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战争大片上映,院线档有救了

史诗战争大片上映,院线档有救了

首页模拟经营猎鹿人复刻版更新时间:2024-09-22

最近的院线电影确实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片子,《少年的你》作为一匹黑马,至今仍然屹立在票房榜前位,不曾动摇,而一波又一波的新片推上院线,再到下档,几乎都没有溅起多少水花。

院线迫切需要质量够硬的片子来打破这种格局。

《决战中途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1月8号上映的,上映头一天晚上,我就买好了票,等着去体验这场视效大片,有充裕的特效预算和实打实的故事做铺垫,电影本身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其实在临观影之前,我对电影本身了解的也不多,只知道这是一部二战片,一部特效大片,讲的是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的一系列事情,其中就包括电影的核心事件:「中途岛战役」,所以故事也主要集中这两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区间内,以20世纪40年代初为事件背景,珍珠岛事件发生在1941年12月7日,中途岛战役发生在1942年6月4日,两个很精确的时间,讲的就是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说起珍珠港事件,理查德·弗莱彻和深作欣二共同执导的电影《虎!虎!虎!》大概这起事件历史上最为经典的还原,该片上映于1970年,黑白影片,写实功底浓厚,电影里塑造的日军将领山本五十六绝对是让影迷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而中途岛战役的影视作品,在豆瓣上我只搜到了一个《中途岛之役》(1976),以故事线和爱情线双线并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邀请了一众明星加盟,商业气息浓厚,但整体故事编排,剧本结构建置表现差强人意,双线叙事节奏上互有冲突,缺乏有力的主线,使得片子本身最终归于平庸。

「中途岛战役」因为时间仅发生在「珍珠港事件」后仅半年,所以关系其实很紧密,《虎!虎!虎!》的还原大多是纪实性的历史还原,讲被动的局势,而《中途岛之役》若还是循规蹈矩,显然是无法准确还原当时局势的,这场战役是日美双方的第一次正面海上交战,不仅战争场面宏大,作战装备也相当豪华,对特效的要求也更高,这时候就迫切需要导演去有意识的还原战场,刻画人物,梳理时间点等等。

这场战役,如果不拍战争场面,你根本意识不到它有多惨烈,因此,在看电影之前,我最最期待的,应该就是它的特效了。

在评价电影前,我们先来讲讲特效。

特效和影像

一部剧本,有「情节点」,「有戏剧冲突」,「有中心点」,也有「大高潮」,这些点构成了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我们的故事因为这些东西而发生转变或是有所突破,老派编剧认为「故事是电影的核心」,所以有了那句「展示而不要告诉」,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媒介,讲故事的核心介质就是影像。

后来我们的特效产业逐渐完善,视效大片成为商业类型片主流,场场大爆,票房猛涨,但这样的视效文化似乎已经挣脱了故事这个死命题,纯粹的服务于电影影像了。

这让我们不得不又回到「故事」这个点,重新思考故事和影像之间的联系,假如影像代替角色,更好地还原和讲述了故事,假如视效大片能够更好的为观众解释电影中所发生的情节,那么是否可以证明视效大片很好地讲述了故事呢?

影像与影像之间,存在差异吗?

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其实在观看了《决战中途岛》之后,对比其他视效大片而产生的疑惑,在这部片子中,有很多战争场面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美国空军在俯冲投掷炸弹的过程中,和日本母舰的正面对抗,漫天飞舞的子弹和爆炸产生的黑色烟雾,让整个天空铺满了密密麻麻的黑点,穿梭而过的飞机发出的刺耳的噪音和海上舰艇上密密麻麻的子弹声音混杂在一起,使人倍感压抑,很好的还原了海上交战嘈杂又惊险的大环境,在这里,特效是为战争桥段服务的,而战争桥段又是为故事服务的,因此我能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这场战役的残酷。

在这里,特效服务于故事。

《双子*手》里也有特效,除了宣传力度大到夸张的120帧以外,主角的3D建模也是一个看点,年老的主角与年轻的主角的正面对弈,是本片围绕的一个核心主题,包括后来的动作戏、追逐戏、枪战等等,都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于是,这里就变成,故事服务特效。

纯粹的影像有股魔力,让我们自己去解答故事,影像的价值在于客观性,无论是早期的景别,还是后期的特效,目的仍是尽可能的还原和写实,演绎而非创造,即使是像《阿凡达》这样的视效大片,影像的魅力也往往是通过角色的情感来传达的,一件物品,一种思想,因为具有情感而产生灵魂,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故事作为剧本核心的原因所在,而影像,作为电影的媒介而言,只是一个辅助作用。

