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为什么烹饪
(1)为什么会出现“烹饪悖论”
(2)烹饪能让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
(3)烹饪带来精神满足
2.烹饪与我们生活
(1)火的社会凝聚力
(2)一场完美的烹饪
(3)喝一口汤只需要两小时
3.烹饪与我们的健康
(1)发酵,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
(2)营养是一整粒小麦
(3)烹饪与肥胖
一句话简介
美国食神喊你一起好好吃饭
一段话介绍
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走出自家厨房,从火,水,空气,泥土四个烹饪经典四元素出发,带着读者一起踏上了拜师学艺的旅途。书中用了四个章节,分别讲述了烧烤,煮汤,烘焙,发酵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烹饪不仅可以重新塑造身体和灵魂,还找到了一条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人类的健康之道。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迈克尔·波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开篇
你好,欢迎***,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创办《萨加特美食指南》的萨加特夫妇在《华尔街日报》里写到:“不如让饭店来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来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工作中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确实每天花费一些时间在厨房烹饪是不明智的,但是在社会分工高度成熟的今天,社会分工作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的同时,也滋生出无助、依赖和无知,最终导致 责任感的缺失。我们应该怎样找回我们失去的东西呢?
迈克尔•波伦的《烹》,就是为了寻找我们失去的东西。这本书通过对烧烤、煮汤、面包、奶酪和泡菜的学习过程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通过对烹饪依赖的火、水、空气和泥土四个经典四元素的解析,为我们重拾烹饪的信心,邀请我们一起,通过简单的烹饪练习,自给自足,减少对食品工业的依赖,重修与自然,与社会,与家人,与自己的关系。你会发现,烹饪,看似简单的人类技能,竟然对人类现代社会诸多困境进行了解答。
本书作者迈克尔•波伦,在2013年被《时代》评选为“食物之神”。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教授,并且是科学和环境新闻学 奈特项目主任。除《烹》这本书以外,还出版了《杂食者两难》《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三本,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类书籍,从吃饭出发,教会我们更好的生活,学会好好吃饭。
这期音频,我们通过“我们为什么烹饪 ”“烹饪与我们的生活”“烹饪与我们的健康”这三个部分内容,来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烹饪?
我们为什么烹饪?烹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烹饪悖论。
烹饪悖论说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美国家庭抛弃了厨房,把饮食问题交给了食品工业,却花费大量时间思考食物,并热衷于观看烹饪节目。我们把这一现象成为烹饪悖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家庭的烹饪时间缩减了一半,平均只有27分钟,反而是观看《顶级厨师》这类烹饪节目的时间越来越长,能观看烹饪全过程的饭店成为一种潮流,顶级厨师甚至可以比肩电影明星,越没时间烹饪的人,对此越是狂热,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这个秘密其实藏在我们自己身上,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观看妈妈做饭的经历,比如饥肠辘辘的我们走进厨房,看着妈妈像是变魔法一样,用尖刀将紧紧包裹的基辅煎鸡肉卷切开,浓稠的黄油缓缓流出,香草的香味扑面而来,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工作以后,或者成家以后便不曾有过,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没有信心像妈妈一样烹饪出美味的食物,我们也同样没有勇气让烹饪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于是我们痴迷于看烹饪节目和阅读烹饪书籍,渴望与妈妈的爱建立起最后的联系,同时联系起来的还有我们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第二部分:烹饪能让我们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
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生与熟》中告诉我们,烹饪是“建立起人兽之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活动”。意思是说,烹饪是具有界定性的人类活动,那么我想餐桌一定是人类特有的产物。简单来说,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人会有共同用餐的行为,野生动物中,即使是群体意识最强的狼群,公狼进食时,母狼也不许靠近,所以说坐下来吃饭,是我们成长为幼儿时,走出母亲怀抱与世界建立的第一份联系。这是我们与社会,与文明,与自然建立联系的起点。
所以说,共同进餐并不是小事。它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是孩子们学习谈话艺术,和文明习惯的地方:分享,聆听,轮流谈话,交流差异,善意争论。这一切都是让我们与父母建立联系,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是一家人。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共同进餐时,看到桌上放着的面包,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小麦,麦田,农民。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自然产生联系的呢?答案是,吃下第一口面包的时候。
当食物变成商品,当我们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模糊,最终变成一个抽象概念的时候,我们便轻而易举的沦为了食品工业的俘虏,最终只能靠一个虚幻概念来果腹。食品工业和社会分工试图切断我们与世界,与自然的联系,让天平不断倾斜于消费者一方,来填补我们精神的缺失。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第三部分:烹饪带来精神满足。
烹饪是一个特殊的位置,烹饪的一边是大自然,领一边是人类社会,烹饪者不偏不倚的站在了中间,用来保持自然与文明的平衡。在高度社会分工的今天,正如开篇提到的萨加特夫妇所提倡的那样,不如让饭店做他们擅长的事,于是,我们外包了我们的一切,饮食交给了食品业,身体健康交给了医疗队,精神健康交给了治疗师和药品。渐渐的,文明的另一端不再是自然,我们自己悄悄的换成了社会分工的另一个产物:消费依赖,并且为此穿了一件名叫“自由”的外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据了解美国有四分之三的经济依赖于大众消费,也就是说,我们工作之余,休闲的唯一方式变成了消费,有时间,有钱消费成了我们追求的自由。
而烹饪转变的不仅仅是动植物,它也转变了我们社会角色,把我们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创造者。创造的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消费者不能比拟的,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是一块来自养殖场,活生生的猪的前胛肉。这是一颗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洋葱,它甚至带着泥土的气息。烹饪的过程让食物不在只是抽象的商品,让整个世界都真实起来。
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创造些生活的必需品,这样的一些日常简单技巧,既能增强我们的自足感和自由度,同时降低我们对那些陌生的企业的依赖。我们在消费的同时也获得了能力,回到厨房,我们缺失的力量又重新回到我们身上。
以上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为什么烹饪。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共三点,第一点,烹饪悖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烹饪里头有我们错失的东西:那就是妈妈的爱。第二点,共同进餐不是小事,它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起点。第三点,社会分工试图切断我们去世界的联系,试图用消费控制一切,烹饪让我们减少了对陌生企业的依赖,从消费者变成创造者,找回失去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