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说过。
导演挑选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孩子,每7年回访一次,展示他们的成长轨迹。
今年,从2000年开始跟拍的《新人生七年》正式完结,以豆瓣9分、B站9.9分的高分,再次位列“全球10大必看纪录片”之首。
与旧版相比,新版聚焦的“90后”孩子们,距离我们更近,遇到的问题也与我们更相近。
镜头之下,19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尽收眼底。
他们有双双高知的精英家庭、有离异丧偶的单亲家庭、有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贫困家庭、也有占了绝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家庭。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也都各有各的精彩纷呈。
但纵观那些在长大后品味到人生的甜蜜,收获幸福的孩子,可以发现:
每个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期都曾经历过三次失望。
越早发现,越早接受,孩子就越优秀。
第一次失望:
孩子终将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每个父母都会畅想孩子未来的样子,但很少有父母的期待能够和孩子的梦想不谋而合。
放假前的家长会上,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个小互动:
父母在纸上写下孩子的梦想,看能不能猜中孩子们提前写好的答案。
我当时信心满满,认为对航天有极大热情的儿子,一定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谁知答案揭晓,儿子写下的却是“成为设计师”。
一个班40个学生,没一个家长猜中孩子的梦想。
纪录片中的英国家庭,也是如此。
家境最好的富二代奥利弗,就对父母的安排很不屑。
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哈罗德百货(世界最负盛名的百货公司)的董事,一家人住在伦敦市中心的别墅里,可谓妥妥的高知家庭。
他的父母思维比较前沿,对他期望是成为一名“社会精英”,要么是华尔街大亨,要么成为鼎鼎有名的大律师,总之,一定要抵达金字塔顶端。
但奥利弗的梦想却是成为发明家,或成为一名艺术家。
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赚钱?那未免也太无聊了。
父母离异、家境贫穷的桑彻斯,想法也完全出乎他父母所料。
他的父亲是一位舞蹈老师,为实现子承父业的梦想,父亲从小就教桑彻斯舞蹈。
尽管他确实有着天生的舞蹈优势,但桑彻斯最爱的却是足球。
在他心中,家人排第一,足球就排第二。
他对足球的热爱远超舞蹈,未来的梦想也都是与足球相关。
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
所以,我们总是习惯性用自己的思维,为孩子规划一条人生的“捷径”。
可惜,不是所有孩子都梦想成“龙”。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其中就包含着父母的分寸感:
父母可以对孩子有所期望,但更要尊重孩子,最终的控制权与决定权一定在孩子手上。
诚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很难控制的天性,但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有期待,但真正的爱是学会消化失望。
孩子的人生,承担结果的只有他自己。
唯有放手,给他做梦的权利与探索世界的勇气,孩子才能安心远航,长出翱翔的翅膀。
第二次失望:
父母的话语权是有期限的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孩子渐渐长大,很多父母还在沿用小时候的教育方式,亲子大战一触即发,父母却不曾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权已经失效。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追求自我的意识。
从向内的穿衣打扮,到向外的交友生活,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化要求。
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只有父母和他们站在一边的时候,才会“选择性听话”。
那些和父母依然保持良好关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为父母愿意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做朋友,认同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一旦父母和他们站在了对立面,父母的话就会快速“失效”。
住在新米尔斯的史黛西,声称自己和妈妈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因为无论自己做任何决定,母亲都会无条件支持她,每当她遇到困难和挫折,母亲都会给予她爱的鼓励和力量。
可即便如此,她们也经常因为“出门时间”“衣服样式”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
每次出去玩之前,妈妈都会要求她几点前必须到家。
但在青春期的女儿眼里,这样的限制无异于破坏母女关系的“紧箍咒”:
“她会说一个时间,但我没按时回过。”
无独有偶。
康沃尔郡的塔伦也表示,如果父母能一直支持自己、认同自己,他们的家庭关系将非常和谐。
他热爱有组织、有纪律的军训,明白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更将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但当妈妈强迫他吃下自己不想吃的三明治时,塔伦还是“叛逆”了。
当妈妈威胁他:“你要么吃掉它,要么倒掉。”
塔伦转手就将盘子里的食物倒进了垃圾桶。
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的话语权就开始逐渐失效。
可惜的是,很少有父母能注意到这点,他们会习惯性地掌控孩子的生活,而这样收到的只能是叛逆和反抗。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前喻文化”,大致意思是在传统社会里,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晚辈需从长辈那里学习经验。
所以在过去的教育里,父母之命是不可违的。
但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孩子们能接触的信息也愈发全面。
他们认识世界的渠道从以前单一的靠父母教导,到能自己独立探索,这就导致父母在他们心里便不再权威。
所以说,上天赋予父母教育孩子的权力,通常只有十年左右的有效期。
无论用或不用,它都会像食物一样准时过期。
到了这时,父母不必失落,不必慌张,坦然和孩子站在一边,给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和最温暖的鼓励,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三次失望:
终其一生,我们的孩子只能成为普通人
网上曾流传过这么一张图,相信每对父母都曾经历过,从幼儿园时“我家孩子一定是一个天才”到成年后“能顺利结婚就行”的幻灭。
纪录片中的欧文父母,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他们的幻灭,是眼看即将登顶却坠入谷底。
出生于体育世家的欧文,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游泳、足球、网球、高尔夫……几乎样样精通。
为把欧文培养成运动健将,父母倾注了全部精力。
小欧文也不辱使命,小小年纪就斩获众多奖项,甚至在12岁那年,一跃成为英国青少年游泳冠军。
但命运偏偏就不如人意,21岁的欧文,在高手如云的游泳队中被降维碾压,尽管他每天都在拼命训练,但就是没法达到备赛标准,只能遗憾退出。
坚持十几年的体育梦想被迫就此终结,尽管难掩失望,但欧文的父母还是选择给他鼓励。
结束运动生涯后,欧文选择去银行工作,每天平均12小时的工作时间,尽管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天才少年的陨落,是命运的捉弄,更是现实的反映。
没有任何一对父母,能将孩子永远框在自己的预期之中,哪怕是社会精英。
就像那个让人艳羡的富二代奥利弗。
父母给他规划的是“精英路线”:
从顶级私立幼儿园,到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再到耶鲁大学,乃至后来的名企精英职业。
他过着无数人羡慕的人生,赚着大把的钞票,却说自己已经一眼看到了“人生的尽头”,整日郁郁寡欢。
因为他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任何激情,与此同时,他的亲密关系也处理得一塌糊涂,自小缺爱的他,在恋爱中屡屡碰壁,最长的恋情也只持续了几周。
父母期望中“社会精英”的身份,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束缚。
最终,28岁的奥利弗还是选择从名企辞职,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
在这段人生重启的求学时光里,他终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在写作中,他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未来,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与7岁的梦想不同,这次的梦想,是他敢奔赴且能奔赴的存在。
他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他们一起做饭、散步、读书……
比起之前日进斗金的日子,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看,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但遗憾的是,90%的人,都终将落入平凡。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期待中的大人物,而是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
想起纪伯伦的一句话: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为人父母,当我们引领着一个小生命来到人间时,总是习惯性满怀期待。
但在纪录片《新人生七年》中,看完他们7—28岁的人生历程,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些真相:
无论家庭、阶级差距多么大,这些孩子最后都成了平凡的普通人。
但可贵的是,尽管普通,但他们却最终成长为了有幸福能力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庇佑孩子一生。
但可以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变失望为希望,换打击为鼓励,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成长的风险。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有拥抱幸福的能力。
哪怕平凡,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奔赴山海。
作者:淼淼妈。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