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队那个时候过来的人都知道,日子是清苦的。一日三餐,吃的是煮红芋,喝的是红芋糊涂(粥),嚼的是黑窝窝头儿,平时难得吃上鸡鸭鱼肉;身上穿的常常是补了又补的衣服,我常见我的那位本家侄子,那时年龄不过四五岁,到了冬天,身上穿一件破棉袄,袖口露着破套子,五个纽扣掉了三个,衣领子往后退着,前胸和后背裸露着,光着脊梁穿着破棉袄,里边没有衬衫,没有秋衣,一早与小伙伴在一起玩,冻得小脸通红,嘴唇发青,清鼻涕不住往下流,不时用袄袖子擦一下鼻涕,两只袄袖子上面,厚厚地结了一层疙疤,像沥青。几十年过去了,这副寒酸可怜的模样,时常在眼前晃动。
然而,孩子们是健康的,很少有谁闹病,同时也是快乐的。学龄前的孩子,拔草,放羊;上了小学(七岁入学)的孩子,放学后也没什么作业,节假日一天也不少,不补课,不上辅导班。以上这些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时间玩耍。
他们可以结伴儿摸夜路,屁颠屁颠地往返十几里去外村看电影;
他们可以在暑假里去池塘里洗澡,脱得一丝不挂,把苘(qing)叶揉成小团儿,塞上鼻孔和耳朵眼儿,在浑浊的池塘里,扎猛子,仰凫;有的还把浸湿的裤子扎上裤腰和其中的一条裤脚,嘴对着没扎口的一只裤脚,使劲吹气,裤子迅速鼓胀起来,接着再把这只裤脚扎上,套在脖子上,当做救生圈••••••
除此之外,当年的农家孩子,还有许多游戏,常常让他们玩的废寝忘食,乐不思归,至今难以忘怀。
1、做谜藏
那真是越玩越有兴致,越玩越刺激的游戏。晚上,常常玩到夜深,大人不得不到大街上喊上几遍,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做谜藏,分两组,一组藏,一组寻找。找到后,必须摸一下头顶,或者扯住衣服才算赢。被捉住的,成为俘虏,必须退场。
这样,其中一方退场的人数越多,败得越惨,以至于全军覆没。这被捉拿的一方,像战争年代的平原游击队一样,在村子里,到处乱藏,柴垛里,厕所里,厨房里,墙角旮旯处。只是不去野外。
藏的一方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寻找的一方,上天入地,无孔不入。
藏的一方越隐蔽越好,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
寻找的人,蹑手蹑脚,尽量减轻动静,以免被对方发现。而一旦发现,一个拼命逃窜,翻墙越坎;一个穷追不舍,不顾一切,并同时高喊“截住(拦住)”。但是,只要被追赶着赶到“根据地”( 约定的一棵大树),摸到树身后就算赢了,不再害怕追赶的人抓衣服或者摸头顶。
2、 老鹰捉小鸡(*羊羔)
又叫“*羊羔儿”。
十几个小伙伴儿,按照个头的高矮排成一队,高个儿在队伍的最前边,依次往后,越来越矮。除了队伍最后的那个孩子之外,每个人的后衣襟都被身后的人用两手紧紧抓住。
游戏开始时,扮演老鹰的伙伴儿先蹲在地上,做出磨刀的动作:两只胳膊一伸一缩。接下来,出现这样几句对话:
队头(排头的)问:干啥来?
答:磨刀来。
问:磨刀干啥?
答:*你家的羊羔儿。
问:羊羔吃你家的啥来?
答:吃俺二斗谷子二斗米。
问:饶了俺行不行?
答:不行!
接着,磨刀者站起身,翘起一只脚,围着队伍,绕行一周,跳着一只脚走,嘴里还嘟囔着:“割,割,割韭菜,看我的小刀快不快!”,绕到排头的前边停下,把翘起的一只脚放下,捧起两手来,狠狠地吐上一口唾沫,摩拳擦掌,嘴里发出“嗨”一声,就往队尾冲去!
