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风云:胡惟庸案,给了朱元璋集权机会,也为宦官提供机会

明朝风云:胡惟庸案,给了朱元璋集权机会,也为宦官提供机会

首页模拟经营明朝风云手游更新时间:2024-04-11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改元为洪武,经过十几年的群雄争斗,最终九鼎归明,朱元璋就此一统天下,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和以前的朝代一样,刚成立的大明朝,也是沿袭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由于是草创之际,所以在建国初期,这些主要的中央行政机构权力都相对比较大。中书省统管政务,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丞相根据皇帝意诣、诏令等给出对政务的决策、审议和去执行。大都督府统领军事,大都督府的权力也是很大,有统兵权、调兵权和议政权。御史台在明朝后来又改为都察院,主要是对官吏进行纠察和弹劾,起到监察和监督的作用。

事件的影响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明朝国家周边残余和边患都基本平定,开始走向稳定,以军事为主转向以政治、内务管理为主的基调开始成为主要方针。朱元璋开始慢慢从军事中投身到政治、内务中来,却发现所有的大权都下放到了各主要的中央部门中去。

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作为最高政治机构中书省左丞相(丞相有分左右,此时是崇尚左为尊,右为次)被判以谋反罪处死。而作为御史的最高两位长官也都有参与,涉及的人范围非常之广,此事件对明朝的影响深远和意义非常。

收权行动,已在进行

从贫民起家,经过十几年争战,朱元璋最后成了最大赢家。正是这十几年的战斗,让他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周全、行事谨慎、决事果断、谋事深远,也让他养成多顾虑、多猜疑、权力至上的性格。在建国前和建国初,国家的重心主要是平定四方之敌,一时显得无关大局的政务都交给了身边的重臣负责。

随着国家走向稳定,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促进农业发展、官吏的治理等国家政务成了主基调,朱元璋从军队中抽身想更多插手政务,而总揽国家政务的中书省却成了一座大山一样挡住了他的去路。

也许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要去想法去得到的心理,朱元璋开始了行动,为了能从中书省收回权力,朱元璋有步骤的开始对行政机构做出了调整。

六月甲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九年六月,就把各行中书省都进行了调整,先从名称上进行整改,全都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这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从字上就能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承宣”二字在《汉书·匡衡传》:“继体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这很明显就是要让民众和官员知道,政绩的功劳是他朱元璋的,而所下派的官员只是按他的诣来行事而已。这很大的提高了皇权的地位和影响,也是对所属官员的一种约束。

通过这次的改名,中书省的影响力和权力也受到了削弱,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显然还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为此,他还继续采取行动。

秋七月甲申,置通政司。是月,始遣御史巡按州县。

洪武十年秋七月初,设置通政司。通政司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皇帝的命令、政策直接传达到地方,也让官员收集和反映地方民众的建议、具体民情传回给皇帝,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治国目的。通政司还可以参议国家大政,正是有这样的权力,通政司一度还成为了九卿之一,这无疑也是为了进一步削弱中书省丞相的权力。

除了分化丞相的权力外,也对派遣御史巡察州县,也是加大对丞相工作的监察。从侧面也是为了打出丞相的势力。

收权开始,政务权回收

十二月,汪广洋贬广南,赐死。

汪广洋和胡惟庸洪武十年九月被封为右丞相和左丞相,而到了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作为胡惟庸副手的汪广洋在胡惟庸案中,却三问而不知,最后也被赐死。作为一名手握重权的重臣,在朱元璋看来,却没有做出应有的作用,就是严重的失职。想想汪广洋从元末起义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如此受到朱元璋信任的人都让朱元璋如此失望,这更沉重的打击了朱元璋对中书省及其最高*丞相的信任力。让朱元璋坚定要把中书省这个机构削去,不再设置丞相职位。

正是这样,很快朱元璋就在洪武十三年,随着胡惟庸案的推进,直接把下放的权力收回,把中书省废掉,不再设丞相职。而自己直接来管理六部。到这里,朱元璋一举把下放的政务大权收回。这样一来六部所有的主管官员直接由朱元璋来管理,而主管军事的大都督府也被朱元璋进一步分为五军,五军都督府权力也受到了削弱。朱元璋收回调兵权,五军都督只有统兵权和议政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军都督也慢慢失去了议政权。

