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这本书后有点悟了:建筑业未来5年的管理者,怎么破局?

三刷这本书后有点悟了:建筑业未来5年的管理者,怎么破局?

首页模拟经营施工队3D更新时间:2024-05-21

你好,这里是BIMBOX。

今天想诚意推荐给你一本今年的新书,名字叫《系统性数字化: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

建筑业正在数字化的进程上快速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管理人才正面对着一个难题,怎样才能不被组织结构升级落下?同时,和数字化相关的人才,也会逐步走上不同的管理岗位,需要了解在推行数字化的组织里,领导正在怎样思考?自己怎样才能发挥作用?

这本《系统性数字化》,并非讨论技术细节,它既是写给管理者的数字化之书,也是写给数字化人才的管理之书。更难能可贵的是,市面上谈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书特别多,但专门针对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新书,可以说仅此一本。

书的作者有两位,一是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袁正刚,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CAD、BIM、建筑和城市数字化领域的技术产品研究,担任了十几部数字化转型专著的编委;二是企业家顾问杨懿梅,曾就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贝恩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续研究企业管理体系和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写作并翻译了《贝佐斯的数字帝国》、《重构竞争优势》等书。

两位专家合作的这本新书,严格来说是写给建筑业企业家和高管的书籍,但你不必担心内容大而空泛,相反,书中所讲的思想都很接地气,绝不是通篇夸耀数字化转型已有大成,而是不停建议读者,直面初级发展阶段的困难,借鉴先行企业爬过的大坑,完成思想、业务和生产关系的升级,脚踏实地的把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一步步做好。

我读完收获很大,也推荐更多不是企业家或者高管的人来好好读一读,一起探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核心的方法论、升级的维度和抓手,也很有必要和企业高层拉齐思想,了解大企业基于数字化的新玩法,为将来的职业道路做好铺垫。

接下来,就和你分享我读这本书的笔记和自己的思考,帮你初步了解这本书都讲了什么内容。

1.为什么建筑业不好「抄作业」?

在很多人唱衰建筑业的当下,我们站在数据的视角,不得不承认,它还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2018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85%以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直视建筑业在数字化方面的落后,在中国尤其如此。

丁烈云院士曾经指出:「虽然建筑行业产生的数据量极大,但真正存储下来的数据仅为北美的7%,而且这些数据中大多数以散乱的文件形式散落在档案柜和硬盘里,真正的工程数据利用率不到0.4%。」

即便我们跳出行业发展的情怀和愿景,完全站在现实的角度来看,建筑业也需要一个方案,来解决它内部日益严重的问题,例如增长速度放缓、利润率持续走低,以及随之而来的薪资待遇差、很难留住人才等问题。

外部利润空间降低,竞争越来越同质化,转型和升级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无论我们看向政府政策文件,还是望向其他行业的发展脚步,数字化转型都几乎是唯一的答案——它越来越无关乎理想,而是现实主义的生死抉择。

建筑业从业者经常会去看其他行业的数字化,比如与我们接近的工业领域,就很难通过「拿来主义」,直接借鉴他们的做法。

抄作业很难的原因很多,这本书的作者给出一个值得思考的视角:复杂系统

无论是建筑实体,还是建造过程,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复杂系统,它内部的构成要素复杂、相互作用复杂,系统的目标权衡复杂,而局部优化又很难达成全局的优化。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复杂系统,像是精密设备、民用客机这样的高精工业产品,可以相对容易地实现数字化,唯独建筑业不行呢?

书里给出了建筑业和制造业相比,数字化转型很难的四个特点。

➤ 一是产品独特性。

每栋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外观、规模和功能很少有完全一致的项目,还会因为所在地的气候、地址、周边环境和市政要求不同,产生更大的区别,这意味着标准化的流程和前人的经验很难原封不动地搬到新的项目中。

➤ 二是作业环境因素。

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通常有固定场所,大多为室内封闭环境,而每一座建筑所在的位置、施工环境、施工时间都不相同,户外作业也会给建造过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突发的外部变化经常会让工程项目无法按照计划严格推进。

➤ 三是依赖现场作业。

工业产品的流程相对容易固化,而能够固化的流程,都能通过大量机械来实现自动化。而建筑业目前还是完全离不开现场作业、手工作业的领域,标准化水平比较低,对应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也很低。

