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重庆最大牛油厂后,他给了火锅人一本“制胜宝典”

接棒重庆最大牛油厂后,他给了火锅人一本“制胜宝典”

首页模拟经营唐人街火锅店更新时间:2024-06-17

本期看点

重庆第一家牛油生产厂,是他家开的。

从2000平的小瓦房,到上百亩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举家族之力,用了24年。

2020,他接过家族的火炬,去面对企业转型和疫情的双重压力,完成“蜕变与传承”。

他构建“牛油风味图谱”,实现牛油风味从感觉到可识别的转变;自建万吨级生脂冻库、只为给用户更稳定的品质和价格。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牧哥食品新一代领航者人张祥熙的故事。

1251

文 | 张冬

从小瓦房到大工厂

初代牛油是这么炼成的

张祥熙的童年,飘满了牛油的香味。

在他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很忙碌,每天早上醒来出门,直到暮色四合才归来。

他家有辆老旧的面包车,每次听到门外轰隆的车声时,哥儿俩就知道,爸妈回来了;风尘仆仆的父母进门时,脸上永远挂着不变的笑容,甭管外面是晴空万里,还是暴雨倾盆。

简单洗漱后,母亲下厨做饭,父亲则拿着账本写写画画。

寻常的吃食,昏昧的光线,家人轻笑交谈,灯火可亲。

当然,张祥熙也会跟着父母跑市场,父亲开车,母亲坐副驾驶,他则坐到车后排,透过车窗,望向大街上后退的人群、楼房和树木。

张祥熙的父母做农副产品生意,诸如花椒、辣椒、牛油、花生之类,东边采购,西边推销,赚个差价。

不知道是重庆的路破,还是面包车破,张祥熙总觉得自己像坐船,在海浪上颠簸。

幼小的他当然不知道,这条船会带着他驶向何方,没人为他解释,当然,人生也从来不需要解释,只要能到目的地,没人在意你是坐车还是坐船。

1998年,父母办了个牛油厂——“牧哥”成立了,一块普通的牛油有了自己的符号。

他看着大块大块的生脂,被工人们搬下车、放到锅里,大火炼制,而后经过处理,又变成一块块牛油,被车拉走。

张祥熙记得,以前是父亲开车往外送牛油,后来,渐渐有车来,他们开始自己拉;再后来,厂子外面的车越停越多。

彼时,正值改革开放20年,中国人铆足了劲向前冲,开放前,是知识分子下乡,开放后,是全民下海;国人吃饱了饭,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盖大厦、修铁路、建工厂,北上、南下,去九天揽月,到五洋捉鳖。

重庆这座古老的山城,日渐焕发青春活力,街上熙来攘往,满城尽是火锅味,大伙儿都热热闹闹涮了起来。

重庆人爱吃火锅,而牛油,则是炒制底料的重要原料,只不过,当时没有牛油厂,火锅老板只能自行采购生牛油炼制,费时又费力,而牧哥牛油的出现,恰逢其时。

张祥熙说,当时的设备很简陋,工艺也是传统的“火炼牛油”,没有风冷、水冷技术,没有装袋压缩抽真空,出来的牛油也不成型,都是放在一个个的盆子里,冷却凝固,所以,过去的牛油,也叫“盆盆牛油”。

张祥熙经常跟着母亲去源头采购,母亲锐利而挑剔的目光,总会在这些朴拙的食材上逡巡,观其色、嗅其味、拎其重,旁边站立的老板都会暗暗佩服这个较真的重庆女人。

当然,这种近乎苛刻的选材标准,也在后来的张祥熙身上,得到了传承。

凭着采购源头的严苛把关,每一道工艺的用心操作,小小厂房里,却装着大厂品质。

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头自来,即便牧哥厂房简陋如斯,市场却供不应求,甚至很多成都的火锅老板,都跑来拉牛油。

张祥熙说,父母的每一天,都事无巨细,从采购、加工,到出厂销售,每一步都盯得紧紧的,在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所谓的管理,大小事务都落到父母身上,很心疼。

那年月,没钱投广告,媒体也不比今日发达,牧哥就是凭着一点点攒起来的口碑打响了业内知名度,他们的用户,个个成了活广告,订单如雪花片一样飞来,让人应接不暇。

4年后,2002年,牧哥在渝北开了第二家厂,占地20亩,与之前的2000平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从作坊到工厂,牧哥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蜕变。

