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文博艺术展览超过1000场,完全称得上是“井喷年”。在这井喷之年里,观众们看展有又哪些新玩法呢?
继“传统”的观展拍照、发朋友圈凑九宫格之后,又有新的玩法登陆魔都观展界,其中之一就是盖章。
眼下,很多博物馆美术馆里都提供盖章,很多艺术展览也设计了特制章,为观展者助兴。而如今,热衷于到博物馆美术馆里盖章的网友也越来越多,他们不辞辛劳游走在各大艺术展馆,搜寻展览特制印章,然后在网络平台晒出盖章本,并分享盖章心得、盖章攻略。有人诙谐地称他们为“盖帮”。
这样的盖章行为搁以前就是“到此一游”,不留下点印记不足以证明“我来过”。曾经有人收集展览票根、海报、宣传册之类,如今,盖章成时尚了。
当然,“盖帮”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文明盖章之类的话题,但“盖帮”们自己也有槽要吐,最大的槽点就属“消费章”了。所谓“消费章”,就是要花钱才能盖到的章。
“盖帮”里虽然大多是“免费主义者”,可一旦迷上了集章,一个系列里缺一枚或者别人有而我没有的难受可不容易捱得过。但是,花几十块钱买一张盖了章的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消费章”的话题也就在“盖帮”当中不断发酵,但总体而言,还是“免费主义者”占得上风,说明这一群体的行为尚属理智。
为美术大展进行二度创作,是网友们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又一新玩法。
浦东美术馆举办《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大展里,有一幅梵高油画《阿尔勒的装卸工》,描绘了法国小城阿尔勒的港口景色。
有网友看完梵高油画,在浦东美术馆外的黄浦江畔溜达,发现傍晚时分的黄浦江景,与《阿尔勒的装卸工》里金黄色的港口夜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一幅梵高名画&黄浦江景的拼贴对照图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众多网友见后顿感有趣,于是纷纷晒出自己拍摄的黄浦江日落景色与梵高名画的对照图,你发一帖,我跟一帖,一场艺术大展的二度创作大赛就在社交平台上无声展开了。
虽然不是真的创作比赛,也没有任何奖品,但网友们发现了二度创作的乐趣。还有人认为如此二度创作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些“名画媛”们在美术馆里拍的靓照。
还有一种二度创作,是把不同艺术大展里的重头展品进行跨时空对比。
今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上,卡拉瓦乔名画《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前面总是人头攒动,人们纷纷为卡拉瓦乔的精湛技法所叹服。
无独有偶,年末在浦东美术馆举办《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大展上,领衔之作为卡拉瓦乔的另一名作《捧果篮的男孩》。
而与此同时,上博正在举办《对话达·芬奇》大展,将东西方艺术进行跨时空对话的策展方式给人很大的启发,也启发了网友对《被蜥蜴咬伤的男孩》与《捧果篮的男孩》进行对比分析。
网友们认为,两幅画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首先,两幅画的创作年份接近(相差两年左右);画中男孩可能是同一模特,且同样是着白袍露肩;两幅画的前景都是水果。
有网友说,《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很像是果篮里藏着一条蜥蜴,窜出来把男孩咬伤了;而联想到《捧果篮的男孩》,画作里的果篮表现的就是一种危险的美,是不是果篮里也藏着危险呢?
这样的联想空间很大,完全不亚于东西方两种不同艺术之间的对比,而且是在社交平台上的自发性原创对比,这样的二度创作就更让人觉得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不同凡响了。
随着艺术大展越来越多,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观展方式也将会更加多样化。观展的花式新玩法,你加入了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