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遇到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总希望能从挫折中尽快走出来。但是我们总是会被过往的事情羁绊,不能轻松上降去面对生活。
当你苦闷、彷徨时,不防停下思绪,静下心来看一下明朝朱元璋唯一外甥李文忠的事迹,也许能让你重拾信心,摆脱困境,重新踏上新征程。
朱元璋的身世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就是一个贫农出身,在元末年间,社会矛盾激化,生活困难,对于一个窘境的家庭来说,家里有一两个孩子都算困难了而朱家却不少于四个。而已出嫁的朱元璋姐姐的夫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外甥李文忠的家境和朱元璋家也一个样。
苦难中走出来的少年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
朱元璋姐姐朱氏很早就嫁给盱眙人李贞,生了唯一的儿子就是李文忠,想来李家也是和朱家一样贫困。在元末又是社会混乱,又是饥荒年月,更加上瘟疫流行,能活下来就是万幸运。在这样的处境中,连年跟着父母在外流亡的李文忠,经常是有一餐没一餐,饥肠辘辘,为了能让儿子能活下来,作为母亲的朱氏因困苦,在李文忠十二岁那年就去世了。
李文忠跟着父亲李贞奔走于乱世之中,衣服破烂,整日以乞讨为生,在乱世中,谁还会有多余的食物来给别人呢。加上腐败的官府搜刮和流寇趁乱打劫,乞丐都要饿死。俗话说的好“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这样的乱世中,随时都与死神相伴,所以说少年李文忠就因为饥饿都数次死去。其父为了能让他活下来,也早早因饥饿离去。身在乱世、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举目无亲、前途渺茫,少年的李文忠也许曾经无数次也为自己的处境默默流泪、伤感、彷徨。想到乞讨时那无望的心境,在需要帮助时却又总是无人给予扶持一下,有的就是咬紧牙关、忍住心性坚强不屈的活下来。
舅甥相遇,开始建功
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读书颖敏如素习。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朱元璋自从1352年投军到郭子兴在濠州的起义军后,凭着他的才能和勇敢,很快就成了郭子兴麾下重要的大将,在朱元璋率领军队攻下滁阳时,却意外的和自己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相遇。从这时起,已在外流落多年的李文忠终于有了安身之地。
能吃饱饭的李文忠,很是感激朱元璋这个舅舅,一切都听从朱元璋的安排,读书习武,对于他来说,比起在外讨饭不知轻松多少倍了,所以都非常认真对待这些事情。看到这位外甥如此上进,朱元璋更是特别喜欢,他又哪里知道这都是李文忠所受的苦使然?
整日生活在军营中的李文忠,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悟性,时不时临时充当士兵出出力,很快就在军队中表现出将才的一面。到了十九岁,已是一位血气方刚、热血青年的李文忠,正是大显身手之时。朱元璋很快也把重任委以这位外甥,是马还是驴是时候拉出去锻炼一下了。就这样在驰援池州的战役中,把另一支由徐寿辉为首的起义军给打败了,而在这次战斗中,李文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成为战斗的头号功臣。这就是李文忠,一战成名,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
别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败元院判阿鲁灰于万年街,复败苗军于于潜、昌化。进攻淳安,夜袭洪元帅,降其众千余,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
自从以援兵身份出兵池州后,李文忠更是得到了朱元璋及朱元璋部下的认可,很快就让他亲自带兵攻打城池。李文忠带着一支军队授命攻打青阳、石埭、太平、旌德,都是让他攻下了。还把元朝的院判阿鲁灰统领的大军所镇守的万年街给夺取了,接着更是在于潜、昌化又把苗军把打败。鉴于李文忠的战功,朱元璋也是以功论奖,授予李文忠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到此,李文忠从一个十九岁以舍人身份,接着又以带领援兵的角色救援池州战事,再通过一路的夺城占地、沉着应战,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元帅。
看着李文忠那么轻松就成为军中元帅,可能有人会不屑,当你看到他早年流落的境况,虽然史书只有不到一句话给予描述。但是也正是这样不到一句话的描述,可见他受的苦,连临死都有好几次,你说这样的人能怕流血?李文忠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统帅,一来是因为他有坚强意志,二来他能顶得住来自己各方的压力,再有就是他懂得身先士卒,再有就是他能运用智谋,还有就是他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大丈夫。
