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面包飞满天
编辑|面包飞满天
“叮。。挡挡”
每当街头响起这种拨浪鼓的声音,孩子们都是欢呼一声,拔腿向着门外跑去,这时“卖货郎”载着一堆新奇古怪的小玩意又开始叫卖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在80,90那个年代,这一幕几乎上演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小镇中。
其实“卖货郎”这个职业由来已久,我们从古人留下的一幕幕画卷之中,欣赏着古代街上热闹繁华的街市景象。
最有名的当属南宋大家李嵩的《货郎图》了,小巧的担子上挑满了琳琳琅琅的货物,被小孩和富家小姐包围着。
这像极了我们现代社会中的“逛街”,也就是我们用手机就能网上购物的“淘宝了”
那他们是从何处而来,货郎的担子里究竟都卖什么东西呢?
宋代货郎行走的杂货铺宋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除了规模较大的商人之外,还出现了以个人为主体的游商——货郎。
作为行业中最基层的群体,货郎们于城市街巷和农村小道之间流动,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
货郎们通常肩挑货担,担子里装满了针线、杂货、日用品等,一边高唱商品歌谣,一边沿街叫卖。
他们的吆喝声不刺耳,反而通过押韵和变调,赋予歌谣以艺术美感,这成为一种独特的通俗文化。
苏轼还曾为盛行的猪肉写过一首《猪肉歌》来吸引顾客。
杭州还举办过吆喝艺术比赛,评比货郎们对商品的创意歌唱,吆喝对货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营技巧。
货郎们向来以寻常百姓中最基层的人员居多,他们中间既有本地村中游手好闲的人,也有外来的寻衅者。
这两类人都不得不背起担子沿街叫卖来谋生。
尽管他们和常人眼中的商人有所不同,不像开店铺的商人有自己的房产和地产,但他们随身携带的担子却像一个迷你百货商场,能满足老少妇孺各色人等的零碎需求。
货郎担子里的商品种类五花八门。
除了老少咸宜的日常针线、剪刀、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也不乏女眷们喜爱的胭脂水粉、香料首饰,儿童们兴奋打转的糖果、小玩具等奢侈娱乐用品。
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可不就是妥妥的“淘宝商城”吗?
明代画家刘若愚笔下的一幅货郎图,更是展现了货郎担子中百物齐全的内容:颜色鲜艳的礼盒和食品,形态各异的玩偶和工艺品,令路人目不暇接。
这就像一个会动的杂货铺,满足各色人等不同的需求。
这也使得货郎群体在历史上得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货郎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桃花女》中就提到,妇女们都盼望货郎的到来,《水浒传》还描写了以货郎伪装混入别人家的剧情。
可见货郎已经融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或担负起家庭生计,或满足村民需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并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尽管只是最基层的小商贩,但这些肩挑货担、高歌吆喝的货郎,见证并丰富了千年宋朝的市井生活。
他们那简朴而繁华的身影,将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货郎群体的存在,恰是国泰民安的真实写照。
古代故事画卷《货郎担子上的百宝箱》一走进这幅画卷,就能感受到南宋时期浓厚的商业气息。
货郎挑着重担走过街头巷尾,他的背上挂着一件名为"荷包"的包包,这种包包由牛皮制成,形状如同一个小口袋,它的材质柔软耐磨,并且容量很大。
货郎带着这只袋子一路行走,里面的货物种类繁多,无论是常见的针线工具,还是美丽的金银首饰,甚至包括一些稀奇古怪的娱乐道具,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可爱精致的玩具。
在南宋时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也使得人们对学习的需求更加迫切。
商人利用这个机会制作出了各种富有知识性的玩具,比如说棋盘游戏、算术练习本等等。
这些玩具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其中最为热销的是拨浪鼓、泥人儿、面具、花篮等民间玩具,这些物美价廉的小玩意深受孩童喜爱。
售卖玩具的货郎们十分乐意看到孩子们的开心模样,即使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也丝毫不觉疲惫。
《货郎担子上的百宝箱》中不光是玩具,还装满了日常生活必备的杂货琐碎,这些也是货郎生意最红火的部分。
比如木匙筷、扇子、斗笠、水桶、锄头、葫芦罐等生活用具,正是老百姓家里随时会需要添置的东西。
身为流动商贩,货郎能第一时间将商品送到民众身边,这极大地方便了古人的生活。
这些日用百货之外,货郎担子里还时常会出现蔬菜瓜果之类的食材,比如酸醋、山东黄米等美食佳肴。
看来连份外卖都能叫到!
货郎的流动故事货郎,这种流动的小商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千百年,他们或推着独轮车,或扛着担子,走村串户,兜售生活日用百货,也传扬着各地的新闻和奇闻趣事。
其实宋代以前,货郎并不多见,直到宋代,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达,货郎才逐渐成为连接城乡、运输货物的重要媒介。
有的货郎还兼职当起了医生,担子上挂满了丹药,有的货郎则带着卜卦的工具,运用风水为村民排忧解难。
明清时期,货郎们已经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文人学士们时常将他们写进诗词文章,比喻朝阳川流不息的世道。
这时的货郎,衣着更加艳丽,口吻更加夸张,山西的刘福来便以卖糖葫芦起家,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货郎逐渐被淘汰,但依然在偏远地区发挥着商业和文化联络的作用。
老舍笔下的货郎强子,便以贩卖瓜果杂货为生,他背着担子,挑着筐子,为艰苦的北平城带去了一点生机。
丁玲小说里的货郎,则在乡野小河边吆喝叫卖,仿佛自古以来不曾改变。
改革开放后,货郎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门的商店和电商平台。
然而货郎的吆喝声似乎仍回荡在某些人耳畔,勾起了关于故乡和童年的记忆。
那些曾经新奇的小商品,如今或许只值几个钱,但货郎带来的,不仅是商品,而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笔者认为在现在,货郎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商业形式已经逐渐消亡。
我们有了更加方便的“淘宝”平台,各种商品也是琳琅满目什么都有,不出门也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何尝不是另类的“卖货郎”。
卖货郎以流动的姿态编织起大千世界的点点滴滴,承载着民间浑然天成的艺术与人情味道,在中国广袤乡野的记忆长河里,总还会有货郎沙哑的吆喝声,不经意穿插在故事与故事之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