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84)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84)

首页模拟经营轻舞罗裳更新时间:2024-04-29

2024“踏春问仙”诗会邀您参与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84)

李清照词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网友雷焱雄问: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最费解的。这两句从字面意思上翻译,应该是轻轻地解下罗裙,独自登上小船。有人觉得,上船干嘛要脱裙子呢?这不合常理啊,于是就把“兰舟”解释成床。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解释,缺乏依据。因为在古诗词里,“兰舟”都是指船。以“舟”为“床”是孤证寡例,不足为信。因为上船用不着脱下裙子,只要提一下裙摆就好,于是又有人把“解”解释成“提起”。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解释,因为在古诗词中,“解”什么物件,那都是解下的意思,例如秦观的“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所以,把“解”字解释成“提起”也缺乏依据,也是孤证寡例,不足为信。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根据生活经验,穿裙子是不影响划船的,为何作者却要脱下裙子才上船呢?这个确实很费解,或许是古今生活习惯不一样吧。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个看法。说“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两句省去了主语,应该是分咏两件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轻解罗裳”对应于“玉簟秋”,写的是主人公独自入睡的事;“独上兰舟”对应的是“红藕香残”,写的是主人公独自采莲的事。它们分别说的是女主人公在日间和夜间的活动。一个“独”字,兼管上下句,——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她都感到寂寞难耐。这种说法简而言之,就是“轻解罗裳”和“独上兰舟”不是两个连续的动作,是分开的两件事,只是放在一起说而已。这种解读也有一定的道理,可备一说。

钟振振答:这事本来很简单,压根儿就不是个问题,却被一些爱“较真”、爱“找茬”的人硬生生地给越弄越复杂了。

“解”,这里就是“脱”的意思。这样的用法,在古代很常见。由于咱们讨论的是诗词,因此,就不举古文里的用例了,专举古诗词里的例证:

(1)汉·曹植《妾薄命行》诗二首其二曰: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2)晋、南朝宋、南朝齐佚名《子夜歌》四十二首《秋歌》十八首其四曰: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3)唐·许敬宗《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诗二首其二曰: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4)李白《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诗曰:忽逢青云士,共解丹霞裳。

(5)王建《题法云禅院僧》诗曰:上山犹得在,自解衲衣裳。

(6)白居易《竹窗》诗曰: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7)宋·欧阳修《镇阳读书》诗曰: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虽云待官阙,便欲解朝裳。

(8)柳永《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词曰: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9)文同《北园避热》诗曰:正午禽虫净,初晴果木香。移床就高处,更欲解衣裳。

(10)贺铸《减字浣溪沙》词曰:三扇屏山匝象床,背灯偷解素罗裳,粉肌和汗自生香。

(11)周紫芝《秋闺词》诗曰:佳人掩朱户,背烛解罗裳。愿言鸳鸯梦,双飞入方塘。

(12)王之道《龙门呈心老》诗曰:我来不忍去,一步三咨嗟。终当解冠裳,从师卧烟霞。

(13)石孝友《点绛唇》词曰:缓解罗裳,十分鸳履低腰素。冰香微度,一罅殷红露。

(14)陈宓《荷花》诗曰:玉鉴三千匣,金钗十二行。雨添骊水浴,风解月宫裳。

至于李清照上船为什么要脱罗裳?也不是什么古今人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采莲船多是小船,容易倾侧进水。船中有了积水,而罗裳较长,下摆直垂到脚后跟,一旦浸在水里,水会经由面料的纤维往上渗透。夏天天热,罗裳湿了还不要紧;但此时已是秋天,天冷了,罗裳湿了就很难受。即便没有这一层因素,罗裳是可以出客的衣服,单从爱惜的角度考虑,也不舍得穿着它到荷丛中去钩扯刮擦的——溅上点泥水还是小事。总之,词人在采莲之前脱去罗裳,换上粗服、短装,再正常也不过的。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