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戴草帽,
手拿木枪,
身穿白褂,
光着脚丫,
擅游泳,
能爬树,
会摔跤,
还咬人,
13岁的他,
既是顽皮的孩子,
又是优秀的战士,
他就是小说、电影《小兵张嘎》的主角,
倔头犟脑又聪慧勇敢的嘎子。
《小兵张嘎》电影海报
小兵张嘎这个经典的
儿童文学形象,
给几代中国人的童年带来欢乐,
留下美好记忆。
可以说,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嘎子。
《小兵张嘎》是
河北省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之一,
自诞生以来便深受读者、观众的喜爱。
作品火爆的同时,
也引发人们对于嘎子原型是谁的猜测,
主要形成了四种版本:
徐光耀本人;
“瞪眼虎”;
燕秀峰;
赵波。
不论是否是嘎子的原型,
他们每个人身上
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小兵张嘎》剧照
01
赵波
芦苇荡里的雁翎英雄
“雁翎队,是神兵,
来无影,去无踪。
汉奸心里直打颤,
鬼子跺脚喊头疼……”
在烟波浩渺、苇荡丛生的白洋淀,
代代传唱着描述雁翎队抗日传奇的歌谣。
雁翎队修整学习(1944)石少华摄
很多船工对赵波的故事耳熟能详:
赵波是安新县赵北口赵庄子人,
1939年参加雁翎队,
当过战士、侦察员、分队长、大队长,
后来到冀中纵队三十八团七连当了连长,
是雁翎队的“水上飞将军”。
白洋淀雁翎队水上进军(1944)石少华摄
据赵波的女婿王木头介绍,
1958年,
徐光耀在保定农场劳动期间,
经当地渔民介绍认识了赵波。
在前前后后半年多的时间里,
他听赵波讲了许多亲身经历:
儿时淘气,上树掏鸟蛋;
参加雁翎队后,
利用捕鱼、打猎的本事
去端鬼子炮楼,
打日军的包运船队……
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冬季练兵(1944)石少华摄
嘎子的身上,
有赵波的影子。
嘎子最惊险的事迹是“单身诱敌”,
赵波也有同样的故事。
1940年夏天,
日军装备了汽船,
倚仗着速度快、火力猛,
在白洋淀里烧*抢掠无恶不作。
这天下午,太阳快落山了,
敌人驾驶着汽船正在河道上巡逻,
赵波划着一只小船出现在敌人视野里。
敌人立即加足马力向他冲来,
赵波不慌不忙,
端起枪迎着驶来的汽船连扣扳机,
两个敌人应声栽入水中。
敌人的机枪顿时响起来,
只见小船拐过河汊不见了踪影,
气急败坏的敌人跟着开进河汊搜寻,
不料被赵波引进了“埋伏圈”,
遭到迎头痛击。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
水域面积360多平方公里,
淀里芦苇丛生,
素有北国江南之称、华北明珠之誉。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
很快,华北沦陷,
日寇的魔爪逐步伸到白洋淀周边。
血雨腥风染红淀水,
白洋淀的渔民和猎户划着渔船,
扛着猎枪,
开始了保卫家园的战斗。
白洋淀渔民猎雁(1944)石少华摄
1938年秋,
中共安新县委和抗日政府成立后,
在水乡三区成立了县大队三小队。
新入伍的猎人组成了一个班,
把鹰排(专打水禽用的小船)、
大抬杆(打猎用的一种土造火枪)等
土造武器集中起来对敌。
1940年夏,
猎人班从三小队独立出来。
当时的县委*侯卓夫
将其命名为“雁翎队”。
据老队员孙革回忆,
侯卓夫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
“除了你们的武器经常使用雁翎防水外,
你们在水上活动时,
鹰排的行驶队形也像大雁的队形一样,
总是按照‘人’字形排列。
大雁恋故土,就像你们保家卫国”。
雁翎队队徽
三小队和雁翎队是
白洋淀上的两支水上游击队。
两队统一领导,统一行动,
当地人民统称他们为雁翎队。
赵波谈过自己18岁时加入雁翎队的原因:
当雁翎队也得死,
不当雁翎队也得死,
左右是一个死呗,
立着死比躺着死强,
拿起枪来跟日本鬼子干。
1943年10月1日,
天津日寇用100多只货船满载军火,
沿大清河运到白洋淀赵北口码头,
准备运往保定。
为了截获这批军火,
赵波在群众帮助下混进赵北口,
冒充装卸工上了码头,
把敌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10月3日凌晨,
雁翎队根据赵波提供的情况,
埋伏在王家寨东边的横堰苇塘。
战斗打响后,
赵波和突击组如离弦之箭朝敌船冲去。
这次伏击不到40分钟就胜利结束,
歼敌130多人,
还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
步枪110支、手枪10支、
手榴弹8000多枚,
以及大批粮食、军用物资。
年底,赵波被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
授予“民兵抗日英雄”称号。
他因英勇善战,
被鬼子称为“鬼难拿”,
悬赏捉拿他的布告
贴遍了敌占区的大街小巷:
捉拿住赵波,
要官给中队长,
要钱给两千块大洋。
抗战时期,
赵波先后参加大小战斗70多次,
缴获步枪114支、手枪7支、机枪2挺,
活捉日伪军100多人……
1950年,他被授予