这样的方式就导致建筑作业的偏差很大,也非常依赖人。有经验、负责任的老法师,可以在图纸有错误的情况下现场纠正,而一旦人的环节出了问题,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会相继出现。「去人化」是数字化必走的一段路。

➤ 四是参建方众多。

与流程相对稳定的工业相比,建筑行业是项目制为主,不同项目涉及的参建各方通常是临时组合,在项目推进的不同阶段,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有着不同的习惯、文化、专业程度、管理水平、制度流程和利益诉求的企业走到一起,就意味着每个项目都是边干边磨合,一边吵架拍桌子一边干活。要保证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低阻力的流通,难度是非常高的。

这几个特点带来一个思考:不仅建筑业向工业「抄作业」很难,即便是建筑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想照搬做法也很难。

2.「透明」博弈背后的生存机遇

除了这些困难,建筑业还有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特色,就是「不透明」,不透明既来自组织内部,也来自组织外部。

书中举了个渝湘高速公路的项目作为例子,整个项目十个标段同步施工,桥梁37座、隧道10座,管理人员不可能每天走上几十公里的山路,去巡查每个标段的作业面。没办法,项目部只能打印一张大图,每天晚上对着这张图,联系各标段负责人了解状况,在对现场完成情况进行汇总,用不同颜色标注在大图上。

如果你是某个标段的负责人,你有动力详细汇报今天存在的各种「小问题」吗?即便你有责任心,你又有能力掌握所有问题吗?

整个项目除了技术线,还包括生产线、商务线、质量安全线等等,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结算方式,也让不同人怀揣完全不同的动机,去隐瞒或者扭曲信息。

看向企业外部,不透明现象更严重,建设过程中各种变更、扯皮、以次充好,甚至已经是施工方从甲方那里获取利益的公开手段了。与此同时,施工也有自己的难,人机料法环,各种分包没一个好管的。

如果我们站在行业内,站在自己的视角,会感到建筑业的不透明是个死结、是不可改变的现状。但我们在《林迪与长坡》这篇长文里聊到一个问题,信息与决策权力直接挂钩,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高一级别的人员是天然对信息透明有诉求的。尽管各层级都存在向上不透明的动机,但向下要求透明的诉求是更强的。

长期的不透明,原因之一是面向建筑业这种高度复杂的信息主体,获取信息、达成透明的代价太高了,而一旦技术进步,这种长期存在的需求就会爆发出来。于是你会看到,国家要求地方搞数字化,地方要求企业搞数字化,甲方要求乙方搞数字化,上级主管要求下级单位搞数字化,本质上都是对信息、以及信息带来决策权的需求。

建筑业利润走低的事实决定了向「透明」要效益的基本盘子,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利益从个人回归到组织,一部分权力从下级回归到上级,而上级与下级本身的权力关系、不可逆的技术迭代,都决定了这场博弈最终会走向何处。以前我们可以说「这没办法」,现在可以说「这很难」,未来或许只有少数说「这能实现」的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来。

这本书讨论的核心就在于此:在建筑业特有的困难面前,在这个极端复杂的系统之中,我们要生存,就要想办法破解建筑业不透明的黑盒子,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点亮它,透明可见是建筑企业高效运转和持续进化的前提。不仅要透明,还要进一步做到「系统性透明」,企业的数字化目标,既不在一点一线,也不在一时一刻,而是要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动态透明。

「点亮黑盒子,构建透明立方体」,就是这本书所有论述的文眼所在。

所以,如果你打心里不认同建筑业需要向着透明发展,不认同信息与决策权的密切联系,也不认为自己将来会来到某一个决策的层级,来参与这场新的游戏,这本书并不推荐你阅读。而如果你觉得这是一场尽管艰难、但必将发生的改革,那么这本书的分享与探讨,到此才刚刚展开,值得你细细读下去。

3.前人走过的弯路与启发

书的内容一共有八章,从第五章开始正式讨论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心得,这个章节先不急着讲该做什么,而是展开聊到「不该做什么」,循序渐进讲到了数字化转型的九条弯路,在我们的经验来看,这些弯路都是很多企业真金白金砸下去趟过的坑,很值得后来者借鉴。

九条弯路分别是:

1. 认为有数字了就是数字化,有信息化系统就是数字化;

2. 认为有智慧大屏,就是数字化,而不去关注大屏背后数据的流动;

