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岁不会开电脑:曾经三万月薪的人,是如何落到靠卖血维生的?

三四十岁不会开电脑:曾经三万月薪的人,是如何落到靠卖血维生的?

首页模拟经营老爹冰棒店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11-01

这些年,中信出版一直都在关注并出版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些文字记录着这世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真实故事,它们用纪录片的质感呈现出社会的不同剖面,让我们知道在某个地方上演过的一幕幕悲喜。

这些故事,因为真实,所有充满了力量。我们叫它——真实的力量系列。

有这样一群中年人——

他们失业了,回到技术学院重新学谋生技能,发现老师不接受手写论文,不少人选择了退学。

他们曾经在稳定的汽车装配厂工作,月薪3万出头,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以至于三四十岁还不会使用电脑,甚至怎么开机都不知道。

再就业培训的学费,国家免费提供,一些社会团体也在积极筹款,保证他们在新的工作找到之前的正常生活。

有人学了两周就退学了,还有人仅学了半年,两年的培训,大约有一半人无法坚持到毕业。

坚持下来的一半人,又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3的人能拿到学位,而其中成绩还算优良,未来雇主看得上的,凤毛麟角。

阿信今天和大家讲的,是一个来自美国小镇的真实故事。

本文转载自书单(ID:BookSelection)

作者:左页


不会开电脑的失业工人

这些失业工人,来自美国的“铁锈地带”——威斯康星州只有6.3万人口的简斯维尔(Janesville)小城。

简斯维尔曾经辉煌一时,不仅是闻名世界的派克钢笔公司总部所在地,还有一家在这扎根了85年之久的通用汽车装配厂。

不会开电脑的失业工人,大多来自通用汽车装配厂,或者靠这个大厂维生的上下游小厂

噩耗是在2008年传来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波及小城,派克笔公司关厂,通用汽车销量锐减,选择关掉简斯维尔所有生产线。

于是,以为能一辈子安稳的工作,说没就没有了。

回炉重练,对这些中年失业工人来说,作用不大。

说难听点,有些人从高处跌落后,已经摔成烂泥,扶不上墙。

伊利诺伊工学院的再就业培训

等所有失业补助金、遣散费用光后,有人自*、有人吸毒、有人离婚、有人抑郁,有人频繁跳槽,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下。

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艾米·戈德斯坦历时两年,跟踪报道了这群绝望的下岗工人,写成了《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

在这个充满挫败感的集体下岗故事中,戈德斯坦发现:

比失去工作更可怕的,是这些习惯了稳定和优渥生活的蓝领中产,一朝坠落后,失去了学习能力,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失去了面对挫折的韧性。

作为一个准中年人,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不禁掩卷思索,假如我失业了,也会落得这样进退失据的境地吗?

假如不想如书中所写的那样狼狈,又该做些什么准备,应对不安的世界,应对随时可能坍塌的大厂和小厂?


落魄、运气和自*

通用汽车装配厂,在简斯维尔扎根85年,虽然期间也闹过几次裁员风波,但整体风平浪静,岁月静好。

毕竟是大厂,实力和财力雄厚,加上历史长远,因此处于当地经济生态中的心脏位置。

全盛时期,通用汽车装配厂人数超过7000人,整个小城1/9的人都在厂里做事。

它带动的周边和上下游企业,比如理发店、餐饮店、托儿所、专门为它供应汽车坐垫和零配件的工厂等等,又提供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通用汽车装配厂的简斯维尔人,就靠着这家工厂维生。

