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饺子馆变身故事商店……艺术社区植入街巷,“在地文化”是可持续的关键

东北饺子馆变身故事商店……艺术社区植入街巷,“在地文化”是可持续的关键

首页模拟经营商店故事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6-17

今年88岁的冯培山怎么都不会想到,他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这条偏远的江川路上,会建起一个美术馆。更没想到的是,半个世纪前,他随手拍下的照片《当年江川路》,成了美术馆开馆的首展作品,最近正在展出。

这家美术馆叫“粟上海·红园美术馆”,位于江川路红园东南门口。美术馆“前身”是一幢属于街道的两层小楼,改造成美术馆前,曾租给一家经济型酒店。不久前,“粟上海·红园美术馆”开馆,包括冯培山在内,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奔走相告:“家门口也有美术馆了。”

不止“粟上海·红园美术馆”,艺术社区的氛围正越来越多地被“植入”上海的街巷。在市中心愚园路上,一家原来开着东北饺子馆的门面,变身为充满人文气息的“故事商店”,被许多人追捧;在偏僻的宝山庙行镇一处公共绿地,一个废弃的公共厕所被改建成艺术氛围浓郁的众文空间(群众文化空间),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美术公共教育的“在地文化(符合所在地域特征的文化)”如何体现?近年来,上海致力于探索艺术社区的营造,取得一定成效。比起昙花一现的美丽,艺术社区的真正落地更需要可持续的生长性。

愚园路

饺子馆变故事商店

现实版的“解忧杂货铺”

“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经由东野圭吾的笔端,虚构的解忧杂货铺被许多人熟知。

但在上海,却真有一家“解忧杂货铺”——故事商店。店如其名,这家店售卖的是一个个故事。顾客走进店里,可以留下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带走别人留下的故事。故事商店,最初开在愚园路1112弄弄堂口。这里原是一家东北饺子馆,饺子馆搬走后,临时开了这家故事商店。

故事商店的想法萌芽于百年愚园路(长宁段)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更新。愚园路更新的执行方是CREATE创邑,它成立的社趣更馨服务社是故事商店的主要发起方。社趣更馨负责人许引兰说:“如何在城市更新与周边居民的获得感间寻找更好的连接?我们决定做个路边社,听大家聊聊自己和愚园路的故事。”

故事商店一落地,很快成了“网红”。除了受到年轻人追捧,也受到很多老年人欢迎。一对老夫妇乘坐20路公交车从杨浦过来,讲述他们年轻时在愚园路的往事。短短两个多月,9平方米的小天地就被2000多则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故事商店在愚园路结束营业那晚,已过了20时的关门时间,还有许多人久久不愿和它告别。幸运的是,故事商店并没有真的结束营业。不久前,它以“故事门市部”的身份再度回归原址。

“故事商店”还引起刘海粟美术馆关注。作为发生在上海的艺术文化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区营建项目的创新案例,“故事商店”被纳入“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项目。

庙行镇

废弃公厕变众文空间

百姓家门口的“文艺之家”

宝山庙行镇一处公共绿地,是当地居民的健身场所。绿地一侧有个精致的众文空间,如今也是网红打卡点。

这个空间的室内,米白色系的原木书柜和阅读桌,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室外,绿色网格钢板模仿拱门庭院,半开放式地围合出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不仅融入公共绿地本身的设计,也延伸了活动空间。有艺术家用不同色彩的线缠绕点缀其中,形成不俗的视觉效果,也成了很多人拍照取景的好地方。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众文空间的前身,竟是一个废弃的公共厕所。众文空间设计师蔡峰说:“这个厕所从未使用过。当时,镇政府为了方便在绿地锻炼的村民,造了这个厕所。结果,因为不在环卫局规划范围内,只能弃用。”在一次实地调研中,宝山区文旅局发现这个“宝藏”。在专业设计师的介入下,最终成了宝山众文空间。

住在附近的袁阿姨几乎天天来绿地锻炼,也会到众文空间坐坐。“想不到,现在变得这么漂亮,每天来坐一坐,心情舒畅。”更多的附近居民为这个废弃公厕的改变竖起大拇指。

宝山众文空间由宝山区文旅局将乡镇的一些闲置公用空间,通过建筑设计加以改建而成为集图书阅览、工作坊和艺术展览为一体的家门口服务点。除了这个废弃公厕改造而成的众文空间,蔡峰还参与了罗泾镇塘湾村、月浦镇月狮村等多处众文空间的打造。这些众文空间受到很多村民喜爱,他们没事就来转转。“在乡村,周边没有茶室、咖啡馆,村民需要一个闲暇时光可以去的文化客厅。而院落围合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社交和文化交流需求。”“众文空间”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文艺之家”。

新建和改建的硬件空间多了,如何利用好这些空间成为新课题。

江川路

经济型酒店变美术馆

老工业遗存的“记忆空间”

正在“粟上海·红园美术馆”展出的摄影作品《当年江川路》,拍摄于1962年。那时,冯培山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专职摄影师。

江川路曾是上海“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和上海锅炉厂)所在地,在工业化年代很辉煌,甚至拥有“一号路”的美名。随着上海城市发展进程,曾经的“一号路”热闹不再,加上地段偏远,就更显冷清。

但“粟上海·红园美术馆”还是选择了这里。美术馆位于江川路红园东南门口,前身是一家经济型酒店。如今美术馆一层是乐活空间、综合剧场、便民小店,二层则是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和社区图书馆。今年6月30日,美术馆开馆。两层楼房建筑面积684平方米,对于一个常规美术馆来说,只能算迷你,但对于一个社区美术馆来说,不算小。江川路街道副主任陆晓燕说:“去年,江川路街道收回此楼,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合作推出‘粟上海·红园美术馆’。除了为周边居民打造一个室内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也希望专业美术机构能带来更专业的内容和运营。”

美术馆开馆首展,展出作品除了冯培山的摄影作品,还有青年艺术家徐思捷在汽轮机厂拍摄的作品、祝金坤基于江川路街道景观的建模重构等。所有作品,几乎都在讲述江川路的过去和今天,这种“在地文化”内容呈现,和附近居民构成天然的联系。

这个美术馆的空间设计,也有强烈的江川路社区特色。设计师张海翱说:“我想恢复原有的、给予市民活力的部分,同时融入‘工业遗存’设计元素。”为此,设计团队从老厂房里搜集液压气罐、工业管道等,并在管道上涂上象征“粟上海”的颜色,还在入口处找到一些带有锈钢板元素的遗迹,让整个空间设计找回原有老工业遗存的记忆。

这也是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继愚园路、大夏书店之后,发起的第三家“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第一家“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位于愚园路1088弄的“愚园路公共市集”二层,主打体现上海“腔调”的弄堂生活。“我们不希望灌输内容,而是以艺术引领,真正体现贴近社区百姓的在地内容。”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透露,“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下一站是控江路社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