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疯实用指南14条

青年发疯实用指南14条

首页模拟经营喵喵汗蒸馆更新时间:2024-08-03

2020年6月19日,“2020表演艺术新天地”在上海新天地各区域举行。图为户外巡游环境舞蹈《无声迪斯科》。(图/视觉中国)

1.偶尔发疯,当作排毒

王朔曾说:“社会上多少人疯了自己都不知道,在演正常。”如果你从未经历过发疯,甚至连一丁点发疯的念头都未产生过,那么,恭喜你,朋友,你的生活应该过得挺不错,我由衷地替你感到高兴。

可倘若在某些时刻,你觉得不发泄一下,淤堵在体内的情绪垃圾就快要把你淹没,请相信我,你需要适当发一下疯了。

弹簧无限拉伸会逐渐失去弹性,人无限压抑自己必然也会把自己逼疯。偶尔发疯也无妨,就当作一次身体排毒吧。

2.使尽全身力气尖叫,把周围震碎

人类学家罗伊·理查德·格林克在《谁都不正常》一书中提到,“如果人们明白,我们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有些神经质的话,他们很可能就不会感到羞耻”。

或许,人们或早或晚终将发疯,只是耐受程度不同,时间节点不同。

一个人发疯的临界点究竟在哪里?濒临发疯的状态又该如何描述?这一点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模板。

学者刘瑜在《乱》中形容的状态,或许值得参考——“觉得自己像一个力不从心的交通指挥,站在马路中间,面前的车辆堵作一团,都在按喇叭,都在抢路,都在骂娘。然后有一个片刻,也就是现在,交通指挥非常非常想尖叫,想蹲在地上,闭上眼睛,捂上耳朵,使尽全身力气尖叫,把周围的世界都震碎。”

如果你符合以上症状,别犹豫,该疯了。

3.如果一直上班,我的样貌以及有趣的灵魂,通通都会消失

正如时尚界每年都有流行色,生活中同样有流行情绪,近两年的流行情绪大趋势正是:发疯。

人活着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

在这个人人都可能发疯的当下,想要做到独善其身已是不太可能。

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大框架下,偶尔跳脱出来,疯上那么一小下,不仅能起到舒缓紧绷情绪的作用,更可以让人们短暂逃离不想面对的事情。

尤其对职场人士而言,发疯不仅可以作为同事间的铁腕社交策略,更可以被称为应对繁重工作之必备技能。

就像网友吐槽的,“如果一直上班的话,我的文化、素质、身材、样貌以及我有趣的灵魂,通通都会消失”。

那么偶尔发一下疯,自然也是值得理解。职场人,疯吧疯吧不是罪。

4.当疯则疯不受其乱,当疯不疯必受其难

发疯all about timing,关键在于时机。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发一场合适的疯,实在太重要了。

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同样没有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或许以下一些时刻值得参考:当领导一而再、再而三地画饼、进行一些劣质且低端的职场PUA;

同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甩锅、抢功、背后讲坏话;

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你的三观、试探你的底线;

亲人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地借钱、催婚、催孕、催二胎……

以及,当彼此对话进行到最焦灼的时刻、当你的脸色变至最铁青的时刻、当你摩拳擦掌感觉手指寂寞难耐的时刻……

正所谓,当疯则疯不受其乱,当疯不疯必受其难。

当场发疯,能让别人清楚知道你的底线,而事后翻旧账,别人很容易认为你在没事找事,甚至将你误会成麻烦制造者。

此时不疯,更待何时?It's show time!

5.疯得充满弹性是一门艺术

朋友,请相信我,真正懂发疯、会发疯的人,是不会日常就把自己塑造成疯疯癫癫的形象,以及把“我就是个疯子”“我准备闹了”挂在嘴边的。

要知道,这些都是非常低端的小把戏。真正掌握发疯艺术的人,就像潜伏在冰箱上方,准备偷袭主人的猫猫一样,懂得屏气凝神、毫不声张。

这样的人,能够完美做到浅层交往毫无异样,接触起来大方得体、谦卑有礼,让人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受。

然而一旦触碰这些人的逆鳞,他们疯起来的阵势,绝对会令对方感到错愕,乃至怀疑人生,直到最后目瞪口呆,由衷发出一声“哇,这个人好疯”的赞叹。

不得不说,充满弹性的疯是一门艺术。

6.换个好地方发疯

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轻人,挤在合租的房间里,和看不顺眼的舍友共处一室,难免心情烦闷。这时候可以选择换一个场所,摘掉面具,做真实的自己。

挑一个周末,去最繁华的市区,抑或最田园的地方住一晚酒店,想唱就唱,想跳就跳,自言自语可以,角色扮演成初到这座城市旅游的人也可以,疯完了,泡个澡,再大吃一顿。

同样,找个泡汤的场所也可以,发泄方式亦十分多元,可以怒吃十盒车厘子、八盒哈根达斯,也可以搓澡、美肌、汗蒸一条龙。

或者找个周末去寺庙,念念真经、敲敲木鱼、吃吃斋饭。

总而言之,能排出心灵毒素就行。发泄完,再回归现实生活,如此循环往复。

7.换个“AAA五金批发王淑芬”马甲

频繁更换微信名和头像,以至于领导在群里艾特你,都要犹豫几秒:这人是谁?