“华北战役战斗英雄”称号。
雁翎队沿津保公路向雄县出击
1960年4月23日
是赵波一生中难忘的日子,
这天他进京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
与*等党和国家*合了影。
中央军委还发给他一支
写着“赠”字的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
1988年,赵波退休,
他常在家乡安新县赵庄子村
接待各地来访的青少年,
给他们讲述革命故事,
传播红色精神。
赵波退休后,在家乡接待各地来访的青少年,向他们讲述革命故事
2007年,86岁的赵波辞世。
去世前,他曾对家人说:
“谁是小嘎子并不重要。
小嘎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他所代表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02
燕秀峰
“飞腿神眼”小八路威震敌胆
1939年,
当赵波在白洋淀中参加雁翎队时,
东南方十几公里外,
任丘后王约村,
燕秀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青年时期的燕秀峰
燕秀峰1924年12月出生,
1937年便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参加游击队前,
他一直没有正式名字,
乡亲们都叫他嘎子。
他5岁时,父亲因遭地主毒打悲愤而死,
母亲一病不起,不久也含恨离世。
从那以后,
他就跟着哥哥靠给地主扛活度日,
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与艰辛。
嘎子13岁那年,
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向了冀中平原。
亲眼看到鬼子烧、*、抢、掠,
嘎子铁了心要参加区里的抗日游击队。
可几次找到区上,
人家就是不肯要,
说他个子太小,连马枪都背不起来。
不久,鬼子的一次“扫荡”,
帮他完成了参加队伍的愿望。
那时,后王约村是抗日堡垒村,
八路军、游击队常在这一带活动。
一天清晨,
鬼子突然围住了村子,
把全村男女老少都赶到一块空场上,
叫嚣着要抓共产党、八路军。
眼看着一个叫胖墩的八路军小战士
就要被鬼子拽出人群,乡亲们吓坏了。
嘎子见此情景,急中生智,
扭住胖墩连踢带摔厮打起来。
鬼子们见俩小孩打架,
站在旁边瞧起了热闹。
嘎子在胖墩的肩上咬了一口,转身就跑,
胖墩不甘示弱,起身就追。
他俩在鬼子们的哈哈大笑中,
闪身钻进了一条小胡同,
顺着交通壕跑出村外,找游击队去了。
这回,游击队可没理由再让他回去,
只好同意收下他。
嘎子成了游击队员,
队长给他起了个大名叫燕秀峰。
嘎子利用自己个儿小胆儿大、
眼疾腿快的优势,
经常执行一些化装除奸、
打伏击、端炮楼的任务。
一次,嘎子接受除奸任务后,
扮成普通百姓混到据点附近的集市上,
不料被几个汉奸发现破绽,
要把他带回据点盘问。
嘎子趁敌人不备,
突然从怀里拔出枪,
抬手击毙了汉奸中队长,
其余的敌人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逃。
从此,燕嘎子在冀中平原威名远播,
老百姓称他为“飞腿神眼”小八路。
鬼子对他又恨又怕,
伪军、汉奸更是闻风丧胆。
他曾独自拔掉鬼子的据点,
亲手除掉鬼子的中队长,
与战友一起攻克敌人炮楼8座,
缴获步枪59支,手枪40支,
机枪1挺,掷弹筒两具,
处决伪军、汉奸100多人。
被八路军摧毁的日军炮楼残骸
1944年,燕秀峰因功绩突出,
光荣地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
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
嘎子身负重伤,
于是部队派人把他送回任丘老家养伤。
没想到,这一养就是三四年,
嘎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
1951年,经人介绍,
嘎子到了天津一个私人小作坊学织布,
后又到一所学校做勤务工作。
从此,没有人再叫他嘎子了,
燕秀峰这个名字开始伴随着他。
十几年后,战友无意中得知他的下落,
纷纷来到天津与他畅叙别情。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
燕秀峰向组织提出了恢复党员身份的要求。
天津市河西区委调查核实后,
于1984年7月14日正式恢复了他的党籍,
党龄从1939年7月算起。
至此,隐姓埋名几十年的战斗英雄
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1987年,
党组织为燕秀峰办理了离休手续,
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离休后,
他坚持为部队官兵讲传统、作报告,
还应邀成为10余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燕秀峰
常有孩子问他:
“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事,
你都真干过吗?”
