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推背图第二十九图,预测的事件是明仁宗、宣宗时期三杨辅佐幼主开创明朝盛世。预测的诗句由“谶曰”和“颂曰”组成,后面还有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预测事件应验之后的注解。
谶曰:枝发厥荣,为国之栋。皞皞熙熙,康乐利众。
颂曰: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宇内同歌贤母德,真有叁代之遗风。
金圣叹注解:此象主宣宗时张太后用杨士奇、杨溥、杨荣叁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风叁代,此一治也。时人稍士奇为西杨,溥为南杨,荣为东杨。
本象预言的是明朝的全盛时期——仁宗、宣宗在位时的仁宣之治,盛世一直延续到英宗初期。
一、 图解
图中三棵杨树,分别位于东、南、西三个方位,树枝互相交错,紧紧相依。喻意明仁宗、宣宗时期,三位杨姓大臣辅佐幼主。
明仁宗
二、“谶曰”解析
“枝发厥荣 为国之栋”:指三杨治国有方,使朝野天下欣欣向荣,堪为国家栋梁。“枝”,指三杨。“厥”,字意为“其”。 “厥”有宫门大开之意,因“阙”是指宫门,“阙”无门,敞开了就是“厥”字。这里似喻仁宣之治时,朝廷言路大开,从谏如流。当然,这是三杨劝谏仁宗、宣宗的功劳,故曰“枝发厥荣”。
“皞皞熙熙 康乐利众”:“皞”,古通“昊”,广大。“熙”,光明,和悦,兴盛,人多。本句指从“仁宣之治”到明宗初年,也就是张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的时期,明朝天下大治,百姓安乐。
三、“颂曰”解析
“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一枝向北”,指随朱棣五次向北征伐蒙古的杨荣。“一枝东”,指号“东里”的杨士奇。
“南枝”,指在当时称为“南杨”的杨溥,他进入内阁最晚。“种亦同”,也姓杨。
与图中三树对应,杨荣、杨士奇、杨溥。他们都是明朝的五世老臣,历经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宣宗、英宗。
杨荣(1371—1440),原名杨子荣,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入翰林院。永乐(朱棣年号)初年为文渊阁大学士,入七人内阁,谋而能断,尤擅长边防,深得器重,朱棣为之改名为杨荣。1410~1424年,随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在仁宗、宣宗、英宗即位时,他三次稳定了政局,值内阁38年。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1399年,因学行出众,入翰林院,永乐初年入七人内阁,自仁宗时成为内阁之首。直至英宗初年,任内阁40年。
明宣宗
杨溥(1372-1446),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入翰林院。永乐年间选为太子近臣,受谗言入狱十年。太子(仁宗)即位才出狱,组建弘文阁,掌阁事。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二杨共值,始有“三杨”之称。
明仁宗、宣宗都是圣明贤德的君主,他们任用三杨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利民兴国的措施,如“评反冤滥、重农减赋、赈荒惩贪”等,使这一时期吏治清明、社会稳 定、经济繁荣,是明朝的盛世。
“宇内同歌贤母德”:指被誉为“女中尧舜”的张太后。
张太后是明仁宗的皇后,是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国母。在她做太子妃时,就以贤德闻名,成了保全朱高炽太子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仁宗在位一年即逝,28岁的宣宗即位,尊母亲为皇太后,军国大事多禀报张太后裁决。宣宗在位10年去世,张太后立9岁的英宗即位。群臣请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尊祖制不允,重用三杨辅佐幼主。张太后勤俭治家,不允许娘家人干预朝政,还震慑宦官王振使之不敢专权。他勉励宣宗体恤民情,也教导英宗继续祖、父时的国策,使明朝的国力在她晚年达到了全盛。
“真有三代之遗风”:“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民风纯朴、天下大治的时期。
明朝建文帝时,崇尚“三代”古风,认为那是完美的理想社会。甚至恢复了“三代”时的一些官名。本句除了赞颂“仁宣之治”,还隐喻了明朝尚古的理想。
四、卦象解析
本图所配的卦为“恒”,下为巽,为风;上为震,为雷。“恒”卦为“相对并行之象,努力不懈”之意”,正与图、谶、颂中“三杨”共值内阁相合,同心理政,努力治国。
“恒”卦大象为:“震为动,宜向外发展;巽为入,向内,一内一外,各居本位,故能恒久”。正合“三杨”治国,内外各有所长,配合默契,执政时间很长。
“恒”卦运势:“万事亨通,能恒久努力,安守本份则吉,妄动则招灾”。正合三杨“安守本份”的治国方略。宣宗即位后,皇叔朱高煦叛乱,杨荣力主御驾亲征,平定叛乱是本分之举。而后宽赦其他亲王,以及放弃在交趾(越南)的驻军,都是本分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