张祥熙目睹了所有的发生,觉得好像一切都理所当然,在他看来,别人喜欢自家的牛油,厂里供不上,肯定要扩大规模和产量,生产更多的牛油,满足更大的需求。

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父母却要不眠不休地奋斗好多年。

张祥熙觉得,自己的父母,跟其他重庆人一样,永远充满干劲,永远向上乐观。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顺理成章了,在良好口碑的带动下,订单增多,工厂效率又提高了数倍,资金回笼快,盈利飞轮正向运转,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2006年,牧哥第三家厂落成,占地30亩;2011年,第四家厂开业,占地近90亩。

牧哥,成了重庆牛油行业的领军企业。

他“二次创业”

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品牌转型

就在牧哥步入高速发展期的时候,张祥熙也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历程——去英国读书。

来到异国他乡,起初的张祥熙,对一切都很好奇,风俗民情、饮食习惯,与山城大不相同。

要知道,味蕾是有记忆的,它会勾起人的回忆、向往和百结柔肠,从最初对牛排、汉堡的新奇,张祥熙开始怀恋起了火锅的味道。

在英国唐人街,排队最多的,永远是火锅店。

美食面前,没有肤色之分,也无人种之别,火锅店里,伴随着香味,飘满了各国语言,即使不通,但从表情和肢体动作上来看,中国火锅正在征服这些外国人。

在英国的一些超市,只需两英镑,就能买到不错的火锅底料,拿回去煮,涮菜吃,也能吃到近似故乡的味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味道也飘香全球,重庆火锅在异国他乡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在张祥熙看来,这些火锅底料的牛油味还可以再醇厚些。

时光飞逝而过,2014年张祥熙学成归来,牧哥牛油也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回国后,张祥熙想发挥所长,同时也暗自跟自己较劲——我要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张祥熙做起了电商,在对火锅行业的理解上,选择了做“自热小火锅”。

从搭建团队到品牌、供应链建设……一步步将自热小火锅做成了全网前三。

在创业的这段时间里,张祥熙对行业的看法、企业的管理,也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在此时,看到父母日渐年迈,每天还这么操心,确实不忍心,张祥熙说,一方面是想为父母分担,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企业新的活力,真真切切地为牧哥做一些事。

他决定回到牧哥,回到父母身边。

传统的牛油企业,因为张祥熙的到来,开始初显年轻的活力。

张祥熙说,刚进入工厂时,还很不习惯,厂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跟随父母一步步走过来的,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没有形成专业的人员分工,在很多时候形不成合力,但市场需要高效的反应能力、标准的产品输出能力,公司需要引入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持续的前行动力。

要想改变,得先从融入开始。

在2017到2019年间,从原料采购、生产现场、市场终端,财务控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此时的张祥熙,就像一块海绵,默默的吸收企业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工作经验。要想大展拳脚必须对生产经营细节了如指掌。

2020年,张祥熙接过家族接力棒,正式接管牧哥。

融入后的张祥熙获得认同,他开始一点点从采购、生产、销售、内部管理上地优化流程。在经营上,明确结果、清晰过程,充分授权,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这么一来,公司运营效率果然提升了,大家不仅是家人,也成为了一群向共同目标努力的战友。

对于张祥熙而言,牧哥遇到的难点很多——管理上还不够精细化,至少一直没有达成他的理想状态;公司利润的结构上,还存在很大优化空间;上游供应链市场,配合度还须再加强……

每每思考这些,张祥熙就会想起父母的辛苦,这么大的厂,这么多人等着吃饭,这么多客户依赖着牧哥,外界又有这么多双眼睛监督着,父母从零到做到现在,每日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张祥熙也不是个遇到困难就躲的主儿,重庆人坚韧有坚忍的品性,早已浸透了他的全部。

有困难,不怕,干就完了!

如果说管理上遇到的问题,难度系数是5,那么,2020年赶上的疫情问题,难度系数就是50。

张祥熙面临着传统家族企业的转型和疫情下如何生存的双重压力。

这两年,疫情一直是一个“复谈率”颇高的话题,原因就在于,它犹如一块痼疾,反反复复地发作。

有人逆势增长,也有人沉沙折戟,有人喜庆开店,有人黯然关门,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大环境因素。

疫情给人带来的,除了钱包紧缩,还有一些思维的变化,因为人们惊讶地发现,以前经常走的路,走不通了。

人们开始反思、创新、内卷,当然,也有人躺平、摆烂,爱咋咋地。

构建牛油“风味图谱”