他回答:
“有的干过,有的没有。
把枪藏在树上的乌鸦窝里,
卖西瓜,打炮楼,
我都干过,
堵老乡的烟囱可没有……”
03
“瞪眼虎”
有勇有谋的小侦察员
1993年11月,
徐光耀在为《青春岁月》杂志
所写的《我和小兵张嘎》一文中,
讲述了创作《小兵张嘎》的全过程。
他写道:
写作的念头一起,
“瞪眼虎”便马上跳来眼前,
而我需要的正是他。
我必须找个使我心神轻松、乐以忘忧的题材,
而他恰是这样的“活宝”。
在他后面,
还跟来往日英豪,少年伙伴,
活跳热烈,一队人马。
一时间,在我身前身后,
军歌嘹亮,战火纷飞,
人欢马叫,枪炮轰鸣,
当年战斗的景象,
不但占据了我的整个生活,
甚至挤进了我的梦境。
为了给这跳跃的一群一个优美轻松的环境,
又特地把故事背景选在了
风光旖旎的白洋淀……
那么,触发作家创作灵感的“瞪眼虎”
到底是谁呢?
原来,
“瞪眼虎”是一个人的乳名,
他本名韩志诚,
生于1928年6月,
河北省赵县大马村人。
他出生后,
父亲看他长了一双大眼,虎头虎脑,
就给他起了个乳名“瞪眼虎”。
结果,这个乳名叫响了,
很多人反而不知道他大名叫什么了。
“瞪眼虎”十三四岁就当上了小侦察员,
聪颖智慧、顽皮可爱,屡建奇功,
在邻近几个县声名远扬。
他被徐光耀写进了小说《平原烈火》,
又成为《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之一。
《平原烈火》封面
1958年,
徐光耀写《小兵张嘎》时,
曾以个人名义给赵县武装部去过一封信,
询问“瞪眼虎”的情况,
但没有回音。
“瞪眼虎”幼年时,
父亲去世,
母亲一个人拉扯三个儿子,
吃了上顿没下顿。
后来,八路军的队伍从村里过,
母亲把大儿子送到队伍上后,
便一手拉着10岁的韩志诚,
一手拉着弟弟靠逃荒要饭为生。
1942年秋天,
娘仨讨饭来到相邻的前大章村,
这个村是八路军根据地,
冀中六分区第44地区队就在这一带活动。
这天,第44地区队政委康万聚
正与赵县县大队领导研究反“清剿”,
“瞪眼虎”冒冒失失就闯了进来。
他看见身穿紫花布衣裤、
腰挎盒子炮的康万聚,
便缠住要吃要喝,要当八路。
康万聚看这孩子长得机灵,
觉得他如果搞起侦察来
会起到成年人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便想留他参军。
县大队的领导也觉得他是块料儿,
两家争抢着要,
最后,还是康万聚忍痛割爱。
从此,县大队多了一位小侦察员。
一次,县大队派“瞪眼虎”
和另外两个小侦察员去大吕村送信。
走到半路上,
身后传来阵阵自行车的声响。
和“瞪眼虎”一起的小侦察员喊道:
“干什么的?”
“你们是干什么的?”那人接腔。
“我们是送信的。”小侦察员失口道。
话音未落,
骑自行车的就到了他们跟前,
是个伪军!
那人拉了一把步枪枪栓,
黑洞洞的枪口逼住了他们:
“给谁送信,是小八路吧?跟我走!”
