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队,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产物,是走集体化共同富裕的道路,通俗地说法就是“吃大
锅饭"年代。
春耕季节粮食部门预付定金用于支援农业
村里派包队干部,有时上级组织还会派来公职人员的"蹲点干部",下乡实地考察和指导农业
生产工作,期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队部
队长是队里的"最高行政长官",以队为家,都得考虑周到,田间种植、农活安排都得缜密地考虑。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队长就去敲钟,顿时,鸡鸣狗叫声连成一片,社员们听到钟声后陆续赶到队部(一般是牲口圈)集中,听从队长的安排和调遣。
社员们劳动,队长也是一起出工干活,同时收工。大家团结互助,期盼着风调雨顺带来粮食
大丰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场面显得其乐融融。
生产队是如何给社员们计算劳动报酬和实物分配的呢?
为了让现在的年轻人们对过去有所了解,不至于苦思冥想,笔者现在做个粗略的阐述,来了
解一下当年生产队时期的有关状况。同时,也许能够为以后留下点微不足道的研究资料。
社员每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无论男女老少,早上计2个工时,上午下午各计4个工时,一天共
计10个工时。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强度不同,这就涉及到评工计分了。
队长召集全体社员大会,将社员按家族成员关系的亲疏程度分为四个小组。本组不评本组的
成员,说白了就是自己不能给自己评分,只对另外三个小组的社员进行评分。最后按三个小
组的评分记录得出平均值,就是某一位社员应该享有的分数。
临时评分小组
最后的评分结果当场公布并存入档案,一般的结果是:男壮劳力10分,妇女壮劳力8分,老
弱病残人员6-8分,参加劳动的小学生2-5分,对于那些干活偷奸耍懒的人员,人们也是看在
眼里、记在心里,工分也评得比同等劳力稍微低一些。
前面已经说了,不管男女老少每天都计十个工时,再按评分定的分数,即男壮劳动每天10
个工时就是10分(10分折合为1个工),妇女壮劳力则是0.8个工,其余类推。这种评分方式
比较公平合理,也会调动干活积极、踏实肯*社员积极性。
那个时候每家都有自留地(俗称菜畦),每人0.2亩左右(根据人均耕地多少分配,所以村与
村之间各有所异)。
自留地是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是按政策规定分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土地。自留地可以当作
是一项家庭副业,利用剩余劳力和空闲时间,自由种植,用来增加收入,同时免交农业税。
自留地种植什么由自已安排(生产队里种植的种类、亩数则由大队决定),大多数人家种些
小杂粮或者蔬菜,中后期有的地方又收回归集体。
生产队时代,初期主粮是红薯,中后期主粮是红薯与玉米,后期则以小麦为主。
下面重点谈一下,生产队是怎么给社员结算粮食分配和工分报酬的。
生产队全年结算三次(夏、秋预算,年终决算):
首先是夏季预算,一般截止到立夏后的芒种节气,将开春至芒种节气的工分以户为单位汇总
起来,结合当时的人口,用于参加夏粮分配。
夏季分配的粮食主要是小麦,按人七劳三的比例政策进行分配(麦秸也是如此分配,那时麦
秸也是人们比较重视的物资之一,用来烧火做饭、积肥、盖房子和泥等),予分结果记入账
簿保存,待年终决算。
麦子在场里脱粒之后,生产队留下种子入库保存,然后分配给社员们,社员们将小麦扛到房
顶晒干后,生产队将组织车辆到粮站交公粮,有时水分超标还要返回来继续晾晒。可以想象
当时农民在烈日炎炎的情况下是多么不易,又是何等的辛苦啊。
秋季预算
一般截止到立秋后的秋分节气,将开春至秋分节气这一段工分进行汇总,按当时人口"人七劳
三"参加秋粮分配。
秋季是人们期盼的收获季节,首先分配玉米棒,从玉米秸杆上掰下来后直接分配,生产队会
留下二百斤玉米棒做为标本,脱粒晒干以后做为折合贸易粮的唯一标准,便于给社员们折合
成标准粮。
秋季以大面积种植的红薯为主(因为成本较低而且产量高,所以是当时的主粮),春红薯一般按3、5斤折合一斤粮食,夏茬红薯很少,刨完后队里先入地窖留作种子,其余分给社员,按4.5斤折合一斤粮食(官方称为贸易粮)。
玉米分后用肩背或扛到家里(当时都没有人力车),下班后手工脱粒晒干后再交公粮。
村里的大喇叭日夜催促交公粮,由于玉米含油性,所以很难晒干,大多数人家交公粮要往返
好几次进行晾晒才能达标,这时才会叹一声长气:"总算完成征购任务了",此时心里则感到
轻松了许多。
红薯要就地擦成红薯片晒干,晒干后去交公粮,红薯干上交后,粮站则按1.2斤折合一斤贸易
粮。
擦红薯干时期经常遇到阴雨天气,雨淋以后,未*红薯片自然卷曲,中间凹下去一个坑,
形如船状,雨水存在坑状里很难晒干,等多日晒干后,红薯片早已发霉并且中间烂掉,这样
去交公粮人家不收,只能留做自己吃,人们戏称为"吃黑胶皮饼子"。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好粮交给国家,自己留下......(不提了)
秋后,是棉花采摘季节,采摘后还要在生产队房顶晾晒,然后交到棉站。棉花是国家重要物
资,虽说是自己地里产的,也绝对不能私分给社员们,一斤一两也不能留,全部卖给国家。
同时,棉花也是生产队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年终决算