紧急关头,他完成华丽转身

一块生牛油,颜色不好看,味道不好闻,形状也千奇百怪,但经过水洗火炼之后,却白如脂玉、香飘四邻、被火锅店奉为座上宾,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

2021年的张祥熙,还处在水洗火炼的阶段。

来势汹汹的疫情,导致全国屠宰量减少、全球货物流通性降低,在持续涨价的同时,原材料变得越来越稀缺,即使揣着钱,也难以采购到理想的原料。

当生意不好时,员工就会恐慌;恐慌声中,就会出现负能量的声音;而负能量比疫情更可怕——病毒需要接触才能传播,负能量则无需接触,仅靠“听说”就能传染上。一端是供应、一端是市场,让人焦头烂额。

从前的路径无法依赖,过往的经验已然失效,这需要张祥熙这个掌舵人,必须做出抉择。

在经过2020大疫情后,市场的生意信心还在复苏,但企业的发展不能停滞,如何在反复的疫情、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企业新的增长密码,考虑的不仅是企业的蓄水能力,同时也是对企业领航者的考验。

当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只能通过对自身的审视,去找到点亮自己的光源。

大环境不好了,客户的经营变得谨慎了、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了,配套体系通过组织优化可以改善,而如何让一块牛油变得不可替代,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产品是经营的起点,张祥熙开始思考牛油的“第一性原理”。

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归事物的本源,将最基本的条件进行拆解、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每个系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命题,这个命题无法违背,更无法删除,找到它,就找到了本源。

牛油最基础的功用是什么?

炒制火锅底料的原料。

所以,牧哥牛油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如何通过牛油的使用,呈现最佳的火锅底料产品”,好底料的要素有很多,而评价的最终标准是风味。

张祥熙按照这个逻辑思考,顿时柳暗花明。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把风味当成最大的差异化去打。

如果你熟悉牛油行业,就会知道,从屠宰场购买来的牛脂肪,往往混合一起进厂加工,然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脂肪,风味、特点并不一样,通过综合熔炼后,原有的脂肪特点难以在产品上得到体现。

如何从原点建立产品差异,形成真正的风味识别?

于是,张祥熙开始着手构建“风味图谱”,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不同养殖条件的脂肪原料进行风味建档,同时对基础牛油产品进行风味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匹配。

风味图谱的本质,是将牛油识别后,进行拆解与分析,从而进行一对一专属定制,通俗点说,牧哥通过对火锅品牌使用的牛油进行识别,确定商家使用牛油的风味特点,而后再利用风味图谱进行合理配比,实现风味锁定。

这样一来,就能为火锅品牌做到真正的定制,将抽象的风味,变成具象的数据比例,而且还是品牌独一份,外人根本无法模仿。

张祥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打通牛油从原点到应用的整个产业链”,以风味图谱为抓手,构建牧哥的核心壁垒。

张祥熙说,定制,是餐饮终端的个性标签的关键节点,要满足“个性”,就需要个性化解决方案,就好比服装定制,服装面料是共性基础,部位特征才是个性呈现,风味图谱可通过基础原料数据库与特性原料数据库,将共性基础与个性呈现进行针对性融合,进而达成独具风味的定制化牛油。

像牧哥的老火锅牛油,做成火锅后,很多重庆老饕餮吃后反馈,还原了重庆老火锅的味道。

火锅老板也说,加了牧哥的牛油,能让人闻到记忆深处的香。

不少火锅界业内人士认为,牧哥牛油朝标准化、品类化和风味化的方向升级,是一场干脆利落的转身。

不同部位的牛油,要应用不同的产品和消费场景中,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源头把控,换言之,在源头就得分好类、处理好,这需要跟供应商点对点地深度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意图。

张祥熙说,虽然价格会高,但只要能做出牧哥风味来,贵点也值得,不过,给用户的,永远是极致性价比。

2022年,牧哥的工厂又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扩建及技改。

还没结尾

每次到车间里,看到员工们有条不紊地操作,想着技改后新厂区的各种现代化的智能设备规划,张祥熙常会感慨浮世变迁。

二十几年前,他站在2000平的瓦房里,看着父母劳作的背影,闻着飘散的牛油味,他的内心充满宁静和幸福感。

二十几年后,还是那股熟悉的牛油香,却时过境迁,不过,张祥熙的内心仍旧充满着宁静和幸福感。

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幸福。

因为,一直向光奔跑与生长,本就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