这样一来,军队的实际大权就掌握在明朝皇帝手上,加上政务的实际大权,明朝皇帝其实是集军队和政务大权于一身,名不副实的中央集权。

司礼监的设置,另一股力量的崛起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在借鉴了前朝太监对各个朝代的影响,对太监作了严格的管制,起用的宦人不足百人。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乱政,特别在颁布的祖训中对宦官有明确规定,希望明朝后继皇帝们一定要以铁律来执行这条祖训。

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为了更好的管理宦官,特地设置了司礼监,以此来加强对宦官的有效监管。朱元璋和朱允炆执政时期对宦官的打击都是非常严格,宦官们都不得不安分守己的做着扫地、洗衣、倒垃圾的杂活。

靖难之变,是宦官们翻身的机会,正是有在京都的宦官源源不断地把京都的实情转告燕王,从而为他们带来了翻身的机会。做了皇帝的朱棣也没有薄待宦官,很多宦官都得到了重用。宦官不但能够兼外臣文武衔,还御外臣冠服,干政更是已经成了常态。作为管理宦官的司礼监,由宦官直接管理,主管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才能叫太监,其他宦官是没有资格叫太监的。随着明宣宗设置学堂让宦官识字后,就标志着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悄地形成、崛起。

朱元璋集权的机会,也是宦官的乱政机会

俗话说的好:“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这句话套用在明朝的宦官身上再合适不过。

随着宦官有文化,宦官的机会就来了。

明朝的皇帝都是生于深宫中,身边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宦官侍奉,时间长了,这自然成了皇帝最信任的人,加上明朝的皇帝上位的年龄越来越小,有几个是能真正有能力去管理朝政的?明朝又严格控制不准外戚干政的条文。有了点墨水在肚子里的宦官很快就成了小皇帝的总管。

明朝最早有乱政的宦官,应该是朱棣晚期的马骐、山寿。朱棣在交趾设置的交趾布政司,派出宦官马骐、山寿做监军,正是二人的乱政交趾布政司从明版图中脱离。随着仁宗、宣宗之后,大明的皇帝都是生在深宫中,过着养生处优,整日懒惰放荡,不懂政务,从而为宦官提供了机会。

仁宗、宣宗在明永东八年就已经开始分别监国亲政,而英宗九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怎么可能会理政,而他身边的宦官王振却是一个历事仁宗、宣宗,又有文化的老油条宦官了,很讨英宗信任。

皇帝不懂政务,就算是在朝庭上与大臣相见,大臣说的政事,他又听不明,搞不懂,这样一来也就不再出朝。一切政务都是通过宦官做桥梁来传达,应该和各主要大臣亲自商讨,由皇帝亲自批示、阅览的奏折等事情,也由阁臣以“票拟”的形式,交与宦官递与皇帝。“票拟”的奏折都送到内室了,连最后一道“批红”也都懒得亲手给批上。

朱元璋苦心为大明后世皇帝争取来的政务大权和军务大权,如此尊荣的权力,这些皇帝却把他们当作摆设。作为真正管事的各部尚书、后来能议政的阁臣,却只能眼睁睁地、焦急地等待着批示。而作为皇帝和各部大臣桥梁的宦官也终于有了机会,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更利用皇帝年小无知、懒散放荡、不懂政务的特点。由开始帮递传奏折、“票拟”,一步步到了敢于作“批红”,敢于自作主张要求阁臣重新“票拟”,到参与议政,再到弄政。

皇帝的政权和军权就慢慢的交与了宦官,这就让明朝的宦官敢如此乱来、敢于做出各种乱朝纲、滥*大臣、独揽大权、祸国殃民的事情来。

“土木堡之变”就是宦官王振一手造成的悲剧事件,后来的汪直、刘谨、魏忠贤等宦官都是步王振后尘,他们无不是从皇帝那里得到了最高的政权和军权。

朱元璋罢免丞相,独掌丞相事,收回军队的调兵权,把这些大权都集在皇帝身上,对他来说是好事。他有充沛的精力和体魄来应付,强如朱棣也不得不把政权早早下放给儿子和孙子去管理,更不用说后来不经过大磨砺、娇生惯养、不懂政务,连出来与大臣议政都不敢的皇帝了。而宦官们正是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和可信任的人,从而为宦官提供了机会。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