伪军觉得是几个孩子,
也没有搜身,他肩背枪、手推车
押着三个小侦察员往炮楼方向走。
“瞪眼虎”假装提鞋,落在后面,
掏出了藏在身上的手枪,
一枪便结果了伪军的性命。
三个小家伙七手八脚摘下伪军的长枪,
推起倒地的自行车,
一溜烟返回了营地。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在县大队,
“瞪眼虎”还多次参加了锄奸、破路、
打埋伏、端炮楼等战斗。
当年,县大队在南庄村活动时,
村里有座鬼子炮楼。
县大队打算摸进炮楼,
搞一部分枪支弹药。
侦察任务落到“瞪眼虎”头上,
他连续几天到炮楼附近装作玩耍,
摸清了鬼子和伪军的人数、营房分布。
行动当日,
大家悄无声息地向炮楼靠近。
尖刀兵除掉了正在打盹的岗哨后,
队伍直扑前院的伪军营房,
不费一枪一弹,
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所有枪支“借”走。
县大队撤出时,伪军还在酣睡中。
1945年8月13日,
冀中军区地方武装
在赵县大东平村组建冀中七十一团,
“瞪眼虎”编入第三营,任排长。
解放战争期间,
他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等多次战斗。
1999年,
“瞪眼虎”韩志诚因病去世,
享年71岁。
他一生从未向人夸说过自己的战功,
更未把自己比附成英雄嘎子,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04
徐光耀
战火淬炼出的红色作家
《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
生于1925年2月,
河北雄县人。
1938 年,
13岁的他坚持要参军抗战,
父亲没办法,带他去报了名。
他成为八路军120师特务营的一名战士,
当年冬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光耀青年戎装照
与其他在后方进行创作的作家不同,
徐光耀参加过真正的战争,
他的作品中有他亲眼看见、
亲身经历的战争故事。
1945年起,
徐光耀开始担任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
端起了文学这杆活力十足的“枪”,
创作了大量战地通讯。
1947年是徐光耀文学创作的起点,
这年1月,他得到机会,
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插班学习八个月,
受到了极大鼓舞。
同年,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周玉章》
发表在《冀中导报》上,
从此正式走上创作之路。
1949年夏,
徐光耀以亲身经历为素材,
创作完成了自己的
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
1950年这部作品出版,
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
这部作品堪称社会主义文学
长篇小说创作的开山之作。
1958年,
徐光耀怀着对昔日战友的缅怀之情,
从小说《平原烈火》中
抽取了部分人物和故事,
对其进行丰富和再创作,
“嘎子”的形象由此诞生。
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发表于
《河北文学》1961年11、12月合刊。
顽皮可爱、泼辣智慧的小英雄“嘎子”,
成为革命战争文学中
艺术形象塑造最为成功、
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少年英雄典型之一。
1962年,《小兵张嘎》单行本
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
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公映,
轰动了全国,
成为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
小说《小兵张嘎》单行本
因为徐光耀当年也是小八路,
也是13岁参加革命,
很多人认为嘎子的原型是他自己,
但徐光耀说自己不是嘎子。
他曾说:
我对自己的个性不满意,
比较呆板,不活泼,
我不喜欢这种性格,
我喜欢的性格就是嘎子的性格,
于是我回想这辈子碰到的那些嘎子,
想一条就在桌子上记一条,
嘎人嘎事记了很长的单子,
哪些是幼稚的,
哪些是进步的,
哪些是成熟的,
把嘎子放在战争环境中进行排列调整,
嘎子的形象在我脑子里活蹦乱跳,
后来写成了《小兵张嘎》。
徐光耀说,
嘎子没有具体的原型,
又有很多原型,
他是很多人的集合体。
在白洋淀或敌后抗日根据地
与日寇英勇作战并有一定贡献的人,
都可以在张嘎身上找见自己的影子。
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
不论张嘎的原型到底是谁,
从这个艺术形象身上,
我们永远能感受到中国儿童
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
聪明、勇敢、顽皮、伶俐等性格特征。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曾经的孩子们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硝烟远去的和平年代,
更多孩子成长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还将有更多的孩子在未来绽放光芒。
就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深切期望: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来源:综合《炎黄春秋》《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华读书报》《河北日报》《燕赵晚报》及河北共产党员网等
“红果记忆”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中内容与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号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