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物时
你是否会货比三家?
你是否更偏向于购买打折商品?
你是注重商品的性价比
还是更看重精美的包装设计?
近日,话题#可以买贵的但是不能买贵了#登上热搜
不少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也有网友表示
买贵了也不怕
自己可以让它便宜下来
价格除以365天
不行就除以两年
从直播带货到网友“种草”,从追求时尚、奢华到盲目跟风、冲动下单,“剁手”的快感让年轻人逐渐失去理性,追求即时快乐的背后,也难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众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不再过度追求衣食住行方面的“轻奢”体验,而是关注真正需求,降低物欲,将资金投入到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领域,从而实现按需消费和理性消费的回归。
不过,这种消费趋势也引发了不小争议。
网友A:消费者务实了,自信了,不需要用消费来提升自尊心和维护面子了。
网友B:消费者在消费上更加精进,掌握了品牌溢价的密码,不想要成为冤大头。
网友C:一些商家想要用特价、补贴以及9.9元包邮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其实是一种新的营销套路。
总之,在广告和营销铺天盖地的时代,广大消费者期望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让商品和服务更好地为人服务,迈向一种更加舒适、愉悦自我的新型生活。消费者逐渐认识到,附加在商品和服务之上的,应是价值的拓展以及更加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与服务,而非消费主义的陷阱和华而不实的包装。
每年的“年中”“年底”大促,总是让人翘首以盼,欢喜不已。许多人会提前研究购买攻略,悉心添满购物车,研究各种购物技巧。其实,古人也是这么过来的哦。
“重日”皆为购物节
古人为满足自己的购物可谓是费劲了心思,凡逢每月重日,即一月一(元旦)、二月二(春耕节)、三月三(上巳节)、四月四(夏凤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等都进行商品促销,所以都是名副其实的购物节,也因为都是每月重日,所以也称为“重日节”。
促销手段也多样
古人促销可不止满减免单那么简单,手段五花八门,集中兜售商品叫“集期”,在集期日购物叫“赶集”,吆喝叫卖叫“吟叫”,推销商品搞“关扑”等。
“集期”——古代商家最喜欢的时令生意
购物节说到底就是利用特殊的日子兜售商品,这是古人擅长的商品推销手法之一。古代每个节日几乎都被商人利用过,叫做“节令生意”。除常规节令之外,还有“集期”交易模式,即选日子进行商品交易。“双十一”不过是古代交易模式遗俗变化来的“网上赶集”。
集期,传说开先河者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神农氏,他最早提出了“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模式。《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如今一些边远地区仍流行的“半日集”,正是源自这种原始的“日中为市”。
集期有定期和不定期之分。不定期是“聚期无常”,仅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具体日子每年每月都可能有变化。定期则有固定的交易日子,每月一集,半月一集等。集期在约定交易日的同时,还得指定交易场所,“市”“集”“墟”“场”“街”等都是集期的产物,是性质相同的商品交易场所。如果放到现代的互联网上,那应该就是“平台”了。当然还有一些如“早市” “鬼市”“夜市”“夕市”“穷汉市”“庙会”等特殊集市。其中的“穷汉市”系一种二手货、便宜货交易市场,消费对象大多是经济条件不太好的草根。
集期对生意人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难得的日子,如果错过集期再来,俗称“赶背集”,也叫“赶冷场”。清道光《辰谿县志·风俗》中有这样的记载:“邑中地场。每值场期,远近商贩搬运粮食、衣布、牲畜、杂物,俱于日中辏集该处交易,谓之‘赶场’;其场分较大者,于场期次日尚有买卖,谓之‘赶冷场’。”这不就是现代赶“网上大集”、为买到心仪商品半夜盯在网上的“剁手族”的生动写照么?
“吆喝”——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卖手段
《燕京杂记》:“呼卖物者,高唱入云。”现代商家搞促销要“打广告”,古代商家的“炒作”手法也有很多,如挂“幌子”、散发“小广告”等。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敲锣、打鼓、摇铃等用器物声响叫卖的“声响广告”。屈原《天问》中便有“师望在肆” “鼓刀扬声”的说法。但最简单最普遍的方式是“吆喝”,通称“叫卖”,又叫“市声”、“货声”。今天在商品市场上仍能听到的 “看一看,瞧一瞧”等就属于市声。
宋元时称市声为“吟叫”。宋朝商人最善于推销商品,故叫卖声十分有特点。宋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吟叫”条称:“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为了吸引顾客,商贩便要吆喝叫卖:“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趂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关扑”——古代商家最热衷的促销手段
《史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除了叫卖,古代商家的促销手段真是多种多样。仅对消费者而言,就有“赊销”(先货后款)、“撒暂”(先尝后买)、“送力”(送货上门)、“关扑”(博彩销售)、“红票”(赠券)、“削价”(让利销售)等。其中,“撒暂”和“关扑”是宋朝最流行的商品促销方式。
撒暂是饮食行业里的惯见手段,让人先消费,可以吃了再给钱。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分茶酒店”条记载:“有卖食药香药果子等物,不问要与不要,散与坐客,名之‘撒暂’。”而“关扑”则是以待售商品为赌注,约定方式,如抛掷铜钱猜正反面,消费者猜对了可免费或打折拿走商品。什么样的商品都可以“关扑”,《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称,在南宋都城临安,“大街关扑,如糖蜜糕、灌藕、时新果子、像生花果、鱼鲜猪羊蹄肉,及细画绢扇……诸般果子及四时景物,预行扑卖,以为赏心乐事之需耳。”
这种关扑的促销方式抓住了人们喜欢碰运气、讨便宜的心理,令消费者乐此不疲。据《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
“削价”又叫“降价”,就是打折,薄利多销,行之有效。古代“商业之父”范蠡深谙此道,提出了“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汉商人早已意识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大概意思是,贪图厚利的只能赚百分之三十,而薄利多销可以赚百分之五十。购物节商品优惠、打折信息满天飞,正是在充分利用消费者“爱便宜”的心理“大甩货”,活学活用了古人“贪三廉五”的经营之道。
是“无奸不商”还是“无尖不商”?
说到商人,不少人第一印象都是狡猾奸诈,“无奸不商”成了商人的代名词。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是“无奸不商”还是“无尖不商”?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小问题,实则是个大问题。往小了说,是从古至今关于一个词语的理解问题;往大了说,却是中国历史文化问题。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 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还体现了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总之,商家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获得客人的赞许和肯定,这些行为和做法都可以叫做“无尖不商”。
总之,诚信经营是商家成功的关键,它奠定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基础。只有诚信经营,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像“胖东来”那样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图文综合自:汉籍数字图书馆V2
你的购物习惯是什么?
你赞成这样的消费观吗?
来评论区聊聊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