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川观新闻
谷雨前,采茶忙。4月17日,在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牛塘沟村,茶农蒲正友身挎竹篓,穿梭在茶树间,一捏一扭一摘一放,青翠的嫩芽便从春天钻进竹篓,通过萎凋、*青、揉捻、抽炒,最后化成一杯清香热茶,被人们捧在手中。
茶农忙着采茶
汶川之南有好茶,茶香浸润千百年。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盛产西路边茶的水磨茶园,茶种植面积达3000亩,已形成以水磨镇盘龙溪村、牛塘沟村为核心的“长寿南茶、多态融合”共富联合体,成功孵化出“汶川红”和“储秀灵芽”等知名本土茶品牌,水磨土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磨茶园
一片绿叶子,如何长成“金”叶子?随着去年首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成功举办,4月19日,第二届“汶川之南有好茶”活动也将如约而至。当前,水磨正围绕培育“茶主题民宿、特色研学产品、特色体育IP、特色茶肆茶馆”四个特色产业,厚植“茶文化”底色,推动水磨“茶 ”产业发展,带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形成茶产业集成体。
延 从合作社到研学基地,产业之路越走越广
这两天,水磨镇“等风来”生态茶园负责人姚红伟收茶正忙。作为姚式手工茶传承人,姚红伟在在水磨流转土地种茶叶,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姚村长”。“本地村民的茶叶我们合作社也收,由合作社统一制作、包装、售卖,既增加了农户的种茶积极性,还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发展。”姚红伟说。
为了让水磨茶走出深山,近年来,水磨镇创新“合作社 茶农”和“公司 农户”等模式,成立了1家公司、2家家庭农场、3家合作社,1家个体工商户,聚力优化汶川茶叶品种,构建茶产业生态圈,成功孵化出“汶川红”和“储秀灵芽”等知名本土茶品牌。
汶川之南有好茶
在水磨镇“问道”茶园里,采茶、制茶也正是忙碌。谷雨前,周末从成都过来的小朋友,多是冲着非遗手工茶研学体验而来。“带孩子来,既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又了解茶文化。”成都游客王博新说。
让王博新惊叹的还有农村面貌的新颜。走在盘龙溪村,茶民宿、茶园露营等茶元素十分常见。“近年来,盘龙溪村倡导发展精品民宿,构建微民宿集群,建起采茶、观光、茶园露营、特色民宿为一体的茶旅融合产业链。”水磨镇党委副*刘宏琴说。
水磨茶园一角
从合作社到研学基地,这背后折射的时水磨镇以茶为体,坚持走“培育一个品牌体系”的发展路线。当前,水磨正围绕培育“茶主题民宿、特色研学产品、特色体育IP、特色茶肆茶馆”四个特色产业,进一步深化“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价值,形成水磨茶的“唯一性产品”,走出独属汶川水磨茶品牌的“新姿态”。
融 文化赋能打造新业态,做好“茶 ”文章
山上茶叶飘香,山下禅寿老街也在焕发活力。春茶集市十分热闹,除了茶艺展示、茗茶调饮,还有打卡印章、摄影拍照等活动吸引着往来游客。
老街焕发新活力,也有厚历史可以做文章。水磨曾是茶马古道交易重镇,茶商贸文化兴旺一时,“冒头饭”应运而生。如今“冒头饭”依然在禅寿老街流行,与现代饮食相融合。一年一度的“盘龙茶礼”活动,源于清朝初期的茶神祭祀民俗,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水磨镇等风来茶园
如何溯源水磨茶历史、讲好水磨茶文化?今年,水磨镇将依托禅寿老街,带来水磨“茶 ”多业态街道展示和《古道茶事》互动体验,通过各种沉浸式场景营造,让市民游客领略汶川茶文化,感受汶川南茶魅力。
制茶
为进一步丰富汶川西路边茶品牌的文化内涵、茶马文化场景,水磨镇已将挖掘培育“盘龙茶礼”“冒头饭”两个非遗民俗项目纳入工作重点,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谷雨前,采茶忙
“茶 ”业态的长远发展,少不了新业态的构建。在茶主题民宿打造方面,水磨镇将盘龙溪村闲置产业发展成茶主题民宿,为西路边茶产业园区配套特色住宿;在特色茶肆茶馆培育方面,水磨镇结合“等风来”茶园,丰富茶山业态,同时结合禅寿老街古镇文化,培育“说书人茶馆新场景”,进一步丰富古镇业态,不断拓宽水磨茶销售渠道和助农增收。
(川观新闻记者 杜杰 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