更换头像时可以刻意营造反差感,名字则越无厘头、越非主流越好,用“AAA”开头的名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譬如“AAA五金批发王淑芬”“AAA猪饲料海外代购小李”,或是网络上比较火的“百变少女猪刚鬣”“元气少女李逵”“灌饼高手”“暗黑禁欲系男神”,等等。

何时回归正常,依个人心情而定。

8.找到同好一起狂欢

事实证明,跟精神状态同频的人聊天,反而更有利于恢复平静。

思想家巴赫金曾提出“狂欢”理论。

用狂欢化思维来看,在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尤其偏好这样的表达,插科打诨、戏谑自嘲的语言方式,极易引发共鸣,并能迅速识别同类。

找到发疯同好后,标点符号、表情包、经典话术都可以帮助发泄——3个有力的问号“???”,抑或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后面跟着10个感叹号。

9.突然大喊一声“薄荷”

刘瑜曾在《非正式疯狂》中分享一个故事——以前看过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一个女演员说她总是恐惧自己会突然失控,做出特别疯狂的事情来。

比如有一次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坐在观众席中,她突然想大喊一声“薄荷”,这个高呼“薄荷”的念头如此之可怕,以至于她身上都憋出汗来了。

然后她说:“如果我这么做了,那么我就真疯了。想想吧,多可怕啊,officially mad(真发疯)和unofficially mad(不是真发疯)之间就隔着一个小小的词:薄荷。”

之后,刘瑜梳理自己生活中的“薄荷时刻”,惊觉人们和疯狂之间只相隔喊出“薄荷”的那一秒。

有的疯狂念头被压制住,向内生长,尚属“非正式疯狂”,而有的则直接喷薄而出。

看吧,疯与不疯仅一线之隔。

10.男女都会情绪崩溃

王朔曾在《女的是怎样练成的》中写——“感性,那只是和理性对应的说法,谁最感性?

疯子最感性,一切服从感官,想起一出是一出,完全枉顾人类禁忌和社会公德,热了,就在大街上脱衣裳,饿了,捡起什么都往嘴里塞,喜欢谁就掀谁裙子,烦了谁见面就打。

次一级是艺术家,对月长叹,见风流泪,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折腾。再次一级是流氓。

凡是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跟大伙作对的都可说比较感性,哪有女的什么事啊?

大疯子大艺术家大流氓大教主都是男的。”没有哪个性别更理性,是人就会情绪崩溃,不分男女。

11.经常劝别人要正常的,最该看心理医生

情绪的调解,可以像操作转换器的按钮一样简单吗?不可能。

然而,我们时不时就会看到一些人,在没有听完事情的前因后果,更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处境时,一个猛子跳出来,拿着“正常人”的号码牌,言之凿凿,抢占道德高地,告诉你得love & peace、教你学着感恩、警告你“行啦,赶紧平静吧”。

郭德纲说:“我最烦那种不知道什么事,就劝我要大度一点儿的人。你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像这种人,你得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到他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

人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正常”或“不正常”来作出区隔,就像《谁都不正常》一书提到的,文化创造了“正常”这个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会之外,成为“不正常”的代表。

也许,经常劝诫别人要正常的,才是最该看心理医生的。

12.入戏别太深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发疯是一种自我保护,甚至称得上是一种自我催眠,目的就是获得短暂、不顾一切地抛弃一切社会角色和责任感的自由。

但是请答应我,哪怕是尝到过发疯的甜头,平日里也要尽量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毕竟人终究还是要回归理性。发疯是为了疏解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可只要生活还在继续,问题就还是亟待解决。

可以把发疯看作赵本山小品中提到的“崩溃疗法”,崩溃之后,还是要切换回常规模式。

人要有翻篇的能力,一直跟某人较劲、跟生活较劲、跟自己较劲,那就离真疯不远了。

13.没必要事事都较劲

气大伤身,差不多也消消气吧,别动不动就疯。

你我都是和世界交手多年的人了,没必要事事都较劲。

能装则装,虚着点儿和气。王朔说:“平时大家都装,不装早打出脑浆子来了。社会,就是一帮人在那儿装呢,谁不装。人类就是装着装着,才进步的啊。”

14.不要疯及无辜

发疯不要伤及无辜,毕竟大多数人的精神和心灵都饱受摧残,千万不要迁怒那些无关的人。

希望大家都发个好疯、发个妙疯,最好能一疯惊人,让老实的人不受牵连,让恶心的人再也不敢惹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