位于简斯维尔的通用汽车装配厂,1976年

许多工人,往上数三代人,都在厂里工作。

装配厂是传统的流水线制造业,大部分职位,是重复性的劳作。

换句话说,只要身体健康,脑子没毛病,是个人就能干。

技能要求低,工资却特别高,一个人朝九晚五,全家不愁,小别墅、小汽车、度假、医疗保险、音乐会、嘉年华,只要能在厂里谋个职位,就能过上标准的蓝领中产生活。

厂子扎根时间长,早就本地化了,讲究人脉,拼人情,跟我们过去见到的某些国营大厂,没什么太大区别。

比如书里记载了一个叫马特的职工,父亲在厂里干到退休,拿到了优渥的退休金,他从小就知道,长大了会像父亲一样顺利入厂,顺利退休。

高中还没毕业,他就急着要进厂,因为年龄还没到法定就业年龄,没有应聘上,于是不情不愿念了一个两年制大学。

还没等到毕业,他又早早退学,在一家通用附属企业熬了几年资历,等着进厂。

最后靠着老爹的推荐信,顺利进厂,成为正式职工。

亲属推荐,封闭的人脉关系网,让通用汽车装配厂成为了当地人的“专属粮仓”。

高福利、高报酬、低要求的环境,让马特这样的员工,无心上学和提升自己,从而也造就了一代甚至几代脆弱的“温室动物”。

杰拉德,是另外一名下岗的通用汽车职工,39岁,是一对正在上高中的双胞胎姐妹的父亲。

下岗后,进入当地技术学院重新学习谋生技能。

在一次培训中,擦破点皮,膝盖受了点伤,就让他觉得恐惧,很快办理了退学手续。

退学后,因为缺乏专业技能,他干过保安、守过仓库,后来在一家二手汽车配件公司当配送工人,赚的钱不够养家,妻子成了他倾诉焦虑的垃圾筒。

两个读高中的孩子,不得不一天打两份工,加上社会和政府资助,才勉强撑到毕业。

按说39岁,年纪不算大,重新学门技能来得及,就算不学,到外地打工,一样能养家。

何况公司给的失业补助也不少,还提供距家四个小时车程的外地分厂转岗的机会。

失业后的杰拉德,拒绝转岗,因为觉得离家太远,拒绝学习,因为太危险。

他不得不频繁跳槽,生活来源不稳定,一度靠卖血维持家里基本开支。

而上文中提到的马特,下岗之后就比较幸运。

他一开始也跟杰拉德一样,接受再就业培训,后来听闻可以转岗到离家四小时车程的通用汽车分厂,毫不犹豫放弃了培训。

事后证明,这是个正确的选择,不仅保住了饭碗,而且拿到了和之前一样高的薪水。

唯一遗憾是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只有周六日才能与家人团聚。

马特因此很不开心,常常郁郁寡欢,自嘲像个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

作为中国读者,对于这样的抱怨,实在不以为然,想想中国无数一年只能见一次家人,常年低薪、没有任何社会保险的农民工,他这样的日子,不知多少人羡慕。

马特的抱怨和不开心,是与过去相比形成的心理落差。

更大的潜在危险在于,假如未来这份离家4小时车程的工作也没了,像他这样脆弱的人又该怎么办?

当然,也有韧性看起来比较好的失业工人,比如克里斯季。

失业之后,她花了两年时间,以全A的成绩,完成刑事司法课程,又经过严格和残酷的选拔,成功获得县里监狱系统的工作,转身为一名公务员。

她上了当地报纸,成为下岗再就业的成功典型。

没人能料到,包括她自己也没料到,这份新工作要了她的命。

工作的第二年,她与一名囚犯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按照法律规定,这是不允许的,她被解雇了。

尽管丈夫不离不弃,母亲也跟她说“无论你去哪里,我都会和你在一起”,但她没能挺过来。

被解雇的第二天早晨,丈夫发现她已自*身亡,旁边一个空药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和字据。

克里斯季的结局,给我的震撼最大。

这个表面看起来韧性十足的中年女子,最终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估计很多人会说她咎由自取。

但我的理解是,一个已经跟命运搏斗过一次的人,真的很难再有气力重新搏斗一次。


往前跑,不要回头

简斯维尔工人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中国的故事,是许多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故事。