到了腊月二十日左右,生产队会计便开始了一年的账目核算,按当时人口(实际是按出生季
节,赶上什么分什么,秋后添的人口本年度则没有粮食)
会计将全队以户为单位,算出每户全年挣了多少个工,按照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其间各
地、各时期不尽相同,个别时期也有按人六劳四或人五劳五分配),
即全队总人口分70%的粮食,总工数分30%的粮食,算出每户应分多少粮食,多退少补。这
样生产队全年用了多少个工,分了多少斤粮食都一目了然地汇总出来了。
然后将粮食按照接近交公粮的价格(各村也不相同)折合成款,再将全年分了多少斤蔬菜
(中后期自留地收回以后)折款,全年分的柴草也要折款,总之,生产队所分的物品没有一
样是免费的(这一点有相当多的人不太了解,所有物品都是劳动创造而来的,必须合款
算在"工值"里才合理,因为每家的工数有多有少)。
收入基本上就这三大项,将这三项相加的款数,用于参加年终分配核算,除以全队用工总
数,即为每个工的"工值"。
比如,某户全年挣了500个工(假设工值0.4元)乘以工值0.4元,等于200元,减去全年分的
粮食蔬菜柴草款(假设150元),则该户年终分红50元。如果工分合款小于粮食蔬莱柴草款,则
成为超支户。
(当年我们附近的村子里,前期工值大多在0.2元至0.4元之间,后期才普遍逐渐增高)
这只是一般的基本算法,如果管理得当、上苍关照而风调雨顺,当年获得粮棉大丰收,生产
队账面上现金充足,将会拿出一部分现金参与结算,工值就变高了,人们分红就多,相应的
超支户会变少甚至没有超支户,全部是分红户。
这就是当时生产队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体现出了公平、公正、多劳多得的原则。
年终分红
生产队年终结算方案要上报大队并经公社审批,如果分光分净一点儿不剩,没有预留生产
费,就不能扩大再生产,分配方案也批不下来,只能另造方案再重新申请。
我所在地区的生产队结算方式和粮食分配都是这种方式,由于当时信息闭塞,,没有网络、手
机、电视、电话(全村仅大队里有一部老古董------手摇式电话机),
全国范围广大,其它地区是如何分配的详情未知,但估计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
差别,因为全国一盘棋。
生产队打下的粮食,首先要“交够国家的” ,就是人们所说的“交公粮”。“留足集体的”,即种
子、饲料、储备粮。
"剩下就是农民的"。
人民公社是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生产队单独核算,管理好的生产队分粮分钱就会多。
如遇到灾荒年,粮食歉收减产,也要先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生产队留足种子和饲料,然后
再分配给社员们。
如果社员们的口粮低于当时上级有关部门的口粮标准,在青黄不接将要断炊之时,可向上级
申请“返销粮”。经过逐步严格核实,报县粮食管理部门批准以后,到粮站购买粮食回来分给
社员们做为口粮。
购返销粮
人七劳三的分配政策,对于劳力少的困难户、残疾人家庭等,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他们
不会为口粮不足而担忧。
对于军、烈属及退伍的有功之臣、带病返乡人士更加照顾,粮食和工分都补贴到高于全队平
均数的10%左右不等(当然是大队卜工,大队用义务工全村找平,多退少补)。
生产队必须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征就是交公粮,价格低于市场价。购是国家根据每个生产的
耕地亩数和庄稼长势(尤其是丰收年),预先估算出庄稼的总产量,减去社员的基本口粮
(各地有异),再减去生产队应该留的种子、饲料,其余的都要卖给国家,称为"余粮"(又
称为爱国粮),爱国粮按市场价收购(但实际上偏低一些)。
现在的年轻人以为交公粮白交,国家不给钱,这样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还有人认为当年的
粮票也是国家下发白给的,纯粹是无知的谬论(当时农村只有布票是免费发放的,粮票是用
粮食兑换的)。
当年没有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初期也没有电力,中期虽然有了电
力,但也满足不了农业用电,水利设施也落后,也没有科学技术知识指导,近似于原始社会
性的耕作,生产效率、农作物产量极其低下。
现在,有人吐槽以前的农民懒散、愚昧无知,其实这些人才是愚昧无知,是他们不知道历史
真相和贫穷的原因。
如果没有以前二十多年的农民义务劳动,用他们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修建的水利设施(修水
库、修海河等)和其它基础设施,现在旱涝保丰收的优质良田从何淡起,没有现代高科技研
发的良种和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化,怎么会有现在的农业连年大丰收呢?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生产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她
带着笑容,带着些许遗憾,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任何时期都是如此。因此,对于以上内容只能
看作是概括性的阐述,不要误以为生产队前期和后期状况是一样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