智谋可稳军心,勇气可服士众
作为一名统领大军的将军,其一举一动都牵涉着全军的生死,古往今来,有勇无谋的不少,能智勇双全的也不少,而李文忠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
逾年,复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德济使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文忠曰:“兵在谋不在众。”乃下令曰:“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彼军辎重山积,此天以富汝曹也。勉之。”
面对敌军二十万来攻城,作为属将的胡德济还亲自派出使者来劝说李文忠要谨慎行事,等待大军到来再一起出兵。而作为主帅的李文忠不但没有被这样的局面吓倒,还能从容作出布置,对胡德济派来的使者说,军队不在人数众多,而在于用智谋来取胜。这就可以看出,李文忠不是一个靠体力打仗的人,而是一个靠智谋来打仗的将领。
李文忠还对部下作了敌我双方在心态、兵力的质量、装备优劣等做了全面的分析,从这可以看到,李文忠确实是一位善于思考,以智谋来打仗的统帅。为了稳定军心,他还作了万全的安排,叫上朱亮祖率军来援,而自己这边也作了周全的准备。还不忘记鼓励军士同心合力、加油打气,让大家有信心能打胜仗。
会处州援兵亦至,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以精骑围文忠数重。文忠手所格*甚众,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
以智谋稳定军心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等着战机的到来。出谋划策稳定军队有些点子的谋士都能做到,但是能出了谋划,又能身先士卒,勇敢带领大家往敌阵中冲*的那就真是士众的榜样,这自然能激起士兵也满血而奋战。
李文忠看到援兵已接战,时机已到,乘着士气,带着数十铁骑率先冲进敌营,展开了战斗。看着统帅都如此英勇,更激起了众士兵的战斗激情,敌人居然重重把李文忠包围,要置他于死地。李文忠不但没有乱了阵脚,还能挥动手中的武器,与敌展开了撕*,带领着铁骑冲出重重包围,勇猛冲*。处在这样的危险之中,没有一点胆量的领导,早就临危逃之夭夭了。
正是李文忠的英勇带头表率行为,使得部下的士兵,人人奋勇,以一挡十,把这二十万的敌军击溃。如不是有李文忠临危不惧,有谋有勇的战将,结局如何还不好说。
为民请命,敢于劝谏; 释兵权,乐于做个太平翁
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随着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后,李文忠也没有停下,还是随常遇春、徐达等大将一起北上讨伐元朝残余势力,为北伐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文忠就是一个穷苦出身,所以对于老百姓的困难总能感同身受,有机会为百姓争取利益,都会努力去争取,能够为百姓减少负担,他也不会袖手旁观。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之初,因军队的补给开支太大,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想增加征收田租。李文忠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去找朱元璋进谏,给朱元璋晓知以理,最后朱元璋也不得不得免征租。
如此的李文忠,手握重权,而不为自己谋私利,而心里却永远装着的是天下的老百姓。这也许就是他早年在外流落时,得到天下老百姓帮助,心想有朝一日富了不忘记百姓恩情。虽居高位,却不忘初心,这也许就是李文忠能够时时为百姓着想的原因吧。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功勋,朱元璋给他再优厚的待遇都不为过,然而李文忠却,不像别的功臣那样贪恋权位,毅然放弃权力,过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来。这又有几人能做到?
国家有难时,可以是一员大将,国家安定时,做一个太平快乐翁,这也许就是李文忠本来的理想。谁又不是这样呢,看到李文忠那儒雅身姿,帝皇敬之,又常常和身边的宾客相聚,这不就是普通老百姓想要的生活嘛。
李文忠,一位朱元璋唯一的外甥,他的成功不是靠朱元璋给予的,而是靠自己打来的。从小就受尽世间疾苦,却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就是老百姓的一员,自己所做的一切,正是为报答天下老百姓对他早年给予的一啖饭之恩。不忘初心,终成大明的开国功勋。
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