队头,实际上是“羊妈妈”,焉能让对方抓住后边的尤其是队尾的幼小的孩子?于是,与对方同时展开激烈的抢和护。对方从左边冲向队尾,羊妈妈就往左边阻挡。反之 就往右边阻挡。使尽全力不能让对方(俗称老鹰),靠近身后的孩子们。
在“羊妈妈”左冲右突的时候,身后的“孩子们”也随着往同一个方向躲避“老鹰”的攻击,长长的队伍,如同一条蛇,弯曲摆动。
那“老鹰”在“羊妈妈”面前,忽左忽右,企图冲向队尾,抓住一只“羊羔”,但在“羊妈妈”也是忽左忽右的遮挡下,“老鹰”好一阵一无所获。
但是,时间长了,队伍尾大不掉,摆动远没有队伍的前半截机动灵活,总会慢那么一两秒,终于被“老鹰”瞅准机会,抓住一只,淘汰出局••••••
3、 老鼠钻囤(dun)。
实际上,应叫“老鼠钻洞”,可能是音近的缘故,小时候习惯称为“老鼠钻囤”。
十几个小伙伴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儿,叫“洞”。一个小伙伴儿在“洞子”里当老鼠,另一个小伙伴在“洞子”外面当“猫”。游戏开始后,洞子里的老鼠企图从两人中间的空隙里冲出去找吃的,洞子外面的那只“猫”,死死地盯着“老鼠” 的动静,对方从哪里钻,就扑向哪里捉。只要见“老鼠”从两个人的空隙里一露头,“猫”马上扑过去;“老鼠”也很机灵,立刻缩回洞里。
老鼠在洞子里团团转,猫在外边也随着对方团团转。
有时候,洞里的老鼠正按顺时针跑着,忽然间转身来个逆时针跑,外边的老鼠因惯性留不住脚步转身,老鼠已钻出洞去。
这一场结束,另换两个人上场,按照“包袱、剪子、锤”的方法,谁输了,谁去当‘老鼠’
4、当崩
听方言的发音,这两个字都读一声。
道具:选一长一短两根木棍儿。长的约二尺左右,短的约七八寸。前者较粗些,俗称俗称“巴拉棍儿”,短的细些,两端削尖,叫“崩”。
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约两到三米的正方形,叫“城”。也有很小的“城”。
“当崩”,可以两个人当,也可以多个人参与。多人“当崩”时,分两组,各推举出一个代表,以“包袱剪子锤”的方式,分出先后。
先参与的一组,由其中一人操作:把“崩”放在“城”的一条线上,呈“十”字形,或“丁”字形,然后用“巴拉棍儿”,捶击向外的尖端,那“崩”便跳起来,紧接着,不等落地,用巴拉棍儿接住 ,像托乒乓球一样,只要不落地,便可托下去,并数着数目,数目越多越好,直到“崩”意外落地为止。
如果一次也没接住,那就打“单只”:右手同时持“巴拉棍儿”和“崩”,先将“崩”撂向空中,接着用“巴拉棍儿”使劲将正下落的“崩”打出去;也可以左手将“崩”往空中撂去,在其下落的途中打出去。
接下来,便按照刚才的数目,开始“打崩”,左手持“崩”,右手用“巴拉棍儿”使劲将“崩”打出去,劲儿越大,“崩”被打出去的越远,这种打法叫“捞物”( 方言音译),与上面说的“单只”有区别(单只,方言音译)。
下图:“捞物”的打法
打“崩”的人随即跑过去,再次捡起落在地上的“崩”,用力往同一个方向打出去••••••直到把刚才统计的数目打完为止。
如果数目较大,“打崩”的人又很有技巧,每次打得都会较远。好了,这一来,很可能从村里打到野外,距村子二三里地远的地方。双方人马一同陪伴着去野外。最后由另一方捡起“崩”来开始往回扔,一次又一次,奋力向来时的方向扔,直到把“崩”扔到“城”里为止。许多人又一路相伴返回。中间也可以“挂扔子”,即:用坷垃或者一枚碎砖头代替“崩”来扔(坷垃容易摔碎,可以另捡一个),比扔木质的“崩”(轻飘飘的)距离远多了,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最后,如果将“崩”扔不进“城” 里去,就算输了。接着仍由赢的一方继续这样操作,直到最后输的一方将“崩”扔进“城” 里才算赢。
这个长距离的“当崩”,最热闹,最刺激。你想,从村里一路打到野外,有时候打偏了,“崩”落到了野地里,打“崩”的人就要在野地里跋涉。除非调整方向,再次将“崩”往大路上打,才能结束在野地里的跋涉。
“当崩”的游戏也可以两个人做。按照“包袱剪子锤”决出先后。赢的一方把“崩”压在“城”的一条线上,与线呈十字形。接着用“巴拉棍儿”捶击“崩”的向外的尖端,使其跳起来,不等它落地,就用“巴拉棍儿”用力将其击打出去。另一方跑过去捡起“崩”来,原地不动,将“崩”向“城”内投去。投进了,算赢了,与对方换位继续玩下去。否则,赢的继续打“崩”,输的仍然跑腿往“城”里扔。
