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小说《花灯调》,鲁奖作家刘庆邦“用一生做准备”

为了小说《花灯调》,鲁奖作家刘庆邦“用一生做准备”

首页模拟经营李四历险记内置修改器更新时间:2024-09-21

遵义,是革命老区,是红色圣地。在历史上,红军于千钧一发之际成功召开遵义会议,果断采取转战行动,及时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红军完成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庆邦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力作《花灯调》故事的发生地高远村正是遵义的一部分。多年之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要让英雄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由此,一段“白天鹅*”的下乡“历险记”“丑小鸭乡村”的蜕变传奇徐徐拉开帷幕。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出版前就先后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重视。

刘庆邦是我国当代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世人记录中国乡村故事,享有“短篇王”的美誉,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女工绘》等十二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七十余部,另有《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十二卷。其作品荣获国内外诸多重要文学奖项,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分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长篇小说《红煤》分获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长篇小说《黑白男女》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家长》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长篇散文《陪护母亲日记》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西班牙、韩国、越南等外国文字,出版有七部外文作品集。

在文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刘庆邦也是一个经历过极度贫困、对饥饿有着深切记忆的人。出生于1951年河南农村的他,在幼年、少年时期饱受饥饿的困扰,吃过从水里捞出来的杂草,啃过榆树皮、柿树皮、煳坷垃。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正因如此,他对脱贫攻坚和消除贫困才有着格外的期待,深知其成果的来之不易,以文学之笔将其记录下来并予以传播的想法在他心里潜滋暗长。刘庆邦表示,自己每年都会回到家乡,看看乡村的变化和发展。

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创作条件等要素都齐备的情况下,刘庆邦终于在2020年春天的一次采风活动中做好了小说人物上的准备,《花灯调》的创作由此开始。在70岁的高龄投入这样长篇小说的创作,刘庆邦不仅付出了脑力、体力的代价,也情不自禁地投入了丰沛的情感,写作时他常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故事感动得泪眼婆娑,即便自己在发烧、头疼、嗓子疼的情况下也依然笔耕不辍,凭借的是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对主人公的喜爱,对扎根农村、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敬爱,也是他用了一生的准备(包括饥饿的准备)而创作出的“流泪之作”。

“人只重视流血,而不重视流泪,是不对的。用刀子随便在人的身体上拉一个口,都会有血流出来。而流泪不是那么容易,情感上达不到一定程度,你就是打死他,他都流不出一滴眼泪。我想,我是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部书做准备。当然,当初的准备不是文字、语言、艺术和技巧上的准备,而是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我准备了大半辈子,酝酿了几十年,终于把这本书写了出来。”刘庆邦动情地说道。

小说的人物原型在三山夹两沟的深山老林,手脚并用爬上山间小路,她用这样的方式走访大山里的村民,带领村干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高海拔的绝壁上修建村组公路62.7公里以及水库、水厂、山塘等基础设施,实现了高压电、自来水、网络的正常使用。彻底改变了村里“人背马驮、靠天吃饭、望天喝水”的历史。她用7年多的时间,2700个日夜的坚守,与父老乡亲同心协力,换来了面貌一新的乡村,也因此收获百姓的信赖爱戴和大大小小的荣誉奖项……

《花灯调》取材于真实人物和事件,以纯熟的小说艺术形式书写了一部“白天鹅*”的下乡“探险”历程、“丑小鸭乡村”的蜕变传奇,情感饱满,令人动容。小说聚焦贵州偏远山区的贫困村落——高远村。她已经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在检察院跟高远村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她走在田间地头、攀在悬崖峭壁,宿在简陋屋舍,在泥泞跟严峻中拓荒,在沟壑跟淤堵中楫水。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她的真心、良心、责任心付诸实际行动,让人民放心、舒心、开心,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这个丑小鸭乡村的华丽“变形记”。它是“高原孤岛”般的存在,“刀耕火种”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高远村在地理条件恶劣、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等自然跟人文双重短板的情况下,接受了来自城里“白天鹅”的“魔法”,在她的感染带动下播下希望的火种,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不失人间烟火气又彼此成就的理想亲密关系是怎样的?小说女主人公向家明作为人过中年的成功女性,无论在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都独立、有性格,与丈夫郝思清的日常也不乏锅碗瓢盆的磕碰,但两人间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欣赏、灵魂深处的懂得与支持,展示了理想亲密关系的模样。向家明选择担任扶贫干部的时候,丈夫郝思清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经常电话询问妻子情况,还开车走崎岖山路给妻子带来很多好吃的;岳母生病自己怕妻子担心,默默跑前跑后联系医院;作为旁观者帮助妻子理性观察、分析问题、出谋划策,并提供宝贵建议,甚至亲自上阵帮助协调和解决问题……所有恰切的“给予”源于深切的懂得与爱。同时,向家明也是一位称职、优秀、负责任的伴侣,懂得感恩,并能及时、智慧地在丈夫失落的时刻给予耐心的陪伴、开导……让我们看到了一对中年夫妻平淡但又极度幸福的日常,是向往的爱情,向往的生活。

