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在这部名著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著作,那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之一,那么能与《史记》、《汉书》并列而称的《三国志》到底有何特点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陈寿和他的《三国志》。
《三国志》
陈寿的生平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时好学,师从谯周,蜀汉时期曾任观阁令史,西晋统一后任佐著作郎,兼任巴西郡中正,一生仕途坎坷,因不愿谄媚黄皓而屡被贬黜,入晋后更是饱受非议,晚年官至治书侍御史,郁郁不得志,公元297年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五岁。
陈寿虽然才华横溢,却因西晋朝政腐朽而备受打压,《华阳国志·陈寿传》记载:“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陈寿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益部耆旧传》十卷、《古国志》五十卷、《诸葛氏集》二十四卷,皆已失传,所著《魏书》、《蜀书》、《吴书》共六十五卷现存于世,合称《三国志》。
陈寿雕像
《三国志》是一部以曹魏为正统的纪传体断代史,魏国君主曹操、曹丕、曹叡等皆作为纪,列为武帝、文帝、明帝诸纪,而蜀、吴的君主刘备、孙权等皆立为传,全*载了从黄巾起义失败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以曹魏的帝纪为纲领记录这段时期发生的大事,包括黄巾起义、群雄四起、官渡之战后曹操的扩张、赤壁之战后三国的鼎力、夷陵之战后蜀吴的长期联盟及蜀魏的长期对立、魏晋的兴衰及蜀吴的危机等,魏、蜀、吴三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对三国从创业、发展到衰亡的历史进行了详细叙述。
曹操画像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特殊的一部,既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但《三国志》成书后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著《魏书》时,“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司空张华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等人上奏:“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朝廷便派人抄录此书,并藏于秘府。
《三国志》的特点陈寿叙事简练,不随意着墨,《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生平,只简单交代其祖父的姓名和官职,而裴松之的注释达几百字;《文帝纪》记载曹丕禅代之事只用了两百多字,而裴松之引《献帝传》中记载禅代的表奏册诏达二十余篇之多。
《三国志》
陈寿在简洁的叙述中,常常能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独到之处,《蜀书·先主传》记载:“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吴书·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短短的两段话,仅用七十余字就成功地表现出了曹操的高傲和刘备在天下大势中的分量。
煮酒论英雄
《蜀书·关羽传》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段短小而精彩的描写,将关羽耻为人下的个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关羽画像
陈寿取材审慎,下笔不苟,《蜀书·诸葛亮传》就是很好的例子,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识的经过,《魏略》与《九州春秋》中都提到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的,陈寿并不这么认为,他根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记载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顾茅庐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南中,《汉晋阳秋》记载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南人不复反”,陈寿认为这样的记载与事实不符,于是简单写道:“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诸葛亮北伐屯于阳平,城中兵力不足,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巧摆空城计将其吓退,这也不符合常理与事实,故陈寿弃而不用;《吴书·孙策传》中有关孙策之死的记载,《江表传》和《搜神记》都认为这是孙策*道士于吉的报应,而陈寿认为这是妄言,所以并未采纳,只说孙策是被许贡的门客所刺,重伤而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陈寿对材料的选择是非常谨慎的。
《三国志》的评价《三国志》虽为名作,但也有其缺点与遗憾,全书只有纪、传,并没有志,这给后人了解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书中为许多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思想、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突出人物都立有专传或附传,但却遗漏了一些重要人物,张仲景、华佗都是建安时期的名医,华佗有专传,而张仲景却没有,所以在《史通·人物篇》中,刘知几评价陈寿“网漏吞舟”也有一定的理由,另外,由于其叙述过于简练、曲笔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书的价值。
张仲景画像
《三国志》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宋朝叶适称赞陈寿说:“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缘饰尔,要终胜固也。”,清朝钱大昕称赞《三国志》说:“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吾所以重承祚者,尤在叙事之可信。”
裴松之补注《三国志》裴松之(公元372年—公元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身于士族家庭,自幼博览群书,二十岁时入朝为官,先后担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祠部郎、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刘宋时期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任永嘉、南琅邪太守等职,封西乡侯,宋武帝刘裕称“裴松之廊庙之才”,宋文帝刘义隆认为《三国志》的内容过于简练,命裴松之对其进行补注,于元嘉六年(公元429年)七月著成《三国志注》,宋文帝赞叹道:“此为不朽矣!”,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裴松之年八十,奉命撰写本朝史,可惜还未动笔就去世了。
《三国志注》
裴松之的著作除了《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但均已失传,今仅存《三国志注》。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对《三国志注》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补缺、备异、矫妄、论辨四种,补缺是对陈寿未记载但具有保存价值的史料进行补充,这是裴松之注释中的重要内容;备异是将史书中各不相同或相互矛盾的记载收集起来进行鉴别,能得出结论的就写明结论,无法得出结论的就留给读者或后人去评判;矫妄是引用历史事实以更正陈寿的明显谬误;论辨是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考证与评述。
《三国志注》的评价前人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褒贬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国志注》虽然存在征引过广、不免繁冗的问题,但总体而言仍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著作。
《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的主要价值是所搜集的史料非常多,为后世更好地理解、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很大帮助,比如曹魏屯田是当时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事件,陈寿的《三国志》只在《魏书·武帝纪》和《任峻传》中作了简要记述,缺少了很多细节,裴松之补充了三百多字,从而使人们对曹操屯田的原因、目的、具体措施和成效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曹操画像
王弼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但陈寿并未为他立传,只在《魏书·钟会传》中用二十几字来描述他的生平,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传》,补充了七百多字,对王弼的生平及思想学说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古代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马钧是当时著名的发明家,陈寿并未在书中提及,但裴松之对此非常重视,在《魏书·杜夔传》中注引傅玄序文,对马钧的生平及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
《三国志注》
陈寿在《魏书》中立有《乌丸传》、《鲜卑传》、《东夷传》等,但大多难观其详,《三国志注》中有很多重要的增补,为我国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另外《三国志注》在文字注音、释义、校勘等方面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均应予以肯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