3. 认为有智能硬件就是数字化,单点应用,而不关注这些硬件数据的连接;

4. 等着别人搞起来,再抄作业,忽略了抄作业的难度,和商业壁垒建立的窗口期;

5. 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做,把传统企业变成软件公司,重做轮子、劳民伤财;

6. 不解决核心问题,忽略数字化对业务主体的改造,把技术和业务做成了两张皮;

7. 急于求成,不顾数据基础,厌烦脏活累活,期待一蹴而就;

8. 在行业外请大神,给大预算,迷信技术和理念的力量,忽略工程业务本质;

9. 缺少一把手深度参与,面对深水区问题,非一把手负责人只能战术性回避。

作者谈这些的目的,当然不是来一场吐槽大会,这些前人曾经在探索过程中,以不同的角度进入到深水区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是破解黑盒子的关键所在。作者通过讨论这些企业曾经花过的钱、吃过的亏,引出「系统性数字化」的几个核心要素:数据、连接、算法

比如单纯的升级信息系统、搞数字大屏,可能会犯了忽略基础数据质量的错误;未经系统性设计、盲目引进智能硬件,就是典型的只关注数据,忽略了数据之间的连接。

这九条弯路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片面,数字化转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局部的技术优化也解决不了系统性难题,想要发挥数字化系统的能力,数据、连接、算法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基础的数据工作往往被忽略,但准确、及时、全面、标准的高质量数据,是一切改变的基础,跳不过去,跳过去就要付出惨痛代价;数据要彼此连接才能发挥价值,这包括纵向打通组织层级的连接、横向拉通职能线的连接、虚拟数据与实在业务之间的连接。

数据和连接本身都不是目的,通过实时的、优质的数据彼此链接,帮助相关的管理者提升业务和管理行为的效率和效果,才是数字化转型的目的。而要跨越效率从人类到机器的质变飞跃,则要靠算法。它包括面向各种指标的触发条件规则、面向某个指标阈值的判定条件规则,以及面向对应管理行为的行动决策规则,通过规则的自动化,把大多数重复的问题都交给机器,让人专注于更重要的决策。

而算法既不能是去别人家抄来的,也不可能是请来大厂的大神、重金砸下去就能编出来的,而必须是和公司的主要业务深度关联到一起的,才能发挥出价值。覆盖一定业务运行规则、具备触发和反馈条件的算法,是让数字化系统焕发生命力的灵魂所在。

4. 三条打怪升级路线

我认为,这本书在行业里很珍贵,原因在于两位作者没有局限于讨论技术,而是站在管理者的思想认知、企业的业务能力变化、组织结构的生产关系这三条主线,来展开全书的最后三章,每个章节都会通过几个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的案例和故事,来说明一个需要升级的维度,带领读者站在管理的视角来多维、整体地看待数字化,而不是单纯讨论用什么平台、开发什么组件。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什么。

➤ 认知升级的维度:从一把手开启

这部分的案例讲述了广联达内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过程,也列举了他们学习的数字化标杆企业,比如新奥、特斯拉、贝壳、Salesforce、SAP等。

其中新奥公司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2004年,在新奥已然上市、拿下数十座城市的燃气经营权、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董事长王玉锁作为一把手,把年收入25亿中的21亿,拿出来进军上游,引起了公司内部很大的争议。

在一次高管会上,王玉锁向参加的管理人员提出了灵魂三问:随时受到资源制约,10年之后我们卖什么?没有自主品牌,20年之后是什么?经营合同有期限,30年之后我们干什么?

当企业面对重大的历史抉择时,只有一把手才能做出取舍和选择,也只有一把手才能推动这个选择的落地。数字化转型,也正是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所谓「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正如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不是一把手的管理者不会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它。

王玉锁还在一次关于转型的交流中,说到这样一句话:「转型最大的阻力,就是在座的诸位。」这句话更让我在阅读时,对数字化转型的道阻且长,心生敬畏。

➤ 业务升级的维度:从面对现实开启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就在于它不是空喊「数字化已经搞成啦快来学习呀」,只要耐住性子去读,就会发现作者真的是在和你讲大实话。

比如这部分就毫不避讳地提出,只有极个别的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比较领先,但也只是达到了五个数字化层级的第三级(系统性拉通),而大部分有一定IT基础的大中型企业,和国企、央企的二级单位,尚处于「局部数据应用」的第二级;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以及各级分包和施工队,连「数据孤岛」的第二级都还没有达到。