归根结底,我们看的还是一个故事,只不过如今它更逼真,更细腻,但确实:影像和影像不同。

至少从特效层面来看,《决战中途岛》的特效是全心全意为故事服务的。

我们再来看看故事。

故事和情节点

看电影的时候我是掐着表算的,也挺巧的,电影貌似也是掐着表演的。

这片子有几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珍珠港事件」,用了半个小时来介绍,第二个节点是「情报部分」和「尼米兹上任」、「东京空袭」也用了半个小时来讲,而后恰恰是在一个小时的时候,「中途岛战役」拉开序幕,这个拉开的标志是什么?就是日军下达「攻占中途岛」命令的一刹那,我一看时间,正好过去了一个小时,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所以电影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个开场,一个铺垫,一个正戏。

开场很短,从1937年开始讲,介绍西方态度和核心的山本五十六,几个画面介绍完了,立马就过渡到了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里,这里就成了铺垫。

铺垫也铺的很稳妥。

我们知道1937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这一年日本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东亚局势巨变,美国宣布中立,再到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三大轴心国组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短短四年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但就是按兵不动。

「珍珠港事件」一个转折,虽然这四年里局势巨变,但是真正牵扯到故事主线,与其产生联系的,其实只有一个山本五十六,所以其他部分都一笔带过,毫不拖泥带水,于是就有了后边空袭后的惨状特写,战争场面的大还原等等,作为一个转折点,这个情节自然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美方的态度。

历史课本上也写的明明白白,珍珠港遭受重创,美国大受打击,遂而退出中立,正式加入二战战场,这个情节很有趣,也很必要,一来是电影结构使然,需要一个事件引出主题,把故事推向电影的第二幕,提供故事演进的新方向等等。

简单点来说,这段一点都不能缺,其实,这个故事情节不仅确定了局势,还提供了一些细节,比如「情报部门」的加入、「尼米兹上将」的上任这些我在前面提到过的细节以外,琐碎的战争细节也是片子展现人情情怀的武器,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是他究竟多么残酷,怎样残酷,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细节来加以诠释,于是,散落在电影中的这些细节,让整部片子更写实。

我看电影很少记名字,但很多细节却能记得很清楚,比如在「珍珠港事件」中把逃生机会让给士兵,自己却被活活烧死的军官;抛弃战友自己的逃生,而至队友遇难的空军士兵;因东京炸弹投掷任务,而流落中国前线的几位战士;「中途岛战役」中还没起飞就因起飞距离过短一头跌进海里被舰艇碾死的僚机(刚刚被提任长官僚机);飞机坠毁,流落大海的年轻战士,最后被日军捆绑重物扔进海里......这些细节说起了和电影故事的主线关系不大,但是却让整个故事变得丰满和动人。

作为战争中的一员,他们是毫无影响力,但是作为个体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段历史。历史本身,就是关于人与人联系的文本,这里面最有价值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莫过于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人性。

人性这东西,是我们永远解不开的迷。

依靠着这些情节点和细节,电影很好地完成了讲故事的最终目的,再者,它完成了对老派战争片的一种整合,这里我们再来讲一下。

战争片

海战,空战,潜艇战,经典而又震撼人心的海上大战气势壮阔,是《决战中途岛》最好看的片段,我看过的战争片不少,《猎*U-571》、《从海底出击》专门讲潜艇,《拯救大兵瑞恩》、《全金属弹壳》讲战场,《空战英豪》讲空战,《兵临城下》讲狙击手,《猎鹿人》、《生于七月四日》讲反思,不同题材、类型的片子在讲故事的时候选取的角度不同,展现出来的形式就不一样,但是出发点都是相同的,就是战争。

但说实话《决战中途岛》和这些片子不同点也很明显,前者更注重纪实和概括,史诗感更浓厚,和我在开头提到的《虎!虎!虎!》的经典复刻稍有不同的一点在于,历史在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手里拥有了细节,这些细节不是什么大事件、大标签,而是普通人,群像式的演绎方式让电影没了核心,但也让核心成了画面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敦刻尔克》里所演的那样,生变成了大众的生,死的意义也被铺上一层灰色纱布。

所以有时候我常常觉得:历史是刻板的附属,而史诗才是重塑灵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说:诗人了解理念,理解超乎一切时间之外、离开一切关系的人的内在本质。

而《决战中途岛》,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关于普通人的史诗,在这里,没有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刻意的美式主旋律,更多的是对人的思考,对情境的思考,他们的结局最终会怎样,我们其实早已知晓,电影也就不必赘述,最终电影想要说的,只是人而已,电影结尾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脸庞就是印证。

历史,就该用史诗来讲述,因为只有史诗,才能让我们发现人。

发现我们自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