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婴儿荒”这“黑锅”,不该让年轻夫妇背
中国有句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家丁兴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老一辈人的奢求。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多生孩子了呢?感兴趣朋友,大家来讨论一下。远的的不说,就从五、六十年代说起吧。那年代是计划经济,有户口,有粮食指标,有粮票、有油票、有布票以及煤票等等,可以说是生活上有了基本保障。农村户口的村民,除了没有商品粮之外,其余的都有。口粮的分配原则,东南西北大相径庭,有的是3:7开,有的是2:8开。也就是说,劳动按3或2分配,人按7或8 分配。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城里的职工除了产假外,还有红包,一个班有两次喂奶时间,或者是育婴室、托儿所和幼儿园。还有老阿姨来照顾。因为是计划经济嘛,不影响个人经济收入和地位,什么都不用担忧。
说实话,那年代的人们生活没办法和当今社会相比,说是天壤之别毫不夸张。但那个时候人们不怕多生孩子,他们认为多生一个孩子,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儿。“俩羊也得赶着,仨羊也得放。”反正社会有保障,肯定不会俄死人。家家都有5、6个孩子。说白了,那时候抚养孩子的方式全是“放养型”。接下来,是适龄儿童上学。城里条件远好于农村,就不说了。农村适龄儿童都是0学费。校舍、桌椅板凳都是集体的,偶然有辍学的,老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户往学校请。看过《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吗?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医疗哪,公社有卫生院,大队有“赤脚医生”,有个伤风感冒,头疼脑热的,花个三毛两毛钱的就解决了。“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好像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后来,可能是受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影响,说是人口增殖是“以几何数率增长。”现实是人口已经是以倍数的速度下降。2020年我国的出生率为8.52‰。如今,人口下降已经成了全世界发达国家的“癌症”。不少人说,中国正在步入日本老龄化的后尘。其实,中国就是人口基数大,按人口比例说,当前形势我们比日本还要严重得多。
有句话,说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生育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之所以钱都解决不了,才被称之社会“癌症”。
“只生一个好”运动开始后,谁“超生”就没收个人财产、拆他的住房。“超生户”呢?想方设法超生,甚至以自*相威胁,迎来是“上吊给绳儿,服毒給瓶儿”的标语。于是,就产生了《超生游击队》,想方设法就是生孩子。大家讨论一下,这是什么精神?如今,国家放开了二胎,提倡三胎,可是当下的年轻怎么又不愿意生了呢?说起这个话题,80%的人都会说:“生的起,我养不起。”是的,假如说抚养一个孩子需要100万元人民币的话,生两个孩子就得200万元。还有,一个孩子买一处住房就可以,两个孩子最少要买两处住房呀。比如,还有教育、医疗等诸多现状,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都说是沉重的负担问题。有人说:“房子是最好的避孕药”,鸟下蛋还得有个窝吧,桑蚕蜕变还要做个茧子呢。无房他们就不敢结婚。何况如今,生育成本、教育成本、生活成本过高,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过大。这些社会问题也不能忽视的。据中国网报道,事实上,早在2012年,中国经济学家黄岩石就曾表示,中国剩女数量与房价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女性对配偶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出现的晚婚晚育或“剩女”也越来越多。不能不说,这种现象也是目前“少子化”之中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的进步。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了。“养儿、养儿”的现象出现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啃老族”。特别有出息的儿女成才出国了,几年回来不了一次。没出国的也留在一、二、三线城市了。留守的就是老两口儿。儿女多一个少一个也相差不了多少。加之当今社会养老、医疗制度越来越完善,不能不说大大降低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有女性职场上的原因。女人*后,在企业职场很容易被辞退。有人说,国家不是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孕妇吗?对,确实有,不少公司能够接受孕妇生子,100%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会用他们自己一套“规则”来应对职场孕妇,即使是能够返回职场,职位也会受影响。这就导致女性不愿意为了家庭牺牲职业,进而造成生育率低下。
还有,很多人羡慕那些高消费人群的生活方式,多生一个孩子多一份负担,不希望自己过得那么辛苦。
实际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养孩子的预期成本也在一路飙升。“生不起、养不起”,正是迫于未来支付能力的预期不乐观而形成的悲观生育态度,由此而引发的“不想生、不敢生”更是一种消极、自私的生育态度。这些人认为,与其辛苦艰难生养孩子,不如独享二人世界、快活自在。这也是当代年轻人不愿生养孩子的真实心态。
虽说,多生孩子是为国家做贡献。但想不想多生孩子,完全是年轻人的个人自由,是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不是他们的过错,不应该责备他们自私,或者认为他们的选择是不负责任的。
一句话,围绕解决“想生育、敢生育、能生育、生得好、养得起”等重点问题出政策、做规划、设项目、增福利。这是“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要义和核心;也是“十四五”期间做好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动生育率水平有所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