意义。而《加油!小店》的理念,就是在各行各业的小店中,选取若干宝藏小店作为打样,作为代表,给到一些可以举一反三的建议。

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老百姓更好享受城市服务。

这几年来,「探店」成为了新媒体中,一个非常流行、非常热门的内容品类。

它的流行背后,其实就是折射了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大家都期待能够找到更有品质、更有情怀、更有新意的宝藏小店。

然而,对探店已经成为了一个商业模式,未必完全客观,东方卫视通过《加油!小店》这档公益节目,其实做的就是一个代表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番茄探店严选」,帮助人们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找到最值得市民朋友关注、最值得继续好好生存下去的好店。

所以,《加油!小店》,其实就是把小店的需求与人民的需求,进行了一个连接,同时也做了一层把关。

这个「民生」,对于小店来说,是「生计」,好好地经营下去;对于百姓来说,是「生活」,好好地享受生活。

1号结语

其实,对于东方卫视来说,这种带有「民生精神」的创新,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能够留意到,东方卫视持续地探索各种各样扶持本地民生的媒体行动,从「五五大直播」的形式,到「参与式纪实」的形式,一直在创新,一直在延续。

国际化的同时不忘本土,都市化的同时不忘民生,这,就是东方卫视的媒体品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