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分享出自己“血脉觉醒”的种植时刻。他们喜欢上在阳台种花种菜,耕耘自己的一份园地,不少还小有收获、成果颇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份方寸间的治愈。
社交媒体时代之前,种花种菜似乎是专属于老一辈人的爱好。经历过快速城镇化的父母、祖父母们,比年轻人有着更深的土地情结。即便住到了城市里,他们中的不少人依然保留着见缝插针的耕种爱好。将楼顶改装成菜园、在家里繁育特色水果,是他们的习惯使然,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着中国人对土地生活化、日常化的理解。
放眼更远的角落,喜耕耘、爱种植似乎是中国人的一门绝技。从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到本无耕地的南海岛礁,多恶劣冷僻的环境都无法阻挠开拓的心。躬耕种植的,可能是在南极的医生、驻外维和的官兵甚至陪读的留学生父母。可以说,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常能与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相伴。
中国人的喜欢种花种菜,有扎实的地理文化基础。主体在温带、亚热带季风区,分明的四季、多元的地貌、丰富的土壤类型和悠久的农耕历史,让耕种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得益于调和鼎鼐、顺应农时的生产习惯,中国人也涵养出勤奋和平、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在播种与收获之间、在养护与照料之中,得到那份基于土地的确定性,得到那种扎根土地的幸福感,即便是在方寸之间,也能感受到一种更为广大的存在。
在阳台种花种菜,则是农耕传统与城市化结合的产物。当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渴望在热闹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稳定宁静的精神力量。从选址、备料到育苗、栽培,从浇水、除虫到打顶、收获……花花草草的成长发育考验智慧,也自有规律。与物候和植物对话的过程,常能生发出治愈与抚慰的力量,人与植物在此刻达成了“物质上我养活它,精神上它治愈我”的奇妙联结。
虽然在家种植的成本往往大于采购,但耕种的过程依然让人着迷,这也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发展。技术更进步,为阳台花园提供了便利,也为都市农业带去了更多可能。阳光不足有补光灯,空间不够有立体种植,追求高效率有鱼稻共生,城市阳台几平米的空间也可以开垦成科技范、环境美、可循环的迷你农场。一批观赏性大于农业价值的作物,也在都市菜园里找到了全新空间。可以说,把“本能”变成“可能”的,背后也有着从育种到栽培“全链条”技术的加持。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种花种菜不仅是生活所需,更可以是美学所在、情思所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值得尊重,广植新种、精耕细作的农技推广为人称道,日复一日的耕作保障着中国人的餐桌与味蕾。躬耕于方寸之间,见得“采菊东篱下”的快适、“篱落疏疏一径深”的娴静,耕耘在“种花家”的精神世界中占得一席之地。即便是阳台上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能创造出一份属于中国人的慰藉与浪漫。
这正是:
阳台不过方寸间,侍花弄草成锦园。
“种花之家”非虚名,满目春色在君前。
大家晚安!
(文 | 闯山)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