还有一种玩法叫“报账”。甲乙双方先设定一个最高总数,假如是一千,先完成者为赢。甲捶击“崩”,使其跳起来,不待其落地,就将其击打出去。落地后,估计距离“城”的远近,向乙方报出尺寸,或者报三丈五寸,或者报四丈六尺,乙方如果不相信有这么多的尺寸,可以用“巴拉棍儿”和“崩”实地测量(“巴拉棍儿”做尺,“崩”尖儿做寸)。如果不到报的数,就宣告甲方失败,报的数作废,从而让给乙方打“崩”报账;如果超过了甲方所报的数目,就计入总成绩,不断累计,先完成一千者胜。
多数情况下,为了减少麻烦,报多少就是多少,不去测量,除非报的数目太离谱儿,对方不得不亲自测量验证。
5、丢包
若干个小伙伴儿面向里围坐成一圈儿,不许左顾右盼,更不许转身往后看。其中一个小伙伴儿拿着一件东西(或毛巾,或手绢,或帽子等),在人们的背后转圈跑,跑着跑着,便会将手中的东西丢在某位伙伴儿背后的地面上,继续跑,待跑回来发现背后有东西的伙伴儿仍无动于衷,就会“挨打”:受到拍击后背的惩罚。被惩罚者这才大梦初醒,忙不迭起身抓起地上的东西跑起来,把包丢给另一个人。对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后果仍像刚才那样受到惩罚。
也有作弊的,不让转身看背后有无物件,就将两只手倒过去在背后的地上乱摸一通,如果摸到物件,赶紧抓起来跑步,寻找自己的目标。也有的伙伴儿见别人背后被丢了东西,便向对方使眼色,或者望着对方笑。背后有东西的伙伴发现情况不对劲儿,马上往背后摸去,果然有东西,抓起来立刻绕着圈儿跑路••••••
6、打小球儿
没有篮球场,就利用生产队里的打麦场,画出一个跟篮球场相似的地盘来;
没有篮球架,就在两端的地面上各划出一个比篮球大些的圈圈儿,当做投球的“篮子”;
没有篮球,就用小伙伴儿的小皮球;
也不用裁判。主动分成两组,于是激烈的角逐便开始了。
根本不用顾忌犯规与否,两班人马从“球场”的这一端奔向另一端,一个人带着球跑,一群人跟在后边追赶,早忘了谁护谁,有在正前方拦人的,有从侧面抢球的,还有守篮的,一旦接到小球,就往地上的圈圈儿里投。也有人跑三步上篮,最后一步跳起来,不是往上投球,而是往地上的圈圈里砸去。欢笑声,呼喊声,奔跑声,整个打麦场上尘土飞扬,喧闹一片。人人热得满脸通红,汗如雨下。但一点儿不觉得累。
7、摔“哇呜”
摔窝窝,家乡人叫“摔洼呜”(音译)。多在坑塘边,杨柳树下,从塘底或水边挖出黑色的淤泥,做成碗状,然后,口朝下用力摔到地上,“啪”一声闷响,“碗”底爆出一个洞,泥屑飞溅到人的脸上和衣服上,但满不在乎。
这样的游戏,常常有甲乙两个伙伴儿一起玩儿。
摔“哇呜”时,甲常与乙方有这样的几句对话:
甲右手托着“哇呜(泥碗)”,问:“透明不?”
乙答:“不透明。”
甲又问:“透风不?”
乙答:“不透风。”
最后甲说:“不透明,不透风,看我的洼呜中不中!”话刚落音,便将手中的“哇呜”砸向地面,那“哇呜”便“啪”地发出一声闷响或脆响,同时泥屑飞溅,“哇呜”的底部爆出一个大洞。这时,乙要取下自己的一部分淤泥奖给甲,用以补偿那处“窟窿”。
8、砸“啪啪”
“啪啪”两字,也可能是“趴趴”。
两个伙伴儿一起玩儿。用废纸叠成正方形的纸片儿,分正反两面。二人同时放在地上一枚“啪啪”,接着用“包袱剪子锤”方式,分出谁先出手。假如甲先出手,便将自己的“啪啪”捡起来,使劲往乙的“啪啪”上砸去,如果砸翻了个儿,乙的那枚“啪啪”。就归了自己。
为了赢取对方的“啪啪”,有的往往用厚纸做,比较厚实,对方不容易砸翻,反而很容易把对方的“啪啪”砸翻。“啪啪”有大有小。有厚有薄。但形状都是一样的。
••••••
尾声:在那个年代里,还有许多游戏,例如“跳房子”,例如“跳橡皮筋”;例如“操销”(音译);例如“吃心”;踢毽子;跳绳;滚铁环;例如“斗鸡”
例如投“鞋摞”:若干小朋友脱下一只鞋,鞋尖朝上,靠在一起;把另一只鞋子顶在头上,从较远的地方赶过去,谁头上的鞋子掉下来,谁就要挨鞋底子;例如挖了胶泥,制作各种玩具:小车,灯台,小狗,小猫••••••
永别了,那个自由自在、没有压力、快乐无比的孩提时代!
永别了,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的农村孩子的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