我们要敢于直面企业数据基础薄弱的现实,踏踏实实地从夯实数据基础做起,直面那些不出彩的工作和难啃的骨头。没有坚实的数据基础,一切大屏只是块光鲜的玻璃盖板,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一步登天迈入智能时代。

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进入书中讲述的后续阶段——制定战略目标、规划路径、把握节奏,逐步逼近最优解。

这个章节讲述的上海宝冶、绿城中国、陕西建工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案例,也都逐一印证了数字化从理想丰满到现实骨感,从发现问题到自我总结,在战略层面重新认识数字化转型,从基础数据开始再度出发,逐渐从面子工程深入到人和事中去,找到各自业务升级的发力点。

反过来说,一切都尚未尘埃落定的历史发展现状,也给了那些不是一把手的建筑人、和那些中小企业留下了一线生机,正如书中所说:「这是千亿级、万亿级领军企业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数十万中小建筑企业弯道超车的绝佳历史机遇。」

➤ 组织升级的维度:从重构生产关系开启

无论我们讨论的是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一家企业说到底是人与人构成的组织,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些最经典的企业管理问题:企业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企业外部的客户关系、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数字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构生产关系、成为更具弹性的新物种,才是企业化茧成蝶的最终目的。

在全书的最后一个大章节,作者讲述了两个案例,一是联投置业怎样借助数字化平台,为项目管理提质增效、减压减负,最终提升了用户体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二是瑞森新建筑,怎样通过数字化,实现了精益建造,并拿下了「质子医院建造速度、机电管线预埋精度、设备安装调试速度」三项世界第一。

这些故事不是摆在那里,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供读者膜拜,你甚至可以不看他们成功的结果,而只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组织与管理的维度,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升级:怎样从单纯的管控,到让数字化给员工赋能?

企业和客户的关系:怎样摆脱同质化竞争,把企业已有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达成差异化的领先?

企业与上下游的关系:怎样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到开放式的合作共赢?

无论组织的规模大小,这些都是现代企业领导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它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未来还会一直存在。并不是有了数字化,这些问题就能被自动解决,相反,只有在懂得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手里,数字化才能成为一把利剑。

5.成为数字化领导者

这本书核心的内容,我以最浓缩的方式和你先聊到这儿,再帮你梳理一下它的大致脉络。

首先立住问题:在传统的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虽然进度条不算很满,但却是不可逆的大势,很多从传统模式成长起来的管理者会心有忐忑,很多即将走向管理岗位的年轻人也会充满迷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没有机会成为未来的数字化领导者?

全书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性的、可以抄作业的答案——实际上作者强调数字化转型的作业基本上是不能抄的——而是尝试帮读者理出一条思考的脉络:

先是抓住建筑行业高度复杂的本质,直面「不透明的黑盒子」这个系统性难题;

然后通过反思前人已经趟过的种种弯路,抓住数字化的本质,在数据、连接和算法三个层面找到进步的抓手;

最后,在认知升级、业务升级、组织升级三个维度,全面提升自己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思想境界,找到行动的方向。

书的一条明线,是给管理者讲怎样吸取前人的教训,基于数字化去完成组织的升级;而另外一条暗线,则是给所有建筑业的参与者,讲述未来的「数字化*」应该具备怎样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这本书中所讲的认知维度升级,既是给当下管理者一味苦口的良药,也是送给未来管理者一份增援的礼物。

读书,就是和作者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有机会能在很近的距离,和作者这样经常与企业高管打交道的人进行对话;身在建筑业的大多数人,也很难拿出精力专门去啃上几本管理学的著作,补全认知上的短板。

而把「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管理思想」这几个因素在一本书里凑齐,能让你在不脱离现有工作范围框架的前提下,向上踮踮脚,去思考组织、技术和人的关系。拥有了足够高度的领导者思想,才有能力面对建筑业这样极端复杂的系统,不为技术所累,而让技术为我的管理所用。

了解数字化领导者,对话数字化领导者,成为数字化领导者,如果你有志于此,强烈推荐你把这本书多翻几遍,翻烂它。

另外,进步学社目前有不少BOX精心挑选的书,每一本都是读过好几遍,诚意推荐的行业好书,感兴趣可以去逛逛,说不定还有意外的相遇呢。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