拒绝内卷、焦虑和摆烂,像她一样成为在大风中屹立不倒的人。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趋向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以调侃、自由、散漫的心态对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是得到了暂时的“快乐”,无论是内心深处还是长远发展,每个人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都明白只有像向家明一样,心怀梦想、全情投入,脚踏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才能有存在感、成就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持续的幸福感。《花灯调》中以向家明为代表的中年人、任欢欢代表的青年人等,为人们提供了阳光有力的参照。

小说中那些生动的漫画式人物,也可能是你们村那个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作品中的村民形象都极具代表性:外出打工的青年兴高采烈地带女朋友回村,女方嫌弃家里、村里极度贫困的现状,情愿抛下新生的孩子远走他乡;王安新的爸爸也因盗窃罪进了监狱,让她们的生活雪上加霜;齐天星穿着半截秋裤,土黄色的绒衣破烂处打着杂色的补丁;秦嫂羞涩、拘谨、朴实、热情,给来家里调查情况的干部煮鸡蛋、炒腊肉;周志刚是一个踏实肯干、敢说敢做、愿意为人民服务和牺牲的退伍军人;刘丽是一个关心教育、认真负责的好干部……生动多元的人物组成了《花灯调》多彩的人物长廊。

刘庆邦在文学书写中贡献了大量“金句”,也在当代年轻人间引起了强烈共鸣,纷纷盛赞刘庆邦“金句”抚慰人心的功力。《花灯调》中的金句也是如此,触动人心。比如,“春三月,山沟里的杏花开了,山顶还是寒凝冰封。那些杏树不是人种,都是鸟种,不是家生,都是野生。春来开花,不是谁让它们开的,它们自己觉得可以开,就自然地开了。它们开花,也不是为了给哪个看,不管有没有人看,它们只管开,白天开了,夜里接着开。淡淡的花香在山间弥漫,苦吟吟的,甜丝丝的。正是这样的杏花,让人一见,才喜得发惊。山顶的竹子在冬天也不落叶,似乎一直在带叶修行。虽说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冬天的竹叶是燥色,一点儿都不明亮。到了春天,地气上升,春风一吹,叶片才一点一点变得明亮起来。竹子的叶子不是新发,不像别的树木那样落去旧叶换新叶,它们发的是内功,内部的血脉流动,就可以让原有的叶子焕然一新。此时,竹笋还在地下鼓动,没有钻出地面,竹梢上还留有一些未化尽的残雪。竹子得到春的消息,仿佛已等不及春风的吹拂,它们自己弹起竹梢,把上面的残雪弹落,任破碎的雪块儿纷纷落在竹林根部的地上。”“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某件事情让你遇到的困难越多,付出的心血越多,付出的代价越大,跟你的联系就越紧密。”“看到这样的奇特地貌,在不可思议之余,人们往往会想到鬼,想到神,说是鬼斧神工。其实这跟鬼神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自然的造化,时间的作用,自然就是鬼神,时间就是神鬼。”“人生了两条腿,就是为了走路。走的路多了,人才站立起来。而目前这样的路,站立起来的人得重新趴下去,变成像是四条腿的动物。这样一来,人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要想让人进步,必须解决路的问题。”“人们要脱贫致富,外部的帮助和推动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方面,外强不如内强,里壮强似表壮,最终还要靠自己,靠自我加油,自我奋发。”“作为史料的记载,往往是客观的、简单的、粗线条的,一般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正好可以为历史做一些细节性的、情感性的、艺术性的有效补充。”

作品原名《泪为谁流》,说的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的自况。这泪水为千千万万曾在贫穷困顿中挣扎的同胞而流,为同样数量庞大的一心想改变农村、农民贫困落后现状的好干部而流,为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绩而流,为国家心系每一处、每一人而流,为生是华夏人的自豪感而流……(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