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王林红)远看一片水蓝蓝,岸边鲜花红艳艳。在河北省井陉县冶河湿地公园,从外地来井陉游玩的王女士说:“井陉这几年的环境变化真大,公园真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的千年古县——河北省井陉县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近日,井陉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秋的井陉,风景优美。
优化布局 废弃矿山变绿洲
“没治理前,这里光秃秃的,凹凸不平,进出的路也都是土沟,遇上刮风下雨天儿,那可不得了。”茂鑫矿业工作人员高国卫介绍说,现在,这里种上了绿植,空气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记者在位于井陉县微水镇良河东村的2号矿采访时,遇到正在矿区值班的高国卫,他对附近的变化了如指掌。
“这个2号矿是我们开展矿山整合*后,9个矿区之一。”井陉县生态文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国建介绍说,该矿区坚持边开采、边治理的管理模式,对山梁式的山体采取1米到1.2米的阶梯式复土,进行灌木种植,目前,已完成修复面积300亩。
2号矿“茂鑫矿业”是井陉县开展矿山整合*后,9个矿区之一。
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因矿而兴。长时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井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也带来一系列地质环境“烦恼”。
“矿山开采压占和损毁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和少量耕地。”刘国建说,过去,矿山布局分散,开采方式简单,管理理念落后,无主矿山无人修复,致使荒山遍布、满目疮痍。
锚定绿色作底,井陉县从“先发”“先觉”走向“先行”。2017年,井陉县开始进行矿山整合、修复工作。
2017年,井陉县痛定思痛,开始进行矿山整合、修复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千金。”刘国建表示,他们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选整合主体,将46家持证矿山*出让,整合为6个采矿权。“预计整合完成后可以实现年产90亿元、税收4亿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利用部分筹措资金,我们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修复模式,对221处矿山迹地进行生态修复,预计明年年底可完成全部工程项目。”刘国建说,届时,不仅可以彻底补齐几十年的环境欠账,还可以盘活建设用地5945亩、农业用地3267亩、新增绿地1.1万亩。
生态建设永无止境。除了矿山修复外,井陉县还开展了一系列封山育林等增绿行动。近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递增,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超过60%,“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正在形成。
随着设备的改造升级,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的混料车间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不破不立 传统产业华丽蝶变
走进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的混料车间,干净、整洁,偌大的生产线上只有两三个工人在操作按钮。这里,已经实现智能化生产。
“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后,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一线工人减少了三分之一,同时,产品的质量达到了新高度。”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偶红介绍说。
这些改变都要从井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严格产能控制、硬化退出机制、突出行业引领、带动脱胎换骨”的发展思路说起。
井陉县将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为18家,制定了21项标准统一纳入行业管理。
过去,井陉“靠山吃山、靠路吃路”,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晋煤外运主要通道优势,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钙镁产业聚集区和全国最大的煤炭二级交易市场。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一白一黑”产业。
“高峰时期,全县有400多个矿山,50多家碳酸钙企业,500余家煤场。”井陉县碳酸钙镁行业协会会长郝志刚介绍说,矿山开采“千疮百孔”,生态破坏面积长期居于石家庄地区首位,而运煤、洗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让外地人不愿来,让本地人“不敢晒衣被”。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在产能压减的情况下,井陉县钙镁行业经济效益不降反升。
面对困境,井陉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1亿元,撬动企业资金3.5亿元,将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为18家,制定了21项标准统一纳入行业管理,并全部实现能源替代。同时,他们通过“公转铁”促进“一黑”转产转型,实现了煤炭贸易向大运量、环保型物流园区集中。
“在产能压减的情况下,我们钙镁行业经济效益不降反升,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减少。”井陉县碳酸钙镁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马永山表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监测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井陉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8.85下降到6.81,PM2.5平均浓度由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
生态好了,来井陉旅游的人也多啦!
一步一景 生态路网助农增收
青山隐隐,碧水迢迢;深秋的井陉,山水并秀,一步一景。
行走在井陉“太行天路”上,群山、密林、村落、梯田尽收眼底,古村古韵、山川景色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这条全长60.4公里的旅游环路,将‘穷山沟’和外面的世界连通了起来,带火了沿线27个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旅游,被人们称为井陉太行‘天路’。”刘国建介绍说,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整个“天路”沿线是井陉贫困人口集聚区,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传统村落片区的核心区。
2018年10月1日,井陉“太行天路”全线通车。
“2016年,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县提出了‘合作修路’。”刘国建回忆说,其实就是各乡镇、村筹资、筹劳修路基,县里把挤出的钱补贴路面铺油。
“人心齐,泰山移。”2018年10月1日,这条路全线通车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在太行天路沿线的史家驿站,附近很多村民在销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
“我们是从苍岩山村来的,之前就在自家村子卖山货,一天也就能挣20来块钱,来这边后,一天能卖400多块钱。”村民赵风秀介绍说,“以后就来这边摆摊了。”
在井陉“太行天路”沿线的史家驿站,附近村民正在路边销售自家的农产品。
在离摊位不远的特色商品店里,工作人员正忙着结算当天的“成果”。商店负责人李强介绍说,这个商店是今年8月份刚成立的,是全县消费扶贫的一个专柜店,涉及全县十多种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我们店实现利润7万元,全部返还给农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据统计,“太行天路”的贯通,激活了井陉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仅2019年国庆期间,“太行天路”就为井陉县带来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95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45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来源: 长城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