在中国,也有许多国营大厂*,大量下岗工人,也经历过类似简斯维尔工人一样的痛苦,甚至因为底子差、出路少,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家贾行家在《一席》做过一个演讲,说到许多痛苦的下岗工人,其中讲到他二舅下岗之后的生活:

我的二舅很幸运,他有一个很好的嗜好,爱喝酒。

他高高兴兴地从厂里领到了这笔遣散费,高高兴兴地回家把老婆打了出去,然后高高兴兴地把他那间宿舍卖掉,全都换了酒喝。

他那段时间天天醉倒街头。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那头是昼夜零下二十多度,但就是这样也冻不死他。

后来他已经没钱再在城里生活,就到了吉林的农村去,在那儿还找到了一个女人。每隔一两年他会进城一次,到我们这些亲戚家里挨家挨户地要钱。

过去的国营厂,吃喝不愁,治病不花钱,福利不是一般的好。

厂里自来水管流出哗哗的橘子水,想要喝尽管提着桶去装,理发、洗澡、吃冰棍,从来就没花过钱。

等厂子*了,过去如金子般的日子戛然而止,必然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现实落差,就算获得补偿,就算还有劳动能力,依然没几个人愿意接受现实。

在这个“高高举起、狠狠摔下”的过程中,颓废、绝望、自暴自弃的人非常普遍,只有少数韧性极其强大的人,才可能走出命运的泥潭。

那对于个人来说,到底该怎么办?

很多简斯维尔工人,寄希望于政府能出点优惠政策让厂子恢复生产,或把希望寄托于社会救助。

事实证明,这些外力救助无一奏效,走出困境,只能靠自己。

在简斯维尔或国营厂这样封闭环境中长大的人,跳出坐井观天的陷阱,确实很难。

因为周围的人,都是一样的选择,身处其中,不太可能想到与众不同的路。

但这恰恰说明,就算是大多数人选择的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路,也未必是对的,至少不可能永远是对的。

判断一种生存方式,是不是存在巨大风险,不在于选择的人是多还是少,而在于它会不会让自己的生存能力“蜕化”。

简斯维尔人,依附在一家汽车装配厂里,不需要深度学习,不需要迭代技能,做着毫无技术性要求的流水线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毫无长进。

在这样的环境里,整个区域的人,都出现了严重的能力“蜕化”现象,一旦工厂*,几乎是灾难性的。

有些工厂或公司,吸附能力极强,常年浸泡其中,个人早已成为鱼缸中的专属生物,一旦离开,毫无生存机会。

与这样的环境相反,像硅谷这样的地方,公司速生速死,个人也可能频繁换工作,但恰是不安定,迫使个人不断学习适应不同环境,从而始终保持着活力。

可能辛苦一点,但个人能力越来越强,根本不怕失业,一个公司*,找下一个公司,一项技能不行了,再学一项新技能。

《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说过:

“宁愿承受生活微小的动荡,也不要沉溺于蜜糖一般的安稳。”

越是安稳舒服,越应该像华为公司一样做好“极限生存假设”:假如有朝一日失去所拥有的一切,能不能承受最坏的结果?

作家茨威格说,“上帝给予我们赠送的每一份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你以为免费的,可能恰恰是最贵的,你以为最舒适的,可能正是为你准备的大坑。

让人稍感安慰,《简斯维尔》这本书中,也有转型成功的案例。

一名叫巴布的女性,失业时已经50岁,依然在寻找人生的方向,不断学习提升,最终获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失业多年之后,她告诉作者:原来的工厂关门是好事,千万别怀念,往前看才有机会。

是的,人不能沉溺在过去,不能沉溺在看似无忧无虑的蜜罐,保持饥饿感、危机感,鞭策自己,别让自己停下来。

这就像一句电影台词所说:往前跑!不要回头,不要让人追到你,往死里跑!


本文配图出自:新浪科技、《华盛顿邮报》

电影《革命之路》《华尔街之狼》《钢的